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化学药品质量的控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释放度、含量均匀度、含量等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
药品质量标准中各项具体的质控项目、分析
方法和质控限度构成了药品质量标准的主体
质控项目、限度的合理性及检验方法的可操
作性直接影响着质量标准的可执行性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
质量标准中的限度的确立首先应基于对药品安全 性和有效性的考虑,在保证产品安全有效的前提 下,可以考虑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以及兼顾流
度,熔点,旋光度或比旋度,吸收系数,以
及相对密度、凝点、馏程、折光率、黏度(
对液体原料药),碘值、酸值、皂化值、羟
值等(对脂肪与脂肪油类药品)
性状的一般要求
• 外观、色泽、形状、嗅、味 在贮存期内发生的变化 应予以研究记述,如遇光变色、易吸湿、风化等
• 溶解度 是药品的一种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药品的纯度 • 熔点 已知结构的化学原料药,熔点是重要的物理 常数之一,利用熔点或熔矩数据,可以鉴别和检查该 药品的纯杂程度 • 旋光度或比旋度 是反映化合物固有特性及其纯度
剂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
制剂通常考虑所用辅料、不同工艺的影响及可能
产生的降解产物;不同剂型的特性及质量控制指
标
质量标准的制订考虑药品的稳定性
原料药应考虑其理化性质在储藏过程中的变 化情况,可能产生的降解产物 制剂应考虑在储藏过程中质量可能发生的变
化情况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性状】 包括外观、色泽、嗅、味,溶解
制订、修订和完善质量标准
以上各步骤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各
步骤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印证
质量标准制订考虑药品特性
原料药一般考虑其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旋光性
、晶型、成盐状况等
制剂考虑不同剂型特点,影响制剂安全性和有效 性的辅料
质量标准制订考虑生产工艺
原料药通常考虑在合成过程中所用的起始原料及 试剂、合成中间体和反应副产物、采用的有机溶
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化学 药品质量的控制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相关定义和概述 药品质量标准 药品监督管理
第一部分 相关定义和概述
化学药品的定义
药品注册: 通过合成或半合成的方法制成的原料药及其制 剂 天然物质中提取的或通过发酵提取的有效单体
及其制剂
国外已有药用研究报道,尚未获一国药品管理
残留溶剂检查的制订步骤
• 在工艺合成中使用的全部有机溶剂都要进行研究 • 根据ICH规则及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规定制订入
质量标准
• 对低毒性、中国药典附录中没有规定,但却检出
一定量的有机溶剂也要制订入质量标准(一般为
重结晶溶剂)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异够构体:立体异够构体和光学异够构体,
因不同异构体具有不同的药效或生物活性,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 溶液的颜色与澄清度、溶液的pH值 是原料药固 有的性质,应作此项检查,特别是制备注射液的 原料药更应做检查
• 干燥失重与水分 含结晶水的药品,其水份应定
有高、低限
• 异构体 此项检查有时称异构体比例或顺(反)式
异构体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 根据研究品种的具体情况以及工艺和贮藏过程发 生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设检查项目 • 抗生素类药品或供注射用原料药,必要时检查异
[鉴别] 化学方法、色谱法、光谱法
[检查] 酸碱度、晶型、粒度、干燥失重与水 分、一般杂质、有关物质、残留溶剂、溶出度 与释放度、含量均匀度等 [含量测定] 含量测定及效价测定
药品质量标准的组成
安全性指标:有关物质、残留溶剂、异构体、 一般杂质、无菌、热原、异常毒性等
有效性指标:晶型(结晶性)、粒度、溶出度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 晶型 许多药品具有多晶型,不同晶型的物质 ,物理性质不同,不同晶型可对生物利用度 和稳定性有影响,如已确知研制的药品具有 多晶型时,则应作晶型检查 • 粒度 用于制备固体制剂或混悬剂的难溶性原 料药,其粒度对生物利用度、溶出度和稳定 性均有较大的影响,必要时需测定粒度,检 查原料药的粒度分布,并规定限度
常毒性、热源、降压物质、无菌等项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有关物质:
