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的应用及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的应用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2-02-29T09:49:41.867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8月总第198期供稿作者:翁彬
[导读] 胰岛素泵可通过微电子程控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对人体持续微量输注胰岛素。
翁彬(广东省顺德区桂洲医院上街市社区卫生服务站528303)
作者简介:翁彬(1977.3-),女,护士,研究方向:护理。
【摘要】目的:了解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护理过程及特点,并观察其疗效。
方法:对150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进行了全程护理。
结果:全部患者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血糖控制良好,低血糖发生次数减少,生活质量相应提高。
结论:胰岛素泵注射胰岛素能更快更有效地控制血糖,给予患者专业的胰岛素泵护理并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
【关键词】胰岛素泵;糖尿病;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8-0879-02
胰岛素泵可通过微电子程控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对人体持续微量输注胰岛素。
一方面,向患者体内24 h不间断地输入胰岛素,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维持正常肝糖输出,控制空腹血糖;另一方面,进餐前追加输注胰岛素,模拟进餐后胰岛素分泌,控制餐后高血糖。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与传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相比,胰岛素泵更能有效地减少血糖波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使用胰岛素泵对初发的1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利于保存更多残余胰岛,有利于胰岛的自身修复与再发[1]。
笔者工作过的医院为糖尿病专科医院,自2005年引进罗氏DISETRONIC H-TRON plus V100胰岛素泵,先后为15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同时也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效果良好。
现将笔者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应用适应症
临床研究显示,以下人群使用胰岛素泵获益更多。
1.1血糖波动较大,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案,仍无法平稳控制血糖者;
1.2无感知低血糖者及频发低血糖者;
1.3胰岛素需要量<20U/日,但又不能停止胰岛素治疗者;
1.4严重黎明现象者;
1.5作息时间不规律,不能按时就餐者;
1.6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者;
1.7已发生糖尿病并发症者特别是痛性神经病变者;
1.8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1.9应激性高血糖患者;
1.10胃轻瘫或进食时间长者;
1.11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
2临床资料
住院糖尿病患者150例,男86例,女64例,年龄33~72岁,病史3~32年。
全部为服用降糖药及常规注射胰岛素治疗,血糖仍控制较差或不稳定的患者。
3置泵前护理
3.1胰岛素泵治疗前的护理
3.1.1心理护理:胰岛素泵为引进的新仪器,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患者接受治疗仍存在疑虑:担心针头埋于皮下是否会感到不适;是否会出现胰岛素依赖;会不会出现胰岛素过量;是否经常出现低血糖反应;担心24 h戴泵给生活带来不便;胰岛素泵发生障碍怎么办等。
针对以上心理问题,笔者为患者详细介绍了胰岛素泵的特性,并讲解了胰岛素泵进行强化治疗的优越性,必要性,安全性,方便性,并告知患者有研究显示低血糖的发生在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者比多次皮下注射者明显减少约8倍[2],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已证明胰岛素泵是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使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降低。
经过耐心细致的解释,患者及其家属逐步消除了各种疑虑,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 1. 2置泵前的准备:与患者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病史,共同制定理想的血糖标准、饮食计划。
