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顺应下文本空间的迁移以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台词翻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语境顺应下文本空间的迁移以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台词翻译为例
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助力中国优秀剧作走出国门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非凡的意义。
贴合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台词翻译能够使国外观众更好地理解剧作的文化内涵,与其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印记与价值观。
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指导,引入文本空间的概念,探究话剧台词在文化顺应语境下的英译策略以及文本空间对指导译者进行顺应文化语境的翻译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化语境;顺应;文本空间
0引言
话剧台词的翻译向来是翻译界的一大难题。
话剧是表演艺术和语言艺术的结合,其台词高度个性化、口语化的特点对译者提出了较大的挑战,能引起目的语读者的共鸣的翻译才是合格的翻译,文化背景的不同常常会造成理解偏差,顺应观众的文化语境的外译台词更能打动其内心,应成为译者的最佳选择。
1文化语境及文化顺应
任何语言都具备顺应性、变异性和商讨性三个特征。
语言的使用需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
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在话剧台词的翻译过程中,既要注意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懂度,又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精神内涵。
一切语言和言语的交际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语境范围之内, 翻译作品是否优秀往往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包括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宗教文化,三者在物理和精神层面影响着人们的理解、选择与判断。
一部优秀的话剧可以引导本土观众理解其中的内涵,优秀的台词译文同样应该达到这个标准。
如果话剧的台词译文不能顺应观众的文化语境,不仅无法让海外观众正确理解中
国话剧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更可能会影响中国优秀文化的对外推介工作。
译者应
在深入了解原著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加深对目标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了解,改写
以往以输入为主的文化交流模式,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话剧台词中的文本空间
文本空间即文本所呈现的空间结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对文本的理
解以及个人记忆回溯的综合体验。
观看话剧时,观众自身的文化素养与文化体验
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所能感受到的文本空间。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考虑观
众所处的文化语境,对文化差异进行客观的审视,借助合理的翻译策略来缓和文
化冲突,在保持原著文化内涵的同时帮助观众进入契合于目标语文化语境的文本
空间。
“文本变形是任何一个译者、任何一种翻译都不可避免的。
”(肖辉,2005 )
文本变形势必会导致文本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形。
在译者的不断遣词造句中,
原文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所传达的文化理念等都有可能因为语言的不兼容性而
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从而带给读者与观众不同的体验,即产生不同的文本空间。
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以作者主观描写与叙述作为主要信息输出点,话剧中角色间
的对话占很大的比重,承担着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个性的责任。
因此,话剧
台词的文本空间是在节奏紧凑,逻辑严谨的对话中产生的,具有更强的延展性与
与可塑性。
原作与译作的文本空间存在三种关系:(1)一项内容经过翻译后所传达的
内涵与精神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完全相同,不会引起歧义与其他联想,说明译文
构造的文本空间与原文本一致,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达成了文本空间的迁移;(2)一项内容经过翻译后,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原文本所要表达的概念有所偏差,但
并未脱离其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或内涵,这就意味着译文构造的文本空间与原文
的文本空间相比产生了小幅度的变形(见图1);(3)当一项内容经过翻译后,
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原文本所要表达中心思想或内涵完全不同,则意味着译文构
造的文本空间产生较高程度的畸变(见图2)。
当译文能够构造出一个同原文本
相同或相似的文本空间,使目的语观众能够理解其中的内涵与精神,这样的译文
就能较好地起到文化对外传播作用,是可以被接受的。
图 1产生低程度变形的文本空间
图 2产生畸变的文本空间
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当女主角王娇蕊准备抛弃一切和佟振保结婚的时候,她对振保说了以下一段话:
王娇蕊:振保,我所有的安全,所有的未来都是你一手造成的,你把我重盖了,我爱你,我要和你一起安居乐业。
译文一:Zhenbao, you give me all the sense of safety and expectations for the future, I love you, I want to live with you, because it’s you who gives me a brand-new life!
译文二:Zhenbao, you changed my life and my future, you changed my mind. I love you, and I want to have a good and prosperous life with you.
