心肺复苏联合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心搏骤停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复苏联合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心搏骤
停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肺复苏联合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心搏骤停患者急救中的作用。
方法:研究样本为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的70例心搏骤停患者,根据不同的急救方式分为两组,A组接受心肺复苏联合人工体外除颤,B 组接受心肺复苏联合自动体外除颤,分析两组的救治效果。
结果:B组的除颤成功率以及心肺复苏成功率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急救中应用心肺复苏联合自动体外除颤器可以明显提升抢救成功率,对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
心搏骤停指患者的心脏在正常或者无重大疾病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引起的心脏出现有效收缩或者泵血功能停止,心功能突然丧失,体循环中断,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1]。
心搏骤停在发生几分钟之内,患者可发生死亡,疾病影响比较严重。
心搏骤停为一种严重的心脏障碍,救治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心肺复苏以及除颤,但是目前除颤的方式有自动和手动模式,何种除颤模式更加有效为本次的研究重点,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础资料来源
研究样本为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的70例心搏骤停患者,根据不同的急救方式分为两组,A组具有患者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8.5±4.0)岁,B组40例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48.9±4.2)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经过对比分析后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样本纳入标准:疾病诊断符合心搏骤停标准[2];患者家属同意本次的干预。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或者免疫系统异常患者。
1.2方法
A组接受心肺复苏联合人工体外除颤:准备好相应的救治器材,将患者平躺,抬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进行心胸按压,同时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吸氧干预,并注射肾上腺素。
密切观察组患者的意识情况,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
除了以上的干预措施之外,需要判断患者是否心脏颤动,在需要心脏电除颤的时候给予人工电除颤。
B组接受心肺复苏联合自动体外除颤器:该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代替人工体外除颤器。
在患者的相应部位涂抹电糊,然后链接电极,调整通电电量,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脑水肿,如果出现脑水肿则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补充脱水剂或者皮激素。
做好除颤准备,将患者身上的杂物除去,将胸部暴露,连接好除颤器和心电图,保持电极板两极之前干燥,防止短路,如果患者出现室颤应该及时给予肾上腺素。
除颤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根据心电图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再次除颤。
1.3观察项目
记录两组的除颤成功率以及心肺复苏成功率。
1.4统计学分析
相应的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进行分析,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采取t检验以及卡方检验,数据对比分析后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B组的除颤成功率以及心肺复苏成功率均高于A组,具体结果见表1及表2。
表1 两组除颤成功率对比[n(%)]
组别
例
数
≤4
min
5~6
min
7~1
0min
11~15
min
成
功率
A组
B组
X2值
P值30
40
1
10
8
10
3
7
1
5
43.
3
80.
12.
110
<
0.001
表2 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对比[n(%)]
组别
例
数
≤4
min
5~6
min
7~1
0min
11~15
min
成
功率
A组
B组
X2值
P值30
40
1
8
2
9
6
6
3
30.
65.
11.
117
<
0.001
3.讨论
心搏骤停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具有较大的病死率,一般患者还会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因此需要注意患者患者的救治。
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显示[3],心室颤动是导致患者产生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对于心搏骤停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导致患者器官出现不可逆的损害。
心搏骤停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后,肌肉松弛会造成口部堵塞,导致进一步缺血缺氧,而心肺复苏是通过胸外按压以及口对口的呼吸,维持心脏骤停患者的血液循环,保证心脏具有充分的血液回流。
但是由于该种急救技术对于抢救人员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并且无法有效应对患者心搏骤停后出现的心室颤动情况,因此对于心搏骤停的患者应该采取联合治疗的模式。
心室颤动主要为患者在发病的过程中,心室肌肉出现快速但是不协调的连续颤动,此时心电图出现连续不规则的室颤波,QRS波群消失。
对于心搏骤停的急救,在开展急救的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出现心室颤动需要立即采取除颤治疗,并且在5min之内完成除颤救治,从而缓解由于心室颤动引起的心搏骤停。
但是如果救治时间长于5min,救治的成功率会明显降低[4],因此需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除颤干预。
自动体外除颤仪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与传统的人工除颤器相比,其具有便于携带、智能、容易操作等优点。
在除颤的过程中,一开始采取用细颤,如果效果不理想可以改改用粗颤,将能量从200J转为200~300J,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抢救措施[5]。
并且需要注意在救治的过程中,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清除患者口鼻部位的血块以及呕吐物,防止窒息等情况。
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采取心肺复苏联合自动体外除颤仪抢救心搏骤停患者,除颤成功率以及复苏成功率均高于心肺复苏联合人工体外除颤组患者,说明在心搏骤停患者的救治中,主动除颤效果会明显高于手动除颤。
而救治中,无论采取何种的除颤模式,在使用除颤仪器之前需要分析患者的情况,对于不符合体外除
颤指征的患者,需要优先根据患者发病原因给予相应的治疗,通过胸外心脏按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促进其转复并符合自动体外除颤器指征后方可采取除颤治疗,从而提升除颤的成功率[6,7]。
综上所述,采取心肺复苏联合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够更好的为心搏骤停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救治,从而提升提高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红娟,谢亚丽.急诊急救中应用自动体外除颤仪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13):88-89.
2.
商娜,周荣斌.2018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科学与治疗建议的国际共识关于心搏骤停期间或之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更新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0):2393-2397.
3.
徐津申 . 自动体外除颤仪在急诊心搏骤停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J]. 医疗装备,2019,32(2):29-30.
4.
李红,吴婷婷,穆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搏骤停前24h早期预警评分变化趋势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1):14-18.
5.
李骁,宿燕岗 . 先后应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挽救心脏骤停一例 [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30(2):180-182.
6.
余玉强 . 自动体外除颤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80):87-88.
7.
陈美英,许汉进.心搏骤停病人抢救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1):1578-1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