• 研究在生产过程中带入的起始原料、中间体、
聚合物、副反应产物,以及在贮藏过程中的降
解产物
• 0.1%以下的具强烈生物作用的杂质或毒性杂质
,应予以定性和确定其结构
• 0.1%以上的杂质和降解产物也应制订限度和确 定其结构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 制剂中辅料的干扰,应分离除去。 • 制剂的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可用含量 测定的最大可吸收波长或特定波长下吸收度或吸 收度比值作鉴别
• 对异构体药物应有专属性强的鉴别试验
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各种制剂的检查项目,除应符合相应的制剂 通则中的共性规定外,还应根据其特性、工 艺及稳定性考察,制订其他项目 • 含量均匀度 系指小剂量片剂、膜剂、胶囊 剂或注射用无菌粉剂等制剂中的每片(个) 含量偏离标示量的程度。用于以下品种: 1、规格含量小于25mg 2、单个制剂(片、个或支)主药含量少辅 料较多且 难混匀(主药含量在25%以下) 3、急救、毒剧药品或安全范围小 4、口服固体制剂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残留溶剂: • 大多数原料药的化学合成需要在有机溶剂中 进行
• 溶剂的选择:低毒性(安全性、环境保护)
• 检查:溶剂的种类、使用情况、残留水平
残留溶剂检查
• 溶剂分类(ICH规定)
第一类溶剂(避免使用):苯、四氯化碳等 第二类溶剂(限制使用):乙腈、氯仿等 第三类溶剂(低毒性):乙醇、丙酮等 第四类溶剂(毒性依据尚不足):石油醚等 • 常用溶剂的限度 苯(0.0002%)、氯仿(0.006%)、二氧六环( 0.038%)、二氯甲烷(0.06%)、吡啶( 0.02%)、甲苯(0.089%)、乙醇(0.5%)、 丙酮(0.5%)
当局批准上市的化合物
化学药品的定义
中国药典: 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 剂和单味制剂等
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
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
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药品标准概述
药品标准是指规定药品的质量指标、检验方法 以及生产工艺的技术要求的技术性标准 由国家制定并颁布的药品标准即为国家药品标 准,是国家为保证人体用药安全有效所制定的 上市药品必须达到的法定的质量标准要求 《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 家药品标准。药品标准是药品生产、研究、供 应、使用、检验和管理过程中共同遵循的法定 依据,一定程度上具有等同于部门规章的法律 效力
• 胶囊剂应描述内容物的颜色
• 注射液一般为澄明液体,也有混悬液和粘稠性
液体。
• 另外制订时应考虑贮藏过程中性状是否有变化
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鉴别】 要求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操作简便 ,辅料不干扰, 所以除尽可能采用与原料药 相同的方法外,还应注意 • 由于多数制剂中均加有辅料,不宜用原料药性 状项下的物理常数作为鉴别,也不宜直接用红 外吸收光谱作为鉴别,必要时应增订能与同类 药或化学结构近似药物相区别的鉴别试验 • 有些制剂的主药含量甚微,必须采用灵敏度较 高,专属性较强,操作较简便的方法,如薄层 色谱法等
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 崩解时限 系指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 解溶散或成碎粒,除不溶性包衣材料或破碎 的胶囊壳外,应通过筛网
• 溶出度 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 在规定溶液、时间等条件下溶出度的程度以 相当于标示量的百分率表示
• 释放度 系指口服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 或肠溶制剂在规定溶液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
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 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
定出被测成分的含量
• 考察杂质或辅料对测定结果的干扰
• 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下,采用强光、高温、
酸、碱水解或氧化方法进行破坏,以研究降解产
物
有关物质方法学论证
强力破坏试验是通过建立降解途径,鉴定可能 的降解产物,以确定分子的内在稳定性,并论 证所使用的分析方法是否能反映产品的稳定性 • 强光破坏试验 • 强热破坏试验 • 强酸破坏试验 • 强碱破坏试验 • 强氧化性破坏试验
• 光谱法 常用的有紫外吸收、可见光吸收、红