该句中,烟鹂振保的出现改变了她的爱情观。
译文一使用意译的方法,使原文的“重盖”、“安居乐业”等内容有所缺失,同时,使用现状时态造成了译文的时间逻辑混乱,由此构造了一个畸变的文本空间。
译文二则选择了一般过去时态,虽然省略了“安全”这个词语,但大体表达了应有的内涵,构造了一个略有
变形的文本空间。
相比于译文一,以英语为母语的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译文二的
行文逻辑。
3实现文本空间迁移——顺应文化语境的翻译策略
文本空间是人与客体相互影响的“有我之境”,如果译文能够在顺应目标语
观众所处文化语境的前提下实现原作文本空间的迁移,这样的作品不仅能让观众
更好地感受原作文化语境中的山川风物、三教九流,也能带给观众精神的启发与
价值观的影响,实现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中文剧本大多会运用文化典故、成语俗语以及特有的形容词搭配,这些内容
既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也是实现文化输出的重点。
在进行文化翻译的过程中,
译文应完全复刻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与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1典故的英译
典故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合理利用典故可以精炼
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传达主旨或信息,但典故的内涵又并非显而易见,只有
处于同一文化的观众或读者才能理解典故的隐含意义。
在话剧《红玫瑰与白玫
瑰》中,每当佟振保想要与王娇蕊亲近时,都会告诫自己做个正人君子。
振保乙:我佟振保是个坐怀不乱的柳下惠。
历史人物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佟振保在留学时洁身自好,因而有了“柳下惠”这个外号。
此处对于“柳下惠”的译文应采取增译策略,使得原文典故的隐含意义得以显现。
译文:I am Tong Zhenbao, a gentleman like Liuxia Hui, a gentleman wears Joseph’s coat.
Joseph 是圣经中的人物,《创世纪》第39节讲述了他坐怀不乱的故事,译
文中加入该人物,可以使西方受众产生一种文化上的亲近感,从而使其对佟振保
在此处的心理活动有更好的理解。
以此,翻译文本和原文本在表达主旨与内涵上
达到了统一,从而实现了文本空间的迁移。
3.2成语俗语的英译
成语与俗语的应用在话剧中也十分常见。
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以精
炼为特色,文字上趋向典雅。
而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口语,句式长短不齐。
在话剧台词中,成语和俗语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
在说服自己与王娇蕊偷
情后,佟振保在内心安慰自己与老同学王士洪的关系不过尔尔,不必因为和他妻
子偷情而感到自责。
振保乙:就是嘛,你跟王士洪也算不上什么割头换颈的朋友。
“割头换颈”这个俗语与成语“刎颈之交”同义,用来形容朋友间生死之交,情深义重。
译文:Zhenbao B: That’s right! You, and Wa ng, are just common friends, not best buddy.
此处意译的策略虽然没有体现“割头换颈”这个俗语粗犷豪放的气势,却
使得台词更为简洁,表意清晰,且避免了直译“割头”和“换颈”可能会带来的
不良联想。
这样的翻译策略所创造的文本空间虽与原文本有一定的差异,但迁移
的幅度是可被接受的。
3.2形容词的英译
话剧中常常使用大量形容词的叠加来体现人物性格,如剧中孟烟鹂评价自己
时说的一段话:
孟烟鹂:我是一个可爱的女人,白,稀薄,温热,像是冬天里,自己嘴里呵
出来的一口气。
该句中连续使用了“白”“稀薄”“温热”三个形容词,体现了孟烟鹂胆小、单纯的性格特点,写出了她对自己在佟振保眼中存在感很低的无奈。
英译时需要
把握孟烟鹂这种传统中国女性习惯于忍让的特性,选择贴合人物性格的词语进行
翻译。
译文:I am a cute woman, white, thin and warm, like a breath coming out from my mouth in winter.
译者将“可爱”直译为cute,并没有理解此处孟烟鹂所言的“可爱”是“值得被爱”的意思,将“白”直译为white这一颜色词也体现不出烟鹂所想表达的“单纯”之意,而将“稀薄”译为thin更不能体现烟鹂在婚姻关系中的低存在感,这样的译文所构建的文本空间与原文本相比无疑是是畸变的,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4结语
顺应文化语境是话剧外译的一项重要原则,关乎原作文化的输出与受众的文化体验,话剧的文本空间作为作者、译者和观众合力打造的“有我之境”可以作为评估翻译质量的一项有效标准。
考虑文化语境的顺应与文本空间的构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处理台词翻译中关于典故、成语、俗语等文化内容的翻译,推动中国优秀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郭淑萍.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语境顺应[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3(6):125-127.
[2]肖辉. 论翻译变形[J].语言与翻译,2005,(03):54-57
[3]陈仁俊. 文本空间的架构与描写[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1):72-73.
[4]阳兰梅.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语言应用研究,2007(12):78-79.
基金项目:宁波工程学院校级大学生校级创新训练项目(2023050)
第一作者:林熠珂(2002—),女,浙江金华人,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学生。
第二作者、通讯作者:张晴华(1979—),女,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
第三作者:陈柠茹,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51211
第四作者:任政霖,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51211
第五作者:郑瑜,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51211
第六作者:房健秀,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