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熊掌何妨兼得——论当代青年如何应对中华传统文化与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冲突-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 不只是中国经济上的腾飞,更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任。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别于其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他民族,恐怕文化的区分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标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以鱼与熊掌来分别喻准。
因此,当代青年人要想在全球文化一体化与传
指生与义,同时也给出了他舍生取义的抉择。
生命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矛盾斗争中作出正确的选
是自然界所共有的,是平凡的,因此,孟子以自然择,就必须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
、
常见之生灵“鱼”来喻指;而义则是人类独有的品“古鱼”是否还可以“保先”
性之一,是不平凡的,因此,孟子以难以取得的稀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中华文化已经传承
有之物“熊掌”来喻指。
由于生与义分属于物质与了几千年,而这一“古鱼”是否可以在高度国际化
意识两个形态,当二者面临抉择时,我们往往不得的新环境中
“如鱼得水”,是否还可以随着时代的
发展而“保先”
不舍其一而从之。
其实,除了生与义之外,现代
生活中我们还要面临众多“鱼”与“熊掌”的选从“文”和“化”两字的本义来看, 《说
文》: “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义指各色交错
择。
对于当代青年来说,是坚守中国传统文化这一
的纹理,有文饰,后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
“鱼”还是跻身于“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全球文化
一
体化这一“熊掌”,恐怕就是一个困难的抉择。
种符号、文章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在文文》:“教行也。
”《段注》:“教行于上,则化成
化领域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与深入,因此,本土文于下。
”可见,“化”的本义是以道来教化、感化他
人。
“文化”合而为一的意义可理解为用“道”??
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与抗争也愈演愈烈。
举个简单
的例子来说,“圣诞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各类礼仪制度、道德规范等来教化他人。
除了从训诂
似乎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人习以为常的节日,尤其是学角度解释外,也有人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其进
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应节的活动也显得十分隆行过阐述,可谓众说纷纭。
综而观之,不管是何种
角度定义下的文化,其都有两个共同的特性:一是
重,而与此相比,中国的传统节目,除了“春节”
较为隆重外,“中秋节”、“重阳节”等负载传统“文”,即都包括礼仪制度、道德规范等含有规约特
文化的节日却显得比较冷清。
虽然政府采取了很多点的事物;二是“化”,其指出了“文”的作用及结
方法来吸引人们重视传统节日,但是外来节日却并果,即“文”的作用是“教化”,也就是说通过一些
未因传统节日受到重视而退居次位。
这种交融与抗规约性的事物来对大众进行教化,大众经过教化所创
争并不仅仅止步于节日,在中国青年的世界观、人造的精神、物质及其它层面的产物就是结果。
因此,
生观和价值观上都有所体现。
我们不得不深刻地反文化的精髓也就是创立这些规约以及由其产生的教化
思一下,为何被国外视为奇迹的五千年中华文化并结果所依据的最核心的思想。
季羡林认为中国文化的
未一如既往地在当代青年人中深深地扎根,反而那精髓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和谐’。
是否真的如此,我
些新兴的外来文化得到了当代青年人的格外关注与们不妨对中华文化进行一下梳理。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
支持,甚至有压倒中华文化的趋势。
是中华文化过的意识范畴,因此,我们可以大概将文化分为两类:
一
时了,还是“外国的月亮”当真比“中国的月亮”是意识类文化,包括思维方式、学术理论、道德规
圆是我们过度在乎与国际接轨而在无意间丢失了范、礼仪制度等,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二是由意识类
自身的文化之“魂”,还是我们本来就默许了将中文化向物质生活领域投射后所形成的各类实体文化,
华文化湮没于全球文化一体化的浩瀚海洋之中当
包括饮食、服饰、建筑、文学艺术、语言文字、风
代青年作为中国的新生力量、中坚力量,所承担的
俗习惯等,是文化具体化的实体。
意识类文化是儒、释、道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中以儒家的思想及理论而中国人受“和”观念的影响,向来以自我
的影响最为深广。
儒家尚“中庸之道”,而“中庸”贬抑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
是指适中之意,即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和谐状态;佛家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庸”是儒家追求
尚“中道、平等”等,同样强调的是一种和谐自然的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
状态;道家尚“天人合一、阴阳调和”,本身就是强信的思想道
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
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
调一种和谐的状态。
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文
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
化理应是以“和”为核心的,如“家和万事兴”、
“天时地利人合”这些广泛流传至今的道德观念正准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
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
确地证实了这一点。
实体文化更为形象具体地体现了
中国文化“尚和”的本质:中国饮食崇尚色香味的体利益之上的。
“和谐”,建筑上则是崇尚“四平”,学艺术则强调正因为中西文化在核心理念上的差异,因此,
“文质彬彬”等等。
总而言之,虽然时代与环境发生意识类文化及其投射所形成的实体类文化也体现了
了改变,但是这些流传下来的观念理论以及各类实体鲜明的差异性。
比如在待人礼仪方面,中国文化非
文化,却依然闪烁着“和”的光辉。
因此,“和”这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
一
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
精髓,虽然历经数千年,虽然经历了历史的变革,
却还是得以在当代人的思想中生根发芽,与当代人的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而在西方国
生活息息相关,在当代得以继续传承。
家,长辈与晚辈问地位平等,老少界限不太明显,
多以朋友相处。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
也因为中国文化是以“和”为核心的,因此,
才会出现“百家争鸣”的辉煌,才能创造多个民族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
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西方国家, 岁的子女仍住
和谐共处的盛况,才能传承数千年而依然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
“有容乃大”中国文化就是一种开放性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
的文化体系,对于外来文化、对于新生事物,它可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同样,年龄大的父母
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
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终使其成为自己的新鲜
血液,从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中国文化并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再如在称呼
非如空中楼阁那样遥不可及,而是切切实实地活在语方面,传统中国人称呼自己时往往会说:在下、
鄙人,不才等等,即使是皇帝,也称自己是“寡
人们的心中,渗透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中国文化虽然是几千年的“古鱼”,然而它却人”或者是“孤”,就是一种谦虚克己的心态,而
英语中除了代词我用字母表示是大写外,其他
依然年轻,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引领着中华民
的你 ,他 ,我们等代词都是非大写
族的子子孙孙在时代的变革中勇敢地前进。
当今的
时代是呼唤“和谐”社会的时代,因此,本就以此的,这也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强调“自我”的特征。
从代词的使用,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两种文化
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又怎能会不“保先”,又怎
能被丢弃呢在核心观念上是相反的。
对于生在长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的中国人来
二、外来的文化是否真的是“熊掌”
说,西方文化是我们放眼看世界后才接触到的,因
西方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此,它是新鲜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核心观念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
上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它又是新奇的;西方文化所
心,强调个人的价值,且个人价值是凌驾于群体利益
强调的“个人价值”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所淡薄的,因
之上的。
因此,西方意识类文化以及由其投射的实体
此,它也是珍贵的。
因此,对于传承上千年的中国文
类文化也体现出了鲜明的个体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