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手册
单选题
1、选出下列各组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戴笠(dài)B.鸟巢(cáo)C.炫耀(xuàn)
答案:B
这是一道考查字音题目,B项中“鸟巢”的正确拼音:[niǎo cháo]这是地方话中平舌、翘舌不分容易出现的读音错误。
其它几个选项中的字音是对的。
故答案为:B。
【点睛】字音题目重点考查的是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易混字。
重在积累。
做生活的有心人,把字音的学
习贯穿在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
包括听、说、读、写。
心中要有字音,口中有字音,耳中有字音。
2、下列对作家作品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过零丁洋》和《己亥杂诗》不属于同一朝代的作品。
B.《行路难》和《渡荆门送别》不属于同一诗人的作品。
C.《渔家傲·秋思》和《天净沙·秋思》属于同一文体的作品。
D.《次北固山下》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边塞诗类型的作品。
答案:A
本题抓住各项中有关知识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运用反选排除法判断答案,B错,《行路难》和《渡荆门送别》都是李白的作品;C错,《渔家傲·秋思》和《天净沙·秋思》不属于同一文体,前者是词,后者是曲;D错,
《次北固山下》不属于边塞诗,故答案为A。
【点睛】作家作品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3、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答案:C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太阳月亮仿佛在大海中运行,银河灿烂也仿佛是从大海升起。
ABD.错误。
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
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停宿。
诗的前两句点题,其中的“客路”即诗人前行的路,“青山”点题目中的“北固山”。
此刻诗人在船上,青山外的“客路”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作者的想象。
B.因为当时船在江中,而正在船上的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因此吟咏出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
一千古名句。
这两句还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中,作者把“日”和“春”作为伤心的借代物加以强调,并且“生”和“入”用了拟人
手法。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了一种自然理趣。
D.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在外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乡愁就成了诗歌的重要主题。
残夜将尽,江春已见,自然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想要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但正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一样,“大雁传书”和“明月传情”都只是诗人的美好愿望罢了。
答案:(1)C
本题考查古诗鉴赏。
C.有误,“作者把‘日’和‘春’作为伤心的借代物作为伤心的借代物”不正确,“日”和“春”是指代
新生的美好事物;
故答案为: C
【点睛】本题考查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要注意:①抓住诗题;②抓住关键词句;③抓住意象特点;④注意诗歌
给出的注释;⑤注意诗歌表达的情感。
5、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观沧海》——曹操——西汉
B.《春》——老舍——北京作家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唐代
D.《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
答案:D
A. 有误,正确为:《观沧海》——曹操——东汉;
B. 有误,正确为:《春》——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
C. 有误,正确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代;
D. 搭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6、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答案:C
本题是对修辞方法的考查。
A项中用到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方法;B项中用到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C项中
只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故答案为:C。
【点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把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7、下列各项关于作家作品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
B.《济南的冬天》——老舍——北京人,现代作家
C.《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D.《论语》——儒家经典著作——孔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答案:D
D中应是“《论语》——儒家经典著作——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点睛】作家作品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即可。
8、赏析《天净沙·秋思》,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枯藤老树昏鸦”点明的时令是初冬。
C.这首小令的主要特色是寓情于景。
D.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孤寂凄楚的心境。
答案:B
“枯藤老树昏鸦”点明的时令是秋天。
【点睛】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9、“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句交代的内容是()
A.地理位置B.地理环境C.小山的特点
答案:B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句交待的是地理环境而不是地理位置,更不是仅仅交代小山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区别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能力。
地理位置一般是用来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和空间关系;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10、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花苞(bāo)棱(líng)镜屋檐(yán)睫(jié)毛
B.咄(duō)咄静谧(mì)粗犷(kuàng)高邈(miǎo)
C.莅(lì)临吝啬(sè)漾(yàng)出池畦(wā)
D.淅(xī)沥悠(yōu)远诱惑(huò)干涩(sè)
答案:D
A项,“棱”应读“léng”;B项,“犷”应读“guǎng”;C项,“畦”应读“qí”。
故答案为:D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字音的能力。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
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
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沧.海(cāng)碣.石(jiē)绿.水(lù)
B.竦峙.(chì)灿.烂(càn)龙标.(biāo)
C.潮.平(zháo)归雁.(yàn)澹.澹(dàn)
D.洛.阳(luò)夜郎.(lánɡ)天涯.(yá)
答案:D
A项,“碣”应读“jié”,“绿”应读“lǜ”;B项,“峙”应读“zhì”;C项,“潮”应读“cháo”。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
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
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12、下列对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品读有误的一项是()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
荒远,道路之艰难。
B.“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C.“杨花落尽子规啼”,杜鹃啼血,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D.“随风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
答案:D
D.有误,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从“左迁”可以看出赴任路途险远,并不是个浪漫的地方。
故答案为:D。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诗歌的内容、主题、重点语句、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13、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稀疏(shū)黄晕(yūn)抚摸(mō)
B.嫩绿(nèn)朗润(yùn)酝酿(yùn)
C.静默(mò)撑伞(chēng)眨眼(zhǎ)
D.抖擞(sǒu)健壮(jiàn)落地(lào)
答案:C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读音。
A改为:黄晕(yùn)。
B改为:朗润(rùn)。
D改为:落地(luò)。
故答案为C
【点睛】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14、读课文《济南的冬天》,“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该句交代的内容是()A.地理位置B.地理环境C.小山的特点D.济南缺口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区别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能力。
地理位置一般是用来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和空间关系;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句交待的是地理环境而不是地
理位置,更不是仅仅交代小山的特点。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理解。
1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B.“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一句中的“怎样”是代词。
C.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春》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踪迹》《背影》等。
答案:A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有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平时要
注意识记。
填空题
16、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通过想像,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的句子
是:,。
答案: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意“那”“为”“源”三个字的书写。
【点睛】默写一定要遵照原文,不能添字、漏字、错字,不能颠倒语序。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对名篇名
句的积累。
17、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读课文《济南的冬天》,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阳光,暖和安适地,只等春风来把它们,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答案:晒着;睡着;唤醒
熟读课文,补全句子。
【点睛】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识记能力。
18、《观沧海》中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的句子是:,。
答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意“澹”“竦”“峙”三个字的书写。
【点睛】默写一定要遵照原文,不能添字、漏字、错字,不能颠倒语序。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对名篇名句的积累。
19、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②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答案:比喻;拟人;比喻
“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是比喻中的明喻。
“,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是典型的拟人修辞;“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是比喻中的暗喻。
故答案为:比喻;拟人;比喻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学生要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和作用,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20、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答案:√;×;√;×;√;√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①③⑤⑥正确。
②有误,“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不是.“临”字;④有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观
海所见。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是想象之景,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这首诗前八句写实写;紧接着的四句写虚写。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