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巢湖市高三最后一卷生物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为血浆的等渗溶液。
给健康人静脉滴注100 mL的10%葡萄糖溶液后,一段时间内会发生
A.尿液中有大量糖原B.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降低
C.胰岛A细胞的分泌增强D.组织细胞摄取并氧化葡萄糖增加
2.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及其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够直接使小鼠患败血症
B.R型肺炎双球菌可通过基因重组转化成S型肺炎双球菌
C.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
D.S型肺炎双球菌的多糖不是使R型肺炎双球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健康人原尿中葡萄糖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而终尿中几乎不含葡萄糖。
原尿中的葡萄糖是被肾小管上皮细胞主动重吸收的,而葡萄糖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不消耗ATP。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需要消耗ATP
B.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受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数量的限制
C.葡萄糖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动力来自葡萄糖的浓度差
D.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4.由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的耐盐碱“海水稻”,依靠细胞膜和液泡膜上的Na+/H+反向转运蛋白将细胞质内的Na+逆浓度梯度排出细胞或将Na+区隔化于液泡中,减少Na+对植物细胞的毒害。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Na+排出细胞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及消耗能量
B.将Na+区隔化于液泡中会降低细胞的吸水能力
C.该转运蛋白的功能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D.提高该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能提高植物的抗盐性
5.下列关于细胞分化和全能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情况下,细胞分化是不可逆的
B.细胞分化的程度越高,遗传物质的变化越大
C.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不具有全能性
D.胚胎干细胞能被诱导分化为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这是细胞全能性的体现
6.某研究小组进行某植物的栽培试验,图1表示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等条件下测得的光合曲线和黑暗条件下的呼吸曲线;图2为在恒温密闭玻璃温室中,连续24h测定的温室内CO2浓度以及植物CO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1中,当温度达到55℃时,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失活
B.6h时,图2叶肉细胞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等
C.18h时,图2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产生的O2量大于线粒体消耗的O2量
D.该植株在进行光合作用且吸收CO2的量为0时,在两图中的描述点共有4个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思考回答下列生物技术问题:
(1)泡菜发酵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菌种是__________,泡菜水表面的白膜是________,而苹果酒表面的白膜是
____________。
(2)在微生物实验中,灭菌与消毒的主要区别体现在灭菌______(至少答两点)。
一般来说,生物学实验中,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用于组培的植物组织、用于研究呼吸强度的种子,需要进行______处理;微生物接种操作、灭菌的培养基倒平板都要在_____附近进行,这是为了防止外来杂菌污染。
(3)测定培养液中活菌数,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通过菌落计数并计算后常发现,稀释倍数高的组别的计算结果往往大于稀释倍数低的组别,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
(4)加酶洗衣粉是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除碱性脂肪酶外,常用的酶制剂还有_______等。
8.(10分)酸雨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某研究小组通过实验来研究酸雨对茶树光合作用的影响,用硫酸和硝酸混合配制成pH分别为7.3、2.3.4.3的模拟酸雨,用自来水(pH5.6)作为对照,对茶树全株喷淋66天后,获得部分数据如下。
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pH值叶绿素a(mg/g)叶绿素b(mg/g)类胡萝卜素(mg/g)
pH5.6 7.79±6.63 6.94±6.67 6.33±6.67
pH4.3 7.27±6.66 6.93±6.67 6.33±6.62
(7)茶树叶中含量最多的色素呈__________色,其作用包括捕获__________光中的能量。
(7)pH=7.3的环境中,茶树叶片光合速率大幅下降,一方面,从表中数据可知,由于__________明显减少,导致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减少;另一方面,pH过低导致细胞中__________降低,从而使光合速率显著降低。
(2)研究发现,茶树在pH=4.3环境中的净光合速率大于对照组,试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9.(10分)老鼠的毛色有棕色和灰色之分,受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该对基因的表达受性别影响。
认真分析以下两组杂交实验并回答问题
实验一:棕色雌鼠×棕色雄鼠,F1表现为棕色雌鼠:棕色雄鼠:灰色雄鼠=4:3:1。
实验二:棕色雌鼠×灰色雄鼠,F1雌雄鼠均表现为棕色。
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只在雄性个体中表现相应性状。
