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声筒的教案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声筒的教案5篇
传声筒的教案篇1
【课题生成】
我园申报了市级课题“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试验研究”。

我承当了其中的一个子课题“我和小问号做伙伴”的研究课题的紧要目的是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初步问题意识,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动探究如何解决问题。

幼儿的思维是特别实在形象的,怎样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呢?
我看到小伙伴们在阅读时,把图书卷起来当话筒、望远镜玩,我受到了启发,何不做一些“话筒”让孩子们玩呢?这样就产科学活动“传声筒”的方案设计。

我用挂历纸卷成一些纸筒是空心的,有的里面塞一些报纸,让幼儿探究从空心和实心自里传出来的声音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从而认得小问号(?)问号产生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空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清楚、嘹亮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模糊、不嘹亮。

2、引导幼儿认得“小问号”的符号(?),并乐意和小问号做伙伴。

3、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奇怪心,爱好玩科学小游戏。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5、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沟通的兴趣。

【活动准备】
自制传声筒30根(空心、实心各半),“小问号”符号卡片15张。

【活动过程】
1、让幼儿依据自身的兴趣自由玩空心纸棒。

(1)引导幼儿察看纸棒。

老师:今日老师给小伙伴们做了一个玩具,你们拿起来看一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发现纸棒是长长的圆圆的,中心是空心的)。

(2)幼儿玩纸棒。

老师:你们每人拿一根纸棒当玩具,让老师看看,你们是怎样玩的。

(幼儿拿起纸棒玩起来,有的把它当金箍棒拿在手上转;有的把它当马骑着跑;有的把它当望远镜用;还有一个小伙伴把它当话筒用……)
2、引导幼儿把纸棒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1)老师饶有兴趣地对幼儿说:“刚才老师看到金一冰小伙伴把小嘴巴对准纸棒在说话呢,你们各人找一个好伙伴,一个对着纸棒说话,另一个用小耳朵听,听听你的好伙伴说了些什么?”
(2)老师话音刚落,幼儿就两人一组地玩了起来,有的在点头,有的在笑,相像听到了什么。

(3)提问:小伙伴听到你的好伙伴说的话了吗?(幼儿纷纷抢着回答)
(4)老师小结:这个长长的、圆圆的、空心的纸棒,能把我们说的话传出去,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传声筒。

3、认得“小问号”符号。

(1)我在供应给幼儿的传声筒中有心识地在其中的一根中心塞进了纸团,讨论时,拿到这根“传声筒”的小伙伴说听不清,于是在小结后我就引导幼儿察看这根传声筒有什么不同(从外表看和部分幼儿说是一样的)。

(2)出示小问号(?)老师接着问:“既然是一样的,那为什么。

传出来的声音不清楚呢?”这根传声筒我要送一个标记给它(出示“小问号”卡片)知道这是什么符号吗?(小问号)这根“传声筒”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3)幼儿再次玩传声筒(注:传声筒换成实心的)。

幼儿都发现听到的声音也不清楚了,这是为什么呢?幼儿然而然地也产生了疑问,这时引导幼儿也给这些传声筒贴上“小?号”卡片。

4、引导幼儿对比察看小问号的传声筒和没有小问号的传声筒有什么不同,让他们发现有小问号的传声筒里有纸团堵着。

5、小结。

刚才我们小伙伴真能干,已经找到了带小问号的传声筒。

为什么传的声音听不清呢?原来是里面塞满了纸团,纸团堵住了传过来的声音,所以,从这样的传声筒里传过来的声音就不清楚了。

小问号是我们的好伙伴,它能率领我们去学习、发现很多的秘密,以后我们小伙伴遇到了小问号,就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或者去问大人。

【评题评价】
一、效果分析
1、小小空心纸棒在小伙伴手中变得很神奇,也很有魔力,这是活动良好的开端。

2、这一环节的活动满足了每个幼儿的奇怪心,同时加深了小问号的认得。

3、答案是让幼儿找寻出来的,因而在满足他们奇怪心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二、专家点评
在幼儿园开展“我和小问号做伙伴”的课题研究既具有时代意义,又能实实在在地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发展。

科学活动“传声筒”,让幼儿在玩中感知科学现象,在玩中发现问题,并自然地认得小问号(?)是特别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

所以,小伙伴们在活动中玩得很自动、特别愉快,确实有所发现,有所发展。

三、反思与讨论
你是怎样向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较之以前的小班科学活动有了很大的变化,打破了以往科学活动比较封闭的传统活动模式,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开放的环境中,在与料子不绝地互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活动的成功之处紧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环境体现自由性。