外吸收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检查】 检查项目应考虑有效性、纯度要求和 安全性三方面。 • 一般杂质检查 如氯化物、硫酸盐、重金属、 砷盐、炽灼残渣等, • 有关物质 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带入的原料、 中间体、降解物、异构体、聚合体、副反应产 物等。 • 有机溶剂残留量 基于某些有机溶剂具有致癌 、致突变的性质,应避免或限制作用
的指标
• 吸收系数 化合物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波长及其在最大 吸收波长处的吸收系数,是该化合物物理常数之一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鉴别】 要求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
,操作简便的方法,常用有以下三类
• 化学反应 选择功能团专属化学反应。包括显 色反应、沉淀反应、盐类的离子反应等 • 色谱法 包括GC法、HPLC法的保留时间及TLC 法的Rf值及颜色等
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溶出度试验的作用:
• 保障药品的质量
• 生物等效性的有用试验
• 为保证免做生物利用度提供依据
• 制剂工艺处方的筛选
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溶出度试验的方法设计: 根据原料药的理化特性、剂型的特点和释放的机 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溶出装臵的选择
• 溶出介质的选择
• 取样时间的选择
• 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验证
溶出度试验的方法设计
• 装臵 -篮法 -浆法 -柱塞往复法和流通池法 • 溶出介质选择 尽可能使用最简单和最可靠的溶出介质,如 水、0.1mol/L盐酸溶液;可以允许使用具有 生物相关性的溶出介质,如pH6.8的磷酸盐缓 冲液、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
溶出度试验的方法设计
• 溶出介质体积/温度 500ml至1000ml,37C
通和使用过程的影响。同时必须要注意其安全性
、有效性研究的样品与大生产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即实际生产的产品质量不能低于进行安全性和 有效性试验样品的质量
限度确定的方法
结合已知的安全性数据来确定限度
参照国内外药典制订
已被仿制药的结果
样品的实测结果
药品质量标准建立的步骤
确立质量研究的内容 进行方法学研究 确立质量标准的限度
药品标准制定原则
与国外的质控理念接轨, 以四国药典(
BP、EP、USP、JP)为参比,接受ICH (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 ) 的基本观点
循序发展
注册标准、局标准、药典标准
根据各自的生产工艺制订质控项目
第二部分 药品质量标准
药品质量标准的组成
[性状] 外观、嗅、味和一般稳定情况;溶解 度;物理常数
• 取样时间(溶出曲线)
-速释制剂:每隔15分钟取样一次,至溶出量趋于平
稳
-缓释制剂:至少要有三个取样点,来表述药物释放
的早期、中期和晚期
溶出度试验的方法设计
• 溶出取样时间的确定 -速释制剂:每隔15分钟取样一次,至溶出量趋于平 稳 -缓释制剂:至少要异构体
进行检查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其他:根据所研究药品的具体情况,以及工艺和贮
藏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针对性确定检查项目
• 含氟药物的氟含量
• -内酰胺抗生素高聚物的控制
• 抗生素或供注射用的原料药(无菌粉末直接分装
)有必要检查异常毒性、细菌内毒素、降压物质 、无菌等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含量测定】 是评价药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应采用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来选择更合适的方法 来测定。常用的方法有容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等。
• 容量法(纯度高达98.5%以上)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效价测定
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性状】是描述样品的外形和颜色 • 片剂应描述什么颜色的压制片或包衣片,除去 包衣后片芯的颜色
药品标准分类
国家标准: 中国药典
部(局)颁标准
新药试行标准和转正标准
(2007年10月1日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实施后,新药批准上市后直接取得药品注册 标准,不再有新药试行标准和转正标准)
进口药品注册标准
药品标准分类
地方标准:
