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诗丨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日一诗丨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释疑】
①洛城:洛阳,在唐代是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②折柳:指《折杨柳》曲。

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③故园:故乡。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油然而生呢?
【海海赏析】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不知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多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写于东都洛阳的《春夜洛城闻笛》就是这些珍品中的一颗宝珠。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洛城即洛阳,是唐代的东都。

“暗飞声”写出了笛声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显示出此时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
下来了,正因夜静,才听到了暗中飘渺而来的笛声,因其飘渺,又不知发自何处,是演奏者情不自禁地只管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

“谁”字是写这笛声出处不明突出一个“闻”字。

在这万籁俱寂的春夜里,如丝的笛音散入春风,随风飘进整个洛阳城里无数没有睡着或者睡不着的人的耳朵里。

初不经意,待静心一听,原来吹奏的是凄清婉转思乡怀家的《折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

诗人为施展才华,追求理想,离家赴远,听到这怀乡之曲,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

诗句秒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抓住民族精神的这一特点,牢牢扣住读者的心理,所以,千百年来,这首诗成了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同时,也不断滋养、强化着民族的一种向心力、凝聚力。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诞生于中亚的碎叶城(前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移居四川绵州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盛唐伟大诗人。

少负不羁之才,秉