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100
一、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并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在文中用“________”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2)将第三段中加点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3)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1)第一处: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
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2)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3)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插叙的作用。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第一处:句子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
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这里要求从重点词语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一般为:释词+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
①结合文意解释词语的语境义,“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故答案为:(1)第一处: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
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2)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3)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插叙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插叙的作用有三:一是,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
二是,运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三是,加上插叙,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准确找出句子,作用主要有: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2)本题考查学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本题作答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应该是懂了。
首先,“我”与妹妹一起去北海道看雪,完成了母亲生前未完成的心愿;其次,结尾重复了母亲所说的话,“与妹妹一起,好好的活……”证明“我”不仅懂了,还决定以后积极的面对生活,与妹妹在一起,好好的活。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一颗图钉
叶大春
小米在总经理办公室外等待应聘接谈的时候,忐忑不安,就用硬币占过卦:徽面受聘,字面不聘。
三次都是抛的徽面。
小米心存一份侥幸和欣慰。
轮到小米接谈时,阴差阳错,小米一走进总经理办公室,突然打了一个大喷嚏。
总经理皱了皱眉头,脸色险沉起来。
小米心慌意乱,想好的谈话内容忘到爪哇国去了,结结巴巴地谈了一通。
她看见总经理已对她的谈话不感兴趣,在自顾自地揉着太阳穴。
小米心更慌了,语无伦次。
总经理委婉地下了逐客令,小米的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转儿。
该死的喷嚏!小米恨得牙痒痒的,眼看有些希望的受聘机会被喷嚏搅黄了。
小米到深圳闯世界的三个多月里,已是第四十九次求职受挫了。
她疲惫不堪,精神沮丧,连下楼梯的劲都没有了。
小米真想站在楼梯间里嚎啕大哭一场。
但深圳不相信眼泪,哭也白搭,只会让人瞧不起你。
真是鬼迷心窍,小米在内地一家市直机关里吃皇粮挺安逸的,忽然心血来潮,想跳出人浮于事、臃肿不堪的机关,破釜沉舟到南方去闯荡一番。
小米的父母苦劝,小米的男朋友力阻,都没能动摇小米南徙的决心。
别看小米是个妩媚温柔的女孩,倔起来却如犟牛。
父母无奈,只得串通小米的男朋友,将小米反锁在房间里"软禁"起来,想让小米冷静下来,打消南徙的念头。
小米去意如磐,心已展翅,翻窗跳楼,背起简单的行囊,一瘸一瘸地乘上了夜行列车。
小米到深圳后,才发现这儿美女如云,人才如林,求职者更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小米貌不惊人,才不出众,在深圳的硕士博士多如牛毛,哪还轮得上她这样的夜大结业生。
她屡碰钉子,吃闭门羹,把身上的盘缠几乎都花光了,眼看要沦落到盲流乞丐的窘境,被送到收容遣返所去了。
小米一阵晕眩,急忙扶住楼梯扶手才没跌倒。
她想起来了,昨晚失眠了,天快亮时才睡着。
早晨醒来,时间不早了,顾不得吃早餐,就往应聘的单位匆匆赶。
又饿又急,自然晕眩。
小米在低头的瞬间,看见了一颗图钉。
她怕这颗图钉扎了行人的脚,就把它拾起来,扔进了垃圾箱。
就在小米转身要离去时,总经理办公室的门开了,秘书小姐喜吟吟地跑出来,喊住小米:“米小姐,请留步!总经理叫你!”
小米一愣,疑惑地随着秘书小姐进了总经理办公室。
总经理说:“恭喜你,米小姐,你被聘用了!”
小米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幻觉。
总经理说:“你一定感到奇怪,我为什么突然改变了主意吧?不瞒你说,你已经通过了我的特殊考试!”
小米如坠五里云雾:“什么特殊考试?”
总经理叫秘书小姐放一段录像带,小米看到了自己拾图钉扔进垃圾箱的镜头。
小米倍感蹊跷:“这算什么特殊考试?一件小事嘛……”
总经理喟然慨叹:“唉,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注意这种小事了!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八方求职四处碰壁。
一次,我去一家银行求职时受挫,下楼时,我看见了一颗图钉,就拾起来扔进了垃圾箱。
这一小事恰好被行长撞上了,大受感动,就聘用了我。
这次招聘,我叫人在办公室周围放了十颗图钉,暗地里用录像机监视,几天来只有你细心地拾起了它。
我的公司里就是需要你这样细心的人!”
(1)小米一走进总经理办公室,突然打了一个大喷嚏。
总经理皱了皱眉头,脸色阴沉起来。
你知道总经理这时心里在想什么吗?
(2)小米在与总经理接谈时,一个大喷嚏的突然事故使自己想好的谈话内容忘到爪哇国去了。
小米想好的谈话内容是什么?请你把它写出来。
(3)文章4-6段属于插叙,插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果删去文中的插叙行不行?为什么?
