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理工类院校ESP课程设置现状研究——以兰州交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带一路”背景下理工类院校
ESP课程设置现状研究
———以兰州交通大学为例*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付勇君
摘要:本文以地处“一带一路”建设要塞的兰州交通大学为例,重点阐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ESP课程设置的内涵、理据、特点、内容和设置模式等,并以兰州交通大学为例,通过探讨理
工类教学研究型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提出校本ESP课程设置的改革方案,帮助相关
英语教师更好地理解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为其他理工类院校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
提供相关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一带一路”;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
1.引言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矛盾已转变为国家要求培养各学科领域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生和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不能充分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
(蔡基刚,2018)课程设置通常基于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基础,二是实践运用。
理论基础指课程设计的三大基础———学科、学生和社会。
(钟启泉,1998:4)课程设置必须基于这三大基点,以构建均衡的课程。
实践运用则指依据理论基础对课程各要素———目标、内容、策略(活动、媒体、资源)、评价,制定计划安排。
2.ESP课程设置的内涵
根据国际学者Hutchinson&Waters(1987)和Jordan(1997)的观点,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可分为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两大类。
ESP根据目的不同又细分出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行业英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EAP有跨学科的EGAP (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和特定学科的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44*本文是兰州交通大学校青年基金项目“具身认知视角下的项目型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15052)、校级重点教
改项目“《英语语音》课程微课制作与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图1
ESP 的分支关系
Purposes )。
ESAP 下面还分为职场、学术、发表等(见图1)。
本文中的ESP 是指语言教师为提高学生学科领域相关的语言交际能力进行的和学科相关的典型语类的语言教学。
ESP 课程设置包括以下6个因素(蔡基刚,
2018):(1)课程定位:为满足特殊需求的语言教学,如专业学习需求和职场工作需求;
(2)课程准备:基于需求分析,其中包括学生专业学习或他们工作的需求分析;(3)课程教学:实施需求教学,按学生专业学习需求,侧重某种能力的强化,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训练;
(4)课程内容:与学生特定专业或职业相关的,如实验报告写作、专业文献阅读或工作场景用语;
(5)课程语言:强调特定专业或职业相关活动的句法词汇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6)课程教材:和专业学习需要或行业工作需求相关的材料,强调真实性。
3.ESP 课程设置的理据
课程设置的几种不同模式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假设,对理工类院校ESP 课程设置提供直接有效的宏观指导,
并且,它们都分别具有自己的特点:目标模式强调的是目标的确定和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过程模式强调的是整个教学过程,而情景模式的设计和发展则以实际的教学情景为基础,
主要围绕情景主题来设计教学内容。
目标模式是最经典的课程设计模式,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这是一种以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指导思想的课程设计模式,
其代表人物是R.W.Tyler 。
Tyler 在其经典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制定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第一,
学校应该追求什么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
怎样才能有效地传授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
便构成了课程设计活动的四个基本环节:确定目标、选择经验、
组织内容、评价结果。
Tyler 认为这个基本原理是用来协助学校发展它们自己特定课程方案的指导性观念,
可以用来检视、分析及解释学校的课程方案(Graves ,1999)。
受工具理性课程观的影响,传统的外语课程开发和设计模式总体上符合自上而下、单向线性流动和条块分割的轨迹。
传统外语课程设计把设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课程规
5
4“一带一路”背景下理工类院校ESP 课程设置现状研究
划、目标与手段说明、项目执行和教室内的执行。
这四个阶段也被看作是以线性的方式进行着,
并且有先后顺序之分。
(Graves ,1999;Ornstein &Hunkins ,2009)针对传统外语课程设计几个阶段互不衔接的问题,
Johnson 提出了整体化课程(coherent curriculum )的概念(Graves ,1999;Ornstein &Hunkins ,2009)。
在他看来,课程设计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几个阶段之间的划分并不意味着它们以独立的形态存在,“课程的整体性远比各个阶段的‘自我独自完善’重要得多”。
在整体化课程中,各个阶段的决定和结果互为一致、
互为补充(mutually consistent and complementary ),学习结果能够反映课程的规划目标。
课程设计是一个开发、
修正、再开发、再修正的连续循环过程。
图2
作为动态系统的语言课程设置建设(Graves ,2008)
Brown (1995)是首位利用教育学中课程设置原理考察语言课程建设的学者,
并提出把语言教学课程设置建设看作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史光孝,2011)。
Graves (2008)对已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了梳理,在对先前众学者提出的“自上而下、
线性的专家模式”
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
从社会教育情境视角提出了课程设置建设的动态(dynamic )模式。
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无疑是在整体化外语课程设计基础上的一个进步,
然而生态化图3
Nation &Macalister (2010)语言课程设置建设模型示意图
外语课程设计则是在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基础上的又一进步。
Nation &Macalister (2010)在其专著中也强调语言课程设置建设中各环节的动态性以及课程评估的持续性(详见图2)(彭梅、冯瑗,2014)。
生态化外语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发展,更要强调各因素之间的兼容和协调关系。
考虑到我国高校间的实际差异,特别是东西部的地域差异,
现阶段还不适宜取消通用英语教学,
而是应该遵循因地(校)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个性合理规划配置教学资源,
并制定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6