嘱患者沐浴,更换衣服防皮肤感染。
3.2设置胰岛素泵:安装电池和抽吸药液;充装输注导管,排气(注意无菌操作);设置时间;按医嘱设置基础剂量。
3.3置泵方法及护理
3.3.1置针部位选择[3]:部位一般选择在下腹部,避开沿着腰带周围和腰围处及距脐4~5 cm区域内。
避开红肿,瘢痕,硬结,腰带感染破溃等部位。
新输注部位与上一次输注部位应相隔2~3 cm以上。
其他部位包括臀部、大腿外侧、上臂。
3.3.2置泵及护理:患者取平卧或坐位,选择脐部两侧为穿刺点。
消毒皮肤,消毒范围大于10cm,待干(1-2分钟)。
撕开针头自贴胶布保护纸,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将针头以90°垂直方向刺入皮下组织。
将自贴胶布紧贴在皮肤,再用敷洁固定膜固定好,写上日期,时间。
开启运行状态。
医师根据患者安泵前胰岛素用量和血糖监测结果,计算并设定初始的胰岛素基础释放量和餐前追加剂量。
一般来说基础量设好后不需要经常更改,但在患者运动量、进食量发生明显改变时及疾病、药物影响的应急状态下,可以设置增加或减少临时基础量。
置泵完毕后将泵置于腰带或裤袋等处。
护士应熟练掌握不同浓度胰岛素的安装、调试及常见报警的处理,定时定量为患者输注餐前剂量,掌握胰岛素剂量的计算和设定以及泵的操作技术和常见故障的处理,全程护理。
3.4置泵后护理
3.4.1观察血糖:胰岛素泵的治疗主要由基础率和餐前量组成。
基础率模拟人24 h的基础分泌,以控制空腹血糖为主。
餐前量的注射原则是:“想吃多,打得多,想吃少,打得少,想不吃,先别打。
”这里所说的多少,不是指食物的分量、体积,而是指所含碳水化合物的多
少。
严密监测血糖7次/d,即三餐前0.5 h,三餐后1 h及凌晨2:00时,为医师调整胰岛素用量提供可靠依据,尤其是置泵后3~5 d为胰岛素剂量调整期容易发生低血糖。
3 d后视血糖控制情况改为3~4 次/d,根据国外的经验,良好的血糖监测应达到4次/d。
以4次/d为例,比较容易发现问题的四个点是早上空腹,早餐后2 h、午餐后,临睡前。
其他常见的一日监测4次的时间还有空腹加三餐前或空腹加三餐后2 h血糖。
平时感觉不舒适也应立刻测血糖。
外出时携带食物,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3.4.2局部皮肤护理:置泵后应每日检查穿刺部位皮肤有无刺痛感,红痒,输注部位有无渗液及贴膜过敏现象,分离式导管2-3天更换一次,敷洁贴必要时更换,输注部位每周更换1次,更换部位用新的充注装置,新充注部位与原充注部位应相隔>2~3 cm。
用手轻轻将原穿刺点里面的组织液挤出,以0.2%碘酊或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后,涂以红霉素软膏加以保护。
如有红肿、硬结、疼痛等表现为严重感染,有进一步发展成皮下脓肿的危险,并立即采用抗生素治疗,已发生皮下脓肿者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作局部切开引流,更换一套新的输注导管,更换部位,彻底消毒皮肤后选择至少远离感染处6cm以外的正常皮肤埋置针头。
3.4.3如患者出现无明显原因的高血糖;埋置针头处皮肤瘙痒或疼痛;沿导管外侧有胰岛素流出(表示有针头阻塞);血液回流进导管内;导管出现裂纹或小孔,在连接到泵的接头处发生渗漏;导管阻塞等情况时,应立即更换导管。
3.4.3胰岛素泵的管理:置泵后防止管道的过度扭曲、折叠,熟悉泵常见警报原因,熟练掌握处理方法;定时观察导管,储药器内有无气泡,结晶沉淀等阻塞导管;检查泵是否正常运转,电池是否充足,观察胰岛素剩余量,以便及时补充;胰岛素泵必须防水,指导患者洗澡前分离分离式导管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更换胰岛素时,提前2~3 h从冷藏箱中取出放于室温内,以免胰岛素遇热后溢出,在泵容器中产生气泡;携带胰岛素泵者运动时,提醒患者不宜做剧烈、幅度较大的运动,以免泵管脱出。
睡前提醒患者按胰岛素泵的S键,以免报警,出现自动关机的情况。
4小结
本文150例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泵后,均有效稳定血糖,针对部分糖尿患者应用胰岛素后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稳定,阻止并发症的发生的患者,胰岛素泵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
同时,由于胰岛素泵能模拟人体胰岛素的生理分泌,减少因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所致的非生理性高峰的出现,使24 h血糖趋于平稳,缩短控制血糖的时间,有效地控制血糖、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减少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在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全方位的系统护理,可以保证这种新方法的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参考文献
[1]马学毅.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9
[2]罗国春,翁建平.糖尿病患者强化血糖控制的同时需重视低血糖的防治.广东医学,2003,24(10):1031-1032 [3]程红,秦英.影响胰岛素泵疗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