省级中药材标准及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医疗机构制剂质量标准(由地方食药监局批 准) 企业标准: 由药品生产企业自己制订并用于控制其药品 质量的标准,又称企业内部标准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
药品质量标准中各项具体的质控项目、分析
方法和质控限度构成了药品质量标准的主体
质控项目、限度的合理性及检验方法的可操
作性直接影响着质量标准的可执行性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
质量标准中的限度的确立首先应基于对药品安全 性和有效性的考虑,在保证产品安全有效的前提 下,可以考虑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以及兼顾流
度,熔点,旋光度或比旋度,吸收系数,以
及相对密度、凝点、馏程、折光率、黏度(
对液体原料药),碘值、酸值、皂化值、羟
值等(对脂肪与脂肪油类药品)
性状的一般要求
• 外观、色泽、形状、嗅、味 在贮存期内发生的变化 应予以研究记述,如遇光变色、易吸湿、风化等
• 溶解度 是药品的一种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药品的纯度 • 熔点 已知结构的化学原料药,熔点是重要的物理 常数之一,利用熔点或熔矩数据,可以鉴别和检查该 药品的纯杂程度 • 旋光度或比旋度 是反映化合物固有特性及其纯度
剂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
制剂通常考虑所用辅料、不同工艺的影响及可能
产生的降解产物;不同剂型的特性及质量控制指
标
质量标准的制订考虑药品的稳定性
原料药应考虑其理化性质在储藏过程中的变 化情况,可能产生的降解产物 制剂应考虑在储藏过程中质量可能发生的变
化情况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性状】 包括外观、色泽、嗅、味,溶解
制订、修订和完善质量标准
以上各步骤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各
步骤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印证
质量标准制订考虑药品特性
原料药一般考虑其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旋光性
、晶型、成盐状况等
制剂考虑不同剂型特点,影响制剂安全性和有效 性的辅料
质量标准制订考虑生产工艺
原料药通常考虑在合成过程中所用的起始原料及 试剂、合成中间体和反应副产物、采用的有机溶
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化学 药品质量的控制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相关定义和概述 药品质量标准 药品监督管理
第一部分 相关定义和概述
化学药品的定义
药品注册: 通过合成或半合成的方法制成的原料药及其制 剂 天然物质中提取的或通过发酵提取的有效单体
及其制剂
国外已有药用研究报道,尚未获一国药品管理
残留溶剂检查的制订步骤
• 在工艺合成中使用的全部有机溶剂都要进行研究 • 根据ICH规则及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规定制订入
质量标准
• 对低毒性、中国药典附录中没有规定,但却检出
一定量的有机溶剂也要制订入质量标准(一般为
重结晶溶剂)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异够构体:立体异够构体和光学异够构体,
因不同异构体具有不同的药效或生物活性,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 溶液的颜色与澄清度、溶液的pH值 是原料药固 有的性质,应作此项检查,特别是制备注射液的 原料药更应做检查
• 干燥失重与水分 含结晶水的药品,其水份应定
有高、低限
• 异构体 此项检查有时称异构体比例或顺(反)式
异构体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 根据研究品种的具体情况以及工艺和贮藏过程发 生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设检查项目 • 抗生素类药品或供注射用原料药,必要时检查异
[鉴别] 化学方法、色谱法、光谱法
[检查] 酸碱度、晶型、粒度、干燥失重与水 分、一般杂质、有关物质、残留溶剂、溶出度 与释放度、含量均匀度等 [含量测定] 含量测定及效价测定
药品质量标准的组成
安全性指标:有关物质、残留溶剂、异构体、 一般杂质、无菌、热原、异常毒性等
有效性指标:晶型(结晶性)、粒度、溶出度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 晶型 许多药品具有多晶型,不同晶型的物质 ,物理性质不同,不同晶型可对生物利用度 和稳定性有影响,如已确知研制的药品具有 多晶型时,则应作晶型检查 • 粒度 用于制备固体制剂或混悬剂的难溶性原 料药,其粒度对生物利用度、溶出度和稳定 性均有较大的影响,必要时需测定粒度,检 查原料药的粒度分布,并规定限度
常毒性、热源、降压物质、无菌等项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有关物质:
• 研究在生产过程中带入的起始原料、中间体、
聚合物、副反应产物,以及在贮藏过程中的降
解产物
• 0.1%以下的具强烈生物作用的杂质或毒性杂质