4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
〔第1期〕
“一带一路”背景下理工类院校ESP课程设置现状研究
纲。
陈坚林(2008)提出了课程管理“三级化”的概念:根据教育部《课程要求》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各省市相关教育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客观、务实的课程标准,而各高校再在此课程设置框架下结合自己的专长、特色以及社会需求制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程设置。
这样,课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就通过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这种做法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
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相关指导精神。
4.ESP课程设置的实践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也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全面开展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和课程设置改革的实践。
主要围绕课程体系、课程大纲、培养目标、评价结果这几个方面展开。
4.1专业课程体系的形成
兰州交通大学英语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起,始终坚持“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的院训,注重以文学、文化、语言为主体的人文教育,注重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能力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从单纯的语言“学习者”转变成实际的语言“使用者”和“研究者”,形成了“语言与文化并重,听、说四年不断线”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加大西方文化课的比例,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知自觉性;在听、说技能训练方面,将听、说训练贯穿于学生四年的英语学习中。
为了更好地将专业课内外学习有机地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系还尝试设立本科生导师制,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
与此同时,基于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制定专业核心课程计划和专业课外拓展计划。
4.1.1专业核心课程计划
结合每个年级课程学习的特性和侧重点,在一至三年级确定除了综合英语和高级英语外,增设部分专业课程为核心课程,通过核心课程的教与学,起到良性辐射作用,从而优化整体教学效果。
一年级选定英语语音、英语听力为核心课程,力求听与说的有机结合,吸收语言和文化知识,提高交际能力,改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因忽视听、说所带来的弊端,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二年级选定英语主题阅读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技巧,为高年级阶段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三年级选定英语写作为核心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实现语言输入与语言产出的平衡优化模式;四年级增设英汉翻译、将汉英翻译作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英汉双语的转换、翻译技巧
74
的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4.1.2专业课程课外拓展计划
结合专业课程的课堂学习,给大部分主干核心课程辅之以相应的课外拓展训练,例如要求学生完成每个阶段的课外必读书目;指导学生参加各项英语赛事;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文化展演活动。
专业课程课外拓展计划促进了课内外教学的有机融合,借助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监督和检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语言课外学习的重要性,有效提升学生知识输入的质与量,全面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以上措施在英语专业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学生的基本理论水平与基本能力稳步提高,在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连年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国性的各类英语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
4.2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和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更好地实现我校服务西部、服务铁路的宗旨,我院也在进行积极的改革探索,根据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质和社会需求,结合我校优势学科,对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学科改造,形成了多学科、多专业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工科院校英语特色专业方向,在原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方向基础上,从2013级起增设“工程实践翻译”专业方向。
形成了“知识+能力+素养”的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详见表1。
表1“知识+能力+素养”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
学分分配
必修选修小计比例
主干(核心)
课程学分
备注
理论教育通识教育18.51028.517.8%3(3)
学科基础6056540.6%52(40)
专业教育2410.534.521.6%24(6)
1.理论教育中选修课合计学分
所占比例为27.4%;
2.理论教育中必修课课内实验
实践学时合计2学分。
实践教育323220%
总学分160将必修课实践2学分计入后,实践教学学分为34,占总学分比例为21.3%。
新的课程体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学科教育为主体,专业教育为支撑的课程结构,分别在第二、第四、第六和第八学期增设了实践教育课程,坚持“语言技能产出化和体系化、专业知识技能化和人文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彰显专业本体特征和专业方向特色。
正如王立非等(2015)提出的:在知识要求层面,ESP专业学生不仅应掌握英语语言基本知识、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知识和中国语言文学、文化及国情基本知识,而且还应了解国际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知
84
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第1期〕
“一带一路”背景下理工类院校ESP课程设置现状研究
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在能力要求层面,ESP专业学生应具备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国情研判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素养要求层面,ESP专业学生应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国际视野、人文素养以及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课程群包括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两大类课程。