(2)实验一中亲代棕色雌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如果实验一中的F1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灰色鼠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
(3)如果实验二的F1中偶然出现一只灰色雄鼠,如要通过一代杂交实验来判断是基因突变(只考虑等位基因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的直接结果还是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从以上实验中选择亲本),则:
①该实验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如果后代棕色雌鼠:棕色雄鼠:灰色雄鼠=______,则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如果后代棕色雌鼠:棕色雄鼠:灰色雄鼠=______,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10.(10分)回答下列问题:
(1)某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_____,如果此时遇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如果遇到严重污染,将导致绝大多数水生植物死亡,河流内的氧浓度降低,分析该生态系统中氧气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最终水质恶化,水生动物也大量死亡。
(2)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
研究发现:东亚飞蝗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
如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其种群的_____,以降低种群密度。
另外,可适当引入与其有_____关系的生物,抑制其种群数量增长。
(3)东海原甲藻与中肋骨条藻是我国近海主要的两个赤潮藻种,几乎每年都会引发大规模的赤潮,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
为了解浮游植物种间竞争在赤潮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者设计了东海原甲藻与中肋骨条藻的共培养实验,
结果显示,两藻分开培养时,成“S” 型成长曲线。
两藻共同培养时,中肋骨条藻数量正常增长,而东海原甲藻数量
下降。
可能的原因是_____。
11.(15分)草原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在我国广阔的草原上,饲养着大量的家畜,由于过度放牧以及鼠害、虫害等原因,我国的草原面积正在不断减少,有些牧场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
回答以下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在光周期的刺激下,春天的草原上百花争艳,蝴蝶翩翩起舞。
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对______________有作用。
草原中所有的动植物不属于群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上的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稳态,是由于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保该草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总能量增加,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D
【解析】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胰岛素降低血糖,而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二者是拮抗作用。
【详解】
A、糖原是多糖,尿液中不可能含有多糖,A错误;
B、给健康人静脉滴注100mL的10%葡萄糖溶液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
C、由于血糖浓度升高,所以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含量,胰岛A细胞分泌的是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含量,C 错误;
D、由于血糖浓度升高,所以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并氧化葡萄糖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水平衡和血糖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在高浓度的溶液中水平衡调节过程,以及血糖升高的调节的过程。
2、A
【解析】
肺炎双球菌有光滑型(S型)和粗糙型(R型)两种类型。
其中S型细菌外面有多糖类的荚膜,有致病性,其菌落是光滑的;R型细菌外面没有荚膜,无致病性,其菌落是粗糙的。
在众多的肺炎双球菌菌株中,光滑型菌株(S型菌)是唯一能够引起小鼠患败血症且能引起人类患肺炎的类型。
当细菌进入人或动物体后,由于自身免疫的存在,都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消灭。
但是由于S型细菌有荚膜,当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因为有荚膜的保护,就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迅速增殖、扩散,引起机体发生疾病。
【详解】
A、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仍活着,说明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不能直接使小鼠患败血症,A错误;
B、将S型的DNA和R型一起培养,可以得到S型菌,说明R型肺炎双球菌可通过基因重组转化成S型肺炎双球菌,B正确;
C、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使其不易受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C正确;
D、S型肺炎双球菌的多糖不是使R型肺炎双球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DNA是其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A。
3、D
【解析】原尿中的葡萄糖是被肾小管上皮细胞主动重吸收的,据此可知: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需要消耗ATP,A正确;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主动运输,受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数量的限制,B正确;由题意“葡萄糖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不消耗ATP”可知,葡萄糖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是被动运输,动力来自葡萄糖的浓度差,C正确;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D错误。