(4)小米落聘后因又饿又急,一阵晕眩,但在低头的瞬间却看见了一颗图钉,就把它拾起来扔进了垃圾箱。
在求职无望时小米为什么还能这样做?这件事说明小米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品质?
【答案】(1)总经理或许在心理想:这姑娘看起来清秀端庄,可做事怎么不注意场合,这样冒失。
(2)略
(3)插叙部分能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说明小米是一个有朝气、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她不甘愿就此平凡地度过一生,也正因为这个个性才致使小说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不能删去。
(4)她之所以能这么做是缘于她平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说明她细心、心地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补写人物心理的考查。
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
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
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
注意要符合人物性格,符合当时情况。
此处使用第三人称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
心理活动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
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仔细阅读文章,根据后文中对小米生活经历的叙述来概括拟写,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求职经历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插叙的作用。
插叙的作用一般要从三点思考:一、概括出插叙了什么内容?二、把握这段插叙写出了内容主体的什么特征;三、把握中心事件的性质意义,然后
看这段插叙和中心事件及主题的关系和作用。
文章4—6段插叙了小米的生活经历,说明她是一个有朝气、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
这一内容推动小说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删去。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在落聘后因又饿又急又眩晕的情况下,她能捡起图钉是缘于良好的生活习惯,由此可见,她是一个细心、心地善良的人。
故答案为:(1)(2)(3)(4)
【点评】第一二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要把握人物的身份即可,此处先要明确人物当时所处的情境和当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在身后二十米
郝金红
读初中时,家离学校有十几里的山路,那时又没自行车可骑,全靠一双脚板走。
第一天上学时,我起得很早,父亲也跟着起床了。
他收拾利索了,就在一旁等我。
“你起来干什么?”我问他。
“黑漆漆的夜,我送你一段!”父亲指着外面漆黑的夜。
“不用了,我都这么大了,又不是小孩子,我不怕的!”青春年少的我,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像个大人。
况且,与我一同上学的,还有同村的小栓,两个大男人,不就是走山路吗,有啥怕的?
面对我的拒绝,父亲迟疑了一会儿,“那好吧,我等你走后,把院门关一下!”我背起书包,挺起胸脯,在父亲面前昂着头走出了院门。
小栓已在村口等我。
我望着外面漆黑的一片,心里还真有点害怕。
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要走这么长的一段山路。
“你怕不怕?”我问小栓。
“怕?有啥怕的?我们有两个人呢。
”小栓的声音不大,但我听出来,他一定和我一样,在假装勇敢。
我们出发了。
黑漆漆的夜,天边悬着两三颗孤星,阵阵山风吹过,让人不寒而栗。
偶尔有一两声动物的嚎叫传来,尖锐而凄厉。
我和小栓不禁加快了脚步,只想尽快走完这段低凹不平又特别漫长的山路。
“要是有大人送我们一程就好了!”小栓在后面低声嘀咕。
是啊,现在我真的后悔刚才为什么要拒绝父亲的好意。
我想象着此刻父亲就在我的身后,但我不敢回头看,只顾着埋头往前疾走。
等我们走到学校,早已是大汗淋漓。
这样的时光持续了三年。
每一天上学,父亲必定要跟我一同起床,他有时甚至起得比我还早。
自从我拒绝他送我之后,他再也没说过这类的话,只是说等我走后,关好院门,再也没有别的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才知道父亲对我撒了谎。
初三毕业,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城的师范。
父亲显得特别兴奋,他邀我下河去洗澡,我这次没有拒绝。
当父亲脱下长裤的一刻,我瞥见他的右腿上,有一块长长的伤疤,像一只黝黑的壁虎伏在腿上,特别地刺眼。
“爹,你的腿啥时弄伤的?”父亲迟疑了一阵,呵呵一笑:“那次上山砍柴,让树枝给刺的,没事,庄稼人嘛,哪没个小伤小疤的,早就好了。
”父亲说得那样自然,我信了。
但随后不久,母亲和我聊天时,无意中说到了父亲的那个伤疤:“你爹有一天早上送你去
学校,让猎人的套弓给夹着了,淌了不少的血,好几个星期才好呢。
”“送我?爹送过我?”我惊讶地向母亲求证。
“是啊,你爹不让我对你说,上初中那会儿,他一直在送你,为了怕你发现,他就远远地跟在你后面。
他还说,离你二十米远,既能看到前面的你,又不会被你发现。
送你三年,你爹呀,都总结出经验来了。
”母亲说得自然,我的心却在流血,为自己曾经的固执和无知。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闪现出这样的画面:漆黑的夜,两个少年行走在狭长的山路上,在他们身后的二十米处,一位老农在悄无声息地跟着,他是那么的小心翼翼……
一直固执地以为自己是多么的勇敢,不曾想却辜负了父亲的那一颗慈爱的心。
这一生,只要我们还行走在人生崎岖的山路上,父亲就会一直紧紧地跟在我们身后二十米,直到他再也迈不动脚步……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五月上)(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大意。
(2)下面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哪句符合人物的身份?试做分析。
①黑漆漆的夜,我送你一段!