通用学术英语类课程旨在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培养学术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专项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思辨能力等。
这类课程包括多个系列课程,比如口语系列课程、写作系列课程、口笔译课程、视听系列课程、阅读系列课程。
口语系列课程有英语语音、英语公众演说、国际工程管理实用英语口语等。
写作系列课程有国际工程管理英文信函写作、研究论文写作、创意写作等。
这些课程在内容和难易度等方面都体现了多元和分级的特点。
专门用途类课程主要有两大培养目标:一是通过初步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有效、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学业学习、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二是提升学生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类课程的特点是强调英语学习对专业学习、学术交流的服务功能,将语言学习和学术能力培养、初步专业内容学习有机结合。
学生在了解与专业相关的重要概念和领域热点的过程中,习得专业词汇,增强正式语体意识,并锻炼学术交流能力、学术规范能力等。
(季佩英,2017)确立各方向的核心课程模块,从而推进研究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
“实用翻译技能”被确立为工程实践翻译方向的核心地位。
为了实现学科与专业方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并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分别在第五学期开设土木工程概论、工程管理概论、工程识图和国际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第六学期开设工程英语翻译、国际工程管理实用英语口语、标书翻译和国际工程管理英文信函写作课程;第七学期开设国际工程管理英语阅读和房屋建筑学课程。
4.3服务社会的宗旨
我院英语专业在18年的办学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英语专业的发展不断顺应“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已经成长为我校辐射作用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文科专业。
依托学校优良的就业渠道资源和特色专业优势,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目前,英语专业毕业生除任职于外交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外,还被中铁二十一局、中国水电三局、中交一航局等国有大型企业录用,或到三资、民营、私营企业以及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等领域就业,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普遍好评。
亦有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校英语专业对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铁路建设和经济建设发挥了良好的辐射作用,为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94
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第1期〕
4.4发挥多语种优势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
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从“民心相通,语言先行”可以看出,我国对具备专业知识和小语种能力的外语人才需求呈上升趋势。
除英语和阿拉伯语专业外,我院在甘肃省率先开设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专业,这些语种的开设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多语种学习机会。
多语种专业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思维训练的机会和专业成长空间,扩展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不仅增强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提升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我院的多语种优势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相关语言文化和人文特点的机会和氛围,英语专业毕业生展现了突出的工作适应性,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5.ESP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教师教学发展问题(季佩英,2017)。
大部分学术英语教师毕业于语言、文学或翻译专业,能够胜任ESP课程教学的师资数量有限。
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帮助教师适应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并顺利转型、如何推动教师教学的发展。
为了保障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英语专业充分利用校内外相关资源和优势,从特色专业方向建设的实际出发,明确师资培训目标,通过针对性强、多渠道、境内外的经验交流、教学研讨、在职培训、外出进修等形式,进行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整合、优化师资力量,确保工程实践翻译方向的建设工作。
第二,专业知识教学问题。
英语专业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把专业知识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是ESP教学的一大难点。
特别是教师在批改学生的学期论文时,不少教师感觉难以把握有些专业知识的概念及应用。
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我们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建设立项,通过获得一些课程建设经费,帮助教师有条件自学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提升相关专业知识水平。
第三,ESP课程设置不能忽视学生的中心地位,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课程,将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地位转移到学生身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纪康丽等,2002)当课程的内容、教材以及教法符合学习者的期望与需求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加投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6.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10月,在甘肃省政府的倡议下,由兰州大学发起,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05
“一带一路”背景下理工类院校ESP课程设置现状研究
的47所高校联合发布了《敦煌共识》,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联盟。
如今,已有27个国家与地区的173个高校加入了该联盟①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努力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外语特长、跨文化沟通能力,并且富有全球视野、民族情怀、创新精神、人文素养、信息素养等的国际化人才。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
课程设置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基刚,2012,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时期的我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中国外语》(1):10-15。
2.蔡基刚,2018,专门用途英语的信仰与理念的再认识———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回顾与反思[J],《外语研究》(2):42-47,112。