在今日的活动中,我打破了前两次活动中请孩子们用小椅子围坐成半圆形的传统的活动模式,让孩子们席地而坐自由地与同伴、老师一起玩,在这样一个轻松、自由、开放、生活化的环境中,使孩子们对传声筒产生兴趣,并大胆地提出自身的问题。

今后天的活动来看,采用这样开放的活动模式,我认为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

2、活动内容凸现生活性。

此次活动内容是好玩的传声筒,它来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既感到熟识又有猛烈的探究兴趣的玩具。

借助这一生活化、趣味化、又具有确定探究价值的料子,幼儿在活动中玩得愉快,学得轻松。

3、活动过程呈现轻松性。

在今日的活动中,我试验着变化以往孩子们统一的取放操作料子的环节,让传声筒始终是拿在孩子们的手中,孩子们随时可以去玩去发现,从而使孩子们在与料子不绝的互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活动料子体现多样性。

在料子供应上,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多种颜色、各种长短、空心的以及内塞布条的等传声筒,目的是在孩子们充分察看、认得传声筒的基础上,拓展他们提问的空间。

5、活动策略多样性。

活动中,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取了多种引导策略,如环境感染策略、料子供应策略、问题示范策略、形象物激励策略、老师角色变动策略等来激发孩子大胆地提问。

在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得特别乐观,他们对传声筒的探究兴趣特别高,在不绝的玩中也发现了问题,并大胆地提出了自身的问题。

6、老师的角色变动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紧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确定的距离。

在今日的活动中,我试验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伙伴,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传声筒的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竹筒传声的秘密。

2、利用本地丰富的竹资源,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兴趣,乐意探究。

二、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依据兴趣玩空心竹筒
1、引导幼儿察看竹筒。

老师:今日老师给小伙伴做了一个玩具,你们拿起来看一看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发现竹筒是圆圆的,中心是空心的)。

2、幼儿玩竹筒
老师:你们每人拿一个竹筒当玩具,让黄老师看看,你们是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把竹子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1、老师有兴趣地对幼儿说:刚才黄老师看到有一位小伙伴把小嘴巴对准竹筒在说话呢,你们各人找一个好伙伴,一个对着竹筒说话,另一个用小耳朵听,听听你的好伙伴说了些什么?
2、幼儿两人一组地玩了起来。

3、提问:小伙伴听到你的好伙伴说的话了吗?
4、老师小结:这个圆圆的空心竹筒,能把我们说的话传出去,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传声筒。

(三)、发现问题,和小博士交伙伴
1、提出疑问:
老师:刚才小伙伴都听到从传声筒传出的话语很清楚、嘹亮,但也有小伙伴说听不清楚声音,(出示几个听不清楚的传声筒)这是怎么回事呢?
2、出示动脑筋小博士卡片,引导幼儿察看这几个传声筒有什么不同?既然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传出来的声音不清楚呢?这个传声筒黄老师要送一个标记给它(出示小博士卡片)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3、幼儿再次玩传声筒(传声筒换成实心的`)
幼儿发现听到的声音不清楚了,这是为什么呢?幼儿自然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幼儿也给这些传声筒贴上小博士卡片。

(四)、察看比较,解决问题
1、引导幼儿对比察看小博士卡片的传声筒和没有小博士卡片的传声筒有什么不同?让他们发现有小博士卡片的传声筒里有纸团堵着。

2、老师小结:原来有小博士卡片的传声筒为什么传的声音听不清呢?原来里面塞满了纸团,纸团堵住了传过来的声音,所以,从这样的传声筒里传过来的声音就不清楚了。

(五)、延长:
幼儿自身动手制作小小传声竹筒,进行连接传声,使之变成一个长长的竹子传声筒
传声筒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传声筒是什么
2.通过动手做,知道传声筒越长传的声音越远
【活动准备】
粗修长短不一的传声筒,报纸若干,水彩笔,各色一粘贴纸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故事,思考如下问题:故事中老爷爷是用什么东西让别人听到声音的?传声筒是用什么做成的(幼儿在故事中了解了传声筒是什么)
(二)基本部分
1.出示粗修长短不一的传声筒,让小伙伴自身发现哪一个发出的声音远,哪一个发出的声音近。