②那好吧,我等你走后,把院门关一下!
(3)根据提示,品读下面的语句。
①父亲迟疑了一阵,呵呵一笑:“那次上山砍柴,让树枝给刺的,没事,庄稼人嘛,哪没个小伤小疤的,早就好了。
”(面对“我”的追问,父亲为何“呵呵一笑”?)
②“送我?爹送过我?”我惊讶地向母亲求证。
(“我”为何“惊讶”?)
(4)阅读本文后,有的同学认为,应将文章标题“爱在身后二十米”改为“父亲的谎言”,你认为好吗?为什么?
【答案】(1)“我”上初中时,每天要早起赶十几里的山路去上学。
起初,父亲要送我,被“我”拒绝了。
直到“我”考上师范后,才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被“我”拒绝后,仍坚持每天在离“我”二十米后的山路上偷偷地护送“我”上学。
有一次,竟意外地负了伤。
“我”听后,倍受感动。
(2)②句符合人物身份,父亲怕儿子识破真相,以朴实的语言来掩饰自己的“谎言”。
①句不符合人物身份,身为农民的父亲在儿子面前不会说出这样文绉绉的话来。
(3)①父亲生怕儿子为他担心,特意装作无所谓的样子,以此来打消儿子的顾虑。
②父亲为了护送“我”上学,路上负了伤,而“我”竟全然不知。
(4)不好。
“爱在身后二十米”,不仅形象地点明了文章所描述的故事的主要内容,而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同时,文题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父亲的谎言”,虽然也切合题意,但显得平淡直露,缺少韵味。
【解析】【分析】(1)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故事的情节以及本文所表达的主旨。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读初中时,父亲三年都暗地里送“我”上学的故事,这三年中,父亲受过伤但是仍然默默地保护着我,赞美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也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①句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见父亲是个无私奉献,爱护孩子的好父亲,从文中“他一直在送你,为了怕你发现,他就远远地跟在你后面。
他还说,离你二十米远,既能看到前
面的你,又木会被你发现。
送你三年,你爹呀,都总结出经验来了。
”可以看出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因此他说不出什么形容词来描述夜晚,不能说“黑漆漆的夜,我送你一段!”身为农民的父亲在儿子面前不会说出这样文绉绉的话来。
因此该句不符合人物身份。
②句里面有了“那好吧,我等你走后,把院门关一下!”父亲怕儿子识破真相,以朴实的语言来掩饰自己的“谎言”,符合人物身份
(3)①联系上下文,写出作者面对‘我”的追问,父亲为何“呵呵一笑”的原因即可,从文中“他一直在送你,为了怕你发现,他就远远地跟在你后面。
他还说,离你二十米远,既能看到前面的你,又木会被你发现。
“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故意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以此来打消儿子的顾虑。
②联系上下文,写出作者“惊讶”的原因即可。
第⑦段的主要内容是母亲给“我”讲述了父亲腿上的伤疤的由来,即在送“我”上学途中,受的伤所留下的疤痕。
之所以如此“惊讶”,是因为这三年来,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直没有送过“我”上学,听到母亲的一番话,我感到震惊。
(4)本文标题给人留下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爱为什么在身后二十米?这样的标题更能写出无言的父爱。
故答案为:(1)“我”上初中时,每天要早起赶十几里的山路去上学。
起初,父亲要送我,被“我”拒绝了。
直到“我”考上师范后,才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被“我”拒绝后,仍坚持每天在离“我”二十米后的山路上偷偷地护送“我”上学。
有一次,竟意外地负了伤。
“我”听后,倍受感动;
(2)B句符合人物身份,父亲怕儿子识破真相,以朴实的语言来掩饰自己的“谎言”。
A句不符合人物身份,身为农民的父亲在儿子面前不会说出这样文绉绉的话来;
(3)①父亲生怕儿子为他担心,特意装作无所谓的样子,以此来打消儿子的顾虑。
②父亲为了护送“我”上学,路上负了伤,而“我”竟全然不知;
(4)不好。
“爱在身后二十米”,不仅形象地点明了文章所描述的故事的主要内容,而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同时,文题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父亲的谎言”,虽然也切合题意,但显得平淡直露,缺少韵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理和归纳能力。
解答时,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行文思路概括主要内容,注意字数要求即可;
⑵本题考查的是找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描写,这要结合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去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时,找到题干中提到句子所在的段落,结合语句内容即可解答;
⑷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①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
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
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4.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谈热忱
①明朝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自幼喜爱寻幽探奇。
他一生遍访名山大川,其间虽屡历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