3.陈坚林、谷志忠,2008,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对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解读[J],《外语电化教学》(1):3-8。
4.戴炜栋、王雪梅,2014,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建设思路[J],《外语界》(3):2-11。
5.纪康丽、宋丽丽、崔荣佳、封宗信、范红,2002,根据学生需求设置大学英语阅读课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S1):41-46,70。
6.季佩英,2017,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框架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界》(3):16-21,56。
7.彭梅、冯瑗,2014,国外外语课程设置研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4):51-58。
8.史光孝,2011,《隐性课程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9.王立非、叶兴国、严明等,2015,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297-302。
10.王雪梅,2014,从对接国家战略视角探索外语类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思路[J],《外国语文》(2):158-163。
11.钟启泉,1998,《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2.Graves,K.1999.Designing Language Courses:A Guide for Teachers[M].Heinle&Heinle.13.Graves,K.2008,The language curriculum:A social contextual perspective[J].Language Teaching2:147-181.
14.Ornstein,A.C.&Hunkins,F.P.2009.Curriculum:Foundations,Principles,and Issues[M].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作者简介:付勇君,女,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语言政策研究。
电子信箱:fuyj55@163.com。
①参见http://www.chinanews.com/sh/2018/09-25/8635321.shtml.
15
Abstracts of Papers
shows that while ensuring loyalty to Chinese,the homo loquens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foreign languages.Finally,we tried to come up with some strategies to construct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s of Shangxiajiu so as to promote its language management and service.Keywords:linguistic landscape;local culture;foreign culture;Shangxiajiu Pedestrian Street
Strategic Planning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Training in Huna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One Belt and OneRoad”Initiative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unan'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strategy of“One Belt and OneRoad”and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as well as its strategic measures taken by Hun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for promoting its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the countries along“One Belt and OneRoad”,combining with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he strategic planning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has been put forward by this paper.The first suggestion is that the key languages should be determined as early as possible.And the second one is the training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 different universities in Hunan Province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The last one is to try to build a multilingu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in order to actively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One Belt and OneRoad”,and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cultivation of multilingu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in Hunan Province.
Keywords:One Belt and OneRoad;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training in Hunan universities;strategic planning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SP Curriculum Sett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One Belt and OneRoad”Initiative—Tak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which is located in the“One Belt and OneRoad”construction fortress,as an example.It focuses on the connotation,rationale,characteristics,content and setting mode of the ESP curriculum in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Guide.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curriculum in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aching research college,the reform plan of school-based ESP curriculum is proposed to help relevant English teachers better understand the English-language curriculum for special purposes,and to set up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for oth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by providing relevant reference.
Keywords:“One Belt and OneRoad”(B&R);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curriculum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