4、B
【解析】
题中指出“依靠细胞膜和液泡膜上的Na+/H+反向转运蛋白将细胞质内的Na+逆浓度梯度排出细胞或将Na+区隔化于液泡中”,这完全符合主动运输的特点,从而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使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从而适应盐碱环境。
【详解】
A、Na+排出细胞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并消耗能量,A正确;
B、将Na+区隔化于液泡中,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可以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B错误;
C、Na+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C正确;
D、由于该载体蛋白的作用,液泡内Na+浓度增大,有利于吸水,从而提高植物的耐盐性,所以提高该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能提高植物的抗盐性,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无机盐运输的方式及对细胞的作用,意在利用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主动运输的特点。
5、A
【解析】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这是由于细胞中含有控制该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全套的遗传信息;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
A. 正常情况下,细胞分化是不可逆的,一旦沿着一定方向分化,便不会脱分化到原来的状态,A正确;
B. 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改变,B错误;
C. 大量的科学事实证明,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仍具有全能性,C错误;
D. 胚胎干细胞能诱导分化为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不能体现全能性,全能性是以个体的实现为标志,D错误。
6、D
【解析】
A、图1中的虚线始终为二氧化碳的释放,因此表示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而实线会低于0,因此表示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图中看出,当温度达到55℃时,光合作用不再吸收二氧化碳,只剩下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曲线,表示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分析图2可知,6h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为0,此时密闭小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最大值,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合成作用强度相等,因此叶肉细胞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等,B正确;
C、分析图2可知,18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度等于0,说明此时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有氧呼吸的强度。
因为植株的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所以植株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产生的O2量就必须大于线粒体消耗的O2量,这样才能保证非叶肉细胞的O2供应,而使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有氧呼吸的强度,C正确;
D、图2中当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净光合速率为0,处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曲线的拐点,因此图2中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2个,图1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的温度条件是40℃,共3个,D错误。
故选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乳酸菌大量繁殖的产膜酵母大量繁殖的醋酸杆菌①用强烈的理化因素②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全部微生物③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酒精灯火焰多个细菌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菌落碱性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
【解析】
1、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
乳酸。
泡菜的制作流程是:选择原料、配置盐水、调味装坛、密封发酵。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
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
(1)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泡菜水表面的白膜是大量繁殖的产膜酵母,而苹果酒表面的白膜是大量繁殖的醋酸杆菌。
(2)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灭菌与消毒的主要区别体现在灭菌是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全部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一般来说,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用于组培的植物组织、用于研究呼吸强度的种子,需要进行较温和的消毒处理;微生物接种操作、灭菌的培养基倒平板都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这是为了防止外来杂菌污染。
(3)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通过菌落计数时,因为可能出现多个细菌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菌落,故稀释倍数高的组别的计算结果往往大于稀释倍数低的组别。