,应予以定性和确定其结构
• 0.1%以上的杂质和降解产物也应制订限度和确 定其结构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 制剂中辅料的干扰,应分离除去。 • 制剂的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可用含量 测定的最大可吸收波长或特定波长下吸收度或吸 收度比值作鉴别
• 对异构体药物应有专属性强的鉴别试验
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各种制剂的检查项目,除应符合相应的制剂 通则中的共性规定外,还应根据其特性、工 艺及稳定性考察,制订其他项目 • 含量均匀度 系指小剂量片剂、膜剂、胶囊 剂或注射用无菌粉剂等制剂中的每片(个) 含量偏离标示量的程度。用于以下品种: 1、规格含量小于25mg 2、单个制剂(片、个或支)主药含量少辅 料较多且 难混匀(主药含量在25%以下) 3、急救、毒剧药品或安全范围小 4、口服固体制剂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残留溶剂: • 大多数原料药的化学合成需要在有机溶剂中 进行
• 溶剂的选择:低毒性(安全性、环境保护)
• 检查:溶剂的种类、使用情况、残留水平
残留溶剂检查
• 溶剂分类(ICH规定)
第一类溶剂(避免使用):苯、四氯化碳等 第二类溶剂(限制使用):乙腈、氯仿等 第三类溶剂(低毒性):乙醇、丙酮等 第四类溶剂(毒性依据尚不足):石油醚等 • 常用溶剂的限度 苯(0.0002%)、氯仿(0.006%)、二氧六环( 0.038%)、二氯甲烷(0.06%)、吡啶( 0.02%)、甲苯(0.089%)、乙醇(0.5%)、 丙酮(0.5%)
当局批准上市的化合物
化学药品的定义
中国药典: 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 剂和单味制剂等
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
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
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药品标准概述
药品标准是指规定药品的质量指标、检验方法 以及生产工艺的技术要求的技术性标准 由国家制定并颁布的药品标准即为国家药品标 准,是国家为保证人体用药安全有效所制定的 上市药品必须达到的法定的质量标准要求 《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 家药品标准。药品标准是药品生产、研究、供 应、使用、检验和管理过程中共同遵循的法定 依据,一定程度上具有等同于部门规章的法律 效力
• 胶囊剂应描述内容物的颜色
• 注射液一般为澄明液体,也有混悬液和粘稠性
液体。
• 另外制订时应考虑贮藏过程中性状是否有变化
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鉴别】 要求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操作简便 ,辅料不干扰, 所以除尽可能采用与原料药 相同的方法外,还应注意 • 由于多数制剂中均加有辅料,不宜用原料药性 状项下的物理常数作为鉴别,也不宜直接用红 外吸收光谱作为鉴别,必要时应增订能与同类 药或化学结构近似药物相区别的鉴别试验 • 有些制剂的主药含量甚微,必须采用灵敏度较 高,专属性较强,操作较简便的方法,如薄层 色谱法等
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 崩解时限 系指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 解溶散或成碎粒,除不溶性包衣材料或破碎 的胶囊壳外,应通过筛网
• 溶出度 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 在规定溶液、时间等条件下溶出度的程度以 相当于标示量的百分率表示
• 释放度 系指口服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 或肠溶制剂在规定溶液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
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 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
定出被测成分的含量
• 考察杂质或辅料对测定结果的干扰
• 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下,采用强光、高温、
酸、碱水解或氧化方法进行破坏,以研究降解产
物
有关物质方法学论证
强力破坏试验是通过建立降解途径,鉴定可能 的降解产物,以确定分子的内在稳定性,并论 证所使用的分析方法是否能反映产品的稳定性 • 强光破坏试验 • 强热破坏试验 • 强酸破坏试验 • 强碱破坏试验 • 强氧化性破坏试验
• 光谱法 常用的有紫外吸收、可见光吸收、红
外吸收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检查】 检查项目应考虑有效性、纯度要求和 安全性三方面。 • 一般杂质检查 如氯化物、硫酸盐、重金属、 砷盐、炽灼残渣等, • 有关物质 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带入的原料、 中间体、降解物、异构体、聚合体、副反应产 物等。 • 有机溶剂残留量 基于某些有机溶剂具有致癌 、致突变的性质,应避免或限制作用