2.在老师的引导下请每个幼儿分别拿不一样的筒再来感受一下。

3.今日老师有一个任务想让孩子们的.声音都要自身的妈妈们听得见。

一起制作吧。

(1)老师边做边讲解制作过程,然后请小伙伴做出长短粗细不一样的筒
(2)游戏“找伙伴”
为了让孩子更深的了解传声筒,孩子们为自身的传声筒找伙伴,找到与自身手中相同长短的线条就站在一起做好伙伴。

(3)请小伙伴分别用自身的传声筒说话,看看到底谁的传出的声音近,老师还让孩子们自身在旁边做上标记
(4)老师最终总结,一起来验证对与错。

(三)结束部分
为了让自身的传声筒更美丽,给它填上美丽的衣裳吧。

(幼儿可以画,可以粘贴,还可以借用料子来进一步改进自身的作品。


【活动延长】
户外游戏,看谁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最远,让我们的妈妈们听得见自身的声音。

传声筒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探究声音在管状物体里传播的现象。

2.感受声音传播这一科学现象的神奇,体验合作探究的欢快。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认真察看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察看力、操作本领,掌握简单的试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多段塑料管子、多个塑料弯头、可以塞进塑料管子的布头若干。

2.《声音传播》教学挂图、老师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用一根塑料管子做“传声筒”,两人一组玩传递“悄悄话”的游戏:请作声筒口的幼儿轻轻说话,看听筒口的幼儿是否能听清楚。

2.引导幼儿两人合作拼出不同长短、不同形状的传声筒,两人一组玩传递“悄悄话”的游戏,一人在一端轻轻说话,一人在出口处倾听,试一试两个传声筒都能听见声音吗?传出的声音是否一样大?
3.引导幼儿几人合作拼出有多个听筒的传声筒,组织幼儿玩多人“给他打个电话”游戏。

(1)制作有一个说话口,两个同样长短听筒的传声筒,三人一组做游戏。

听筒口的两个孩子一段时间后互换位置,听听两个听筒口的声音是否一样大、一样清楚。

(2)制作有一个说话口,三个同样长短听筒的传声筒,四人一组做游戏。

听筒口的三个孩子一段时间后互换位置,听听三个听筒口的声音是否一样大、一样清楚。

4.引导幼儿在塑料管里塞上布条,比较塞上布条和不塞布条的塑料管在传声上有什么不同。

5.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课件,了解生活中通过管道扩音的例子,如用扩音喇叭说话、用听诊器听心脏的跳动等。

活动延长:
可在幼儿园走廊里安装较长的传声筒。

活动反思: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紧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确定的距离。

在今日的活动中,我试验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伙伴,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传声筒的教案篇5
活动设计背景
好玩的传声筒是来自于幼儿生活中的探究内容,它来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既感到熟识又有猛烈的探究兴趣的玩具。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

”为孩子供应丰富的料子,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

使幼儿变被动者为自动学习者、探究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活动的目的也是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观,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以及培养幼儿对四周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奇怪心和求知欲。

本次活动的开展我就是借助这一生活化、味化、又具有确定探究价值的料子,在开放式的活动环境中来激发中班幼儿大胆提问的意识。

让幼儿在活动中真正体现到了玩中学、玩中乐、玩中获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空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清楚、嘹亮,实心的传话筒传出的.声音模糊,不嘹亮。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奇怪心,从而使幼儿乐观自动参加探究活动,大胆表述自身的发现。

3、学习与同伴协作活动,加强与同伴的合作意识,体验合作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奇怪心,乐于大胆探究和试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游戏,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
难点: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空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清楚、嘹亮,实心的传话筒传出的声音模糊,不嘹亮。

活动准备
1、空心传声筒人手一个。

2、实心传声筒人手一个。

3、拟人化的“小问号”符号一个。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依据兴趣玩空心纸棒
2、引导幼儿把纸棒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3、发现问题,和小问号交伙伴
4、玩传声筒,察看比较空心的与实心的不同之处,解决问题。

5、游戏“长长的传声筒”,体验与同伴一起合作玩的乐趣。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沟通,孩子们由于有亲身的经过和体验,就乐于表达和沟通。

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还紧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环境体现自由性。

幼儿在看一看、玩一玩、比一比中自由探究,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活动内容凸现生活性。

活动中的内容都是来自幼儿生活中的内容。

3、活动过程呈现轻松性。

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比较轻松,打破了以往的教于学的模式。

4、活动策略的多样性。

5、老师的角色变动。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紧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确定的距离。

在今日的活动中,我试验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伙伴,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和我走的特别接近,每个幼儿都乐意说、乐于说,而且效果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