(4)加酶洗衣粉是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除碱性脂肪酶外,常用的酶制剂还有碱性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
【点睛】
本题考查泡菜的制作、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泡菜制作的原理及条件,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实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答题。
8、蓝绿色蓝紫光和红光光合色素(或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H]、ATP 酶的活性模拟酸雨增加了土壤中的N、S元素含量,促进了光合作用
【解析】
光合色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色素的含量将影响光反应的速率,光合作用所需要的酶活性受外界温度和PH等条件的影响。
【详解】
(7)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不同PH值下,茶树叶中含量最多的色素为叶绿素a,叶绿素a呈蓝绿色,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7)pH=7.3的环境中,茶树叶片光合速率大幅下降,一方面,从表中数据可知,pH=7.3的环境中光合色素明显减少,吸收的光能减少,导致光反应产生的[H]、ATP减少,使C2的还原速率减慢;另一方面,pH过低导致细胞中酶的活性降低,从而使光合速率显著降低。
(2)在pH=4.3时,可能是模拟酸雨增加了土壤中的N、S等元素含量,使光合色素含量增加,且接近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的最适pH值,因此净光合速率大于对照组。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9、dd Dd 1/8 让该灰色雄鼠与多只杂合棕色雌鼠(实验一亲本中棕色雌鼠或实验二F1中棕色雌鼠)杂交,观察后代出现的性状和比例。
4:3:1 2:1:1
【解析】
根据实验一:棕色雌鼠×棕色雄鼠,F1表现为棕色雌鼠:棕色雄鼠:灰色雄鼠=4:3:1,亲本都有棕色,但雄性后代由灰色,可推知灰色为隐性性状,显性性状为棕色;并且雄性个体的表现型出现3:1的性状分离,因此实验一中棕色雌鼠和棕色雄鼠基因型为Dd和Dd,由此可进一步推测:雄性个体中基因型为DD或Dd为棕色,dd为灰色,而雌性不管哪种基因型均表现为棕色。
实验二中,棕色雌鼠×灰色雄鼠(dd),F1均表现为棕色,因此亲本的棕色雌鼠的基因型为DD。
【详解】
(1)根据实验一:棕色雌鼠×棕色雄鼠,F1表现为棕色雌鼠:棕色雄鼠:灰色雄鼠=4:3:1,亲本都有棕色,但雄性后代由灰色,可推知灰色为隐性性状,显性性状为棕色;并且雄性个体的表现型出现3:1的性状分离,因此实验一中棕色雌鼠和棕色雄鼠基因型为Dd和Dd,由此可进一步推测:雄性个体中基因型为DD或Dd为棕色,dd为灰色,而雌性不管哪种基因型均表现为棕色,即基因型为dd的个体只在雄性个体中表现出相应性状。
(2)根据(1)实验一中亲代棕色雌鼠的基因型为Dd;由分析可知,实验一中的子代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均为1/4DD、1/2Dd、1/4dd,该群体随机交配,后代仍然只有雄鼠会出现灰色,因此灰色鼠的比例=1/4×1/2=1/8。
(3)①要判断该小鼠是基因突变还是环境条件改变的结果,应该让该灰色雄鼠与多只杂合棕色雌鼠(实验一亲本中棕色雌鼠或实验二F1中棕色雌鼠)杂交,观察后代出现的性状和比例。
②如果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棕色雌鼠:棕色雄鼠:灰色雄鼠=4:3:1,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如果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棕色雌鼠:棕色雄鼠:灰色雄鼠=2:1:1,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点睛】
本题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中实验的结果推测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够充分利用题干中的“该对基因的表达受性别影响”的信息;并能够针对杂交过程中产生的变异个体设计相应的实验判断变异的原因。
10、相对稳定自我调节能力大多数水生植物死亡,导致光合作用大幅度降低,产生氧气的量减少,河流中腐殖质增多,好氧细菌大量繁殖,使河流内的氧浓度降低。
(只要同时有产生氧气减少和消耗氧气增加即可给分)。
出生率竞争或捕食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竞争营养,并且中肋骨条藻竞争力更强,因此表现正常生长。
或者中肋骨条藻可能会产生某些物质抑制东海原甲藻的生长。
【解析】
1、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
2、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3、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
4、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
(1)某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此时遇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如果遇到较严重污染,将导致大多数水生植物死亡,使河流内的氧浓度降低,其原因是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导致光合作用产氧量减少和需氧型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消耗大量的氧气,最终水质恶化,水生动物也大量死亡。
(2)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其种群的出生率,以降低种群密度。
另外,可适当引入与其有捕食、寄生、竞争关系的生物,抑制其种群数量增长。
(3)两藻共同培养时,中肋骨条藻数量正常增长,而东海原甲藻数量下降。
可能的原因是在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竞争中,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竞争营养,并且中肋骨条藻竞争力更强,中肋骨条藻处于优势地位,因此表现正常生长,而东海原甲藻处于劣势。
【点睛】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11、生物种群的繁衍群落应包含该草原中所有的生物(或群落应包含该草原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细胞呼吸所散失的总能量(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输出的总能量)
【解析】
1、生态系统信息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