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师用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地貌等。

2.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3.意义: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项目生产功能稳定功能
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实力
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
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自我调整、保持性
质稳定的功能
形成过程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供应叶绿素,
大气供应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
岩石圈供应水分和养分盐,最终生产出
有机物
大气中二氧化碳保持相对稳定的途径:
植物与大气的碳交换,把碳保存在植物
体及土壤中;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
合,形成沉淀
1.一个要素的演化必定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
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更,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更,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更。

2.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更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更也不同步。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加,环境变更也越来越快。

环境的快速变更往往不利
于人类的适应。

考点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2024·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别。

有学者探讨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更,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变更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更对里海的影响。

【思维培育】
关键实力获得和解
读信息
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别——形成湖泊,湖泊面积
缩小——向咸水湖(内陆湖)演化
调动和运
用学问
①地貌: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别,成为湖泊;
②水文: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削减,盐度增加,湖泊
面积变小;
③气候: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山等山脉隆起,
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潮湿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
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渐渐向内陆湖演化
学科素养区域认知结合经纬度定位,40°N地处盛行西风带
综合思维
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发生变更,对里海
的影响可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影响进行分析
答案: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别,形成湖泊(湖盆);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削减,湖泊面积缩小;阻挡潮湿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推动自然环境的发展变更。

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图表所示:
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要素联系
水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气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土壤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
生物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要素联系
大气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
生物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
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地形
岩石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4.生物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以及地形、土壤、浇灌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项目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
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
流和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
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
搬运、积累、固结成岩、
变质、重熔再生
循环简图
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
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
光合
作用化学能
――→
分解
呼吸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
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
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
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
平衡的冲突;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
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
元素的迁移运动,以及能
量的流淌、转化;
②联系自然环境中的有机
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
源;②变更了地表形态,
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
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考向1 水文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太平洋中部有一独立的椭圆形岛屿(如图所示),岛上石灰岩广布,最高海拔61米。


上降水丰富,却没有河流,唯一的湖泊(布阿达湖)也是咸水湖。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对该岛“没有河流”现象的说明,错误的是( )
A.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B.地表石灰岩广布,下渗较严峻
C.岛屿面积狭小,不利于储水
D.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水易流失
2.布阿达湖成为咸水湖的必要条件有( )
①降水丰富②蒸发旺盛③无出湖径流④有海水倒灌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1.D 2.B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岛位于赤道旁边,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表石灰岩广布,下渗严峻,岛屿面积小,不利于储水,所以即使降水多,也没有形成河流;该岛最高海拔为61 m,说明地势起伏小。

第2题,“降水丰富”和“有海水倒灌”不是咸水湖形成的必要条件。

蒸发旺盛,无出湖径流,盐分在湖中积累,是形成咸水湖的必要条件。

考向2 植物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2024·北京模拟)因长江三峡工程蓄放水,库区水位周期性大幅度涨落,形成了周期性出露水面的消落带(下图)。

消落带的生态治理是世界级难题。

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专家们发觉中山杉能持续反抗干旱,也能承受较长时间的水中浸泡,存活率高达80%以上,是库区消落带生物治理中较好的乔木树种。

目前,万州大周段中山杉已成为重庆的“水中彩林”景点。

据此完成3~4题。

3.三峡库区消落带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 )
A.土地盐碱化
B.土地沙化
C.水土流失
D.滑坡
4.种植中山杉对当地的影响主要有( )
①净化水质
②供应木材
③降低河流含沙量
④改善航运条件
⑤丰富沿岸景观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
3.C 4.B 解析:第3题,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周期性的大幅度涨落,导致带内植被生长条件差,当降水量较大的时候简单造成水土流失,另外土体在吸水之后重力大,简单坍塌,造成滑坡。

题中问的是生态问题,滑坡属于地质灾难,水土流失为生态问题。

第4题,中山杉能持续反抗干旱,也能承受较长时间的水中浸泡,存活率高达80%以上,适合在水库消落带种植,种植之后能够提高消落带的植被覆盖率,供应木材,稳定土体和坡体,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降低河流的含沙量,同时“水中彩林”景点也能丰富两岸的景观。

考点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与意义
(2024·广东卷)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

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

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更。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更的主要缘由是( )
①水下地貌体出露
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
③湖盆区构造沉降
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2010—2017年SDI值的变更指示了该湖( )
A.湖岸线长度变短
B.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
C.湖泊的面积稳定
D.沿岸区域生境多样性增加
【思维培育】
关键实力获得和解①1973—2004年SDI值呈上升趋势:水下地貌体出露会导致
读信息湖岸线更加曲折,SDI 值变大;湖岸土地沙化加剧会导致湖岸线越来越曲折;
②2010—2017年SDI 值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湖岸线曲折,湖
岸线长度变长;该湖泊水位上升,土地沙漠化减弱;该湖泊水
位上升,湖泊面积扩大
调动和运用学问分析湖泊面积变更时间长短。

假如是长期的变更(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缘由,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剧造成的;假如是近十几年的变更,则主要考虑人为缘由
学科素养区域认知驾驭我国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综合思维
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结合湖岸线的曲折程度分析自然环
境要素的变更
【我的解答】(1)A (2)D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自然环境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如我国西北地区独特的荒漠环境:
自然环境要素的变更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环境中的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更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自然环境状态的变更。

考向1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2024·聊城模拟)高寒草原(AS)是在寒冷、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是长江源区主要植被类型之一。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其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依据覆盖度不同,高寒草原可
以分为H—AS(覆盖度>50%)、M—AS(30%<覆盖度<50%)和L—AS(覆盖度<30%)三种类型。

下图为长江源区三类高寒草原的面积在不同时段的年均变更率。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长江源区高寒草原覆盖度变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86—2000年高寒草原面积变更幅度最小
B.1969—2013年覆盖度变更的重要缘由是气候变暖、变干
C.2007—2013年 L—AS面积减小
D.1969—2013年 H—AS和M—AS减小面积相等
2.长江源区高寒草原的变更对源区的影响有( )
①地表径流增加②地下径流增加
③地下水位上升④生物多样性削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B 2.D 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1986—2000年高寒草原面积变更率大,变更幅度大,A错误;1969—2013年H­AS和M­AS整体上面积年变更率始终为负值,说明高寒草原退化,而高寒草原(AS)是在寒冷、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发育,说明是气候变暖、变干导致的,B正确;2007—2013年L­AS变更率为正值,说明其面积呈增大趋势,C错误;读图可知,1969—2013年 H­AS和M­AS面积变更率数值大致相等,但减小的面积不肯定相同,D 错误。

第2题,高寒草原退化(高寒草原覆盖度降低),截留的降水削减,下渗实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削减,地下水位下降,①正确,②③错误;高寒草原退化,环境恶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削减,④正确。

考向2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2024·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更,土地覆被也随之变更,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削减,凹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削减。

据此完成3~5题。

3.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更的首要缘由是( )
A.气温上升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D.降水削减
4.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D.冻土溶化
5.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削减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B.湿地
C.草地D.寒漠
3.A 4.D 5.C 解析:第3题,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削减,说明积雪溶化增多,故首要缘由是气温上升,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材料中“凹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凹地上有浅水出露地表,凹地积水增多,降水削减不符合题意,D错误。

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上升会导致冻土溶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凹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缘由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

第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溶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较凹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削减的耕地不会主要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错误,C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 错误;气温上升使冻土溶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