的指标
• 吸收系数 化合物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波长及其在最大 吸收波长处的吸收系数,是该化合物物理常数之一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鉴别】 要求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
,操作简便的方法,常用有以下三类
• 化学反应 选择功能团专属化学反应。包括显 色反应、沉淀反应、盐类的离子反应等 • 色谱法 包括GC法、HPLC法的保留时间及TLC 法的Rf值及颜色等
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溶出度试验的作用:
• 保障药品的质量
• 生物等效性的有用试验
• 为保证免做生物利用度提供依据
• 制剂工艺处方的筛选
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溶出度试验的方法设计: 根据原料药的理化特性、剂型的特点和释放的机 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溶出装臵的选择
• 溶出介质的选择
• 取样时间的选择
• 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验证
溶出度试验的方法设计
• 装臵 -篮法 -浆法 -柱塞往复法和流通池法 • 溶出介质选择 尽可能使用最简单和最可靠的溶出介质,如 水、0.1mol/L盐酸溶液;可以允许使用具有 生物相关性的溶出介质,如pH6.8的磷酸盐缓 冲液、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
溶出度试验的方法设计
• 溶出介质体积/温度 500ml至1000ml,37C
通和使用过程的影响。同时必须要注意其安全性
、有效性研究的样品与大生产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即实际生产的产品质量不能低于进行安全性和 有效性试验样品的质量
限度确定的方法
结合已知的安全性数据来确定限度
参照国内外药典制订
已被仿制药的结果
样品的实测结果
药品质量标准建立的步骤
确立质量研究的内容 进行方法学研究 确立质量标准的限度
药品标准制定原则
与国外的质控理念接轨, 以四国药典(
BP、EP、USP、JP)为参比,接受ICH (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 ) 的基本观点
循序发展
注册标准、局标准、药典标准
根据各自的生产工艺制订质控项目
第二部分 药品质量标准
药品质量标准的组成
[性状] 外观、嗅、味和一般稳定情况;溶解 度;物理常数
• 取样时间(溶出曲线)
-速释制剂:每隔15分钟取样一次,至溶出量趋于平
稳
-缓释制剂:至少要有三个取样点,来表述药物释放
的早期、中期和晚期
溶出度试验的方法设计
• 溶出取样时间的确定 -速释制剂:每隔15分钟取样一次,至溶出量趋于平 稳 -缓释制剂:至少要异构体
进行检查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其他:根据所研究药品的具体情况,以及工艺和贮
藏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针对性确定检查项目
• 含氟药物的氟含量
• -内酰胺抗生素高聚物的控制
• 抗生素或供注射用的原料药(无菌粉末直接分装
)有必要检查异常毒性、细菌内毒素、降压物质 、无菌等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含量测定】 是评价药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应采用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来选择更合适的方法 来测定。常用的方法有容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等。
• 容量法(纯度高达98.5%以上)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效价测定
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内容
【性状】是描述样品的外形和颜色 • 片剂应描述什么颜色的压制片或包衣片,除去 包衣后片芯的颜色
药品标准分类
国家标准: 中国药典
部(局)颁标准
新药试行标准和转正标准
(2007年10月1日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实施后,新药批准上市后直接取得药品注册 标准,不再有新药试行标准和转正标准)
进口药品注册标准
药品标准分类
地方标准:
省级中药材标准及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医疗机构制剂质量标准(由地方食药监局批 准) 企业标准: 由药品生产企业自己制订并用于控制其药品 质量的标准,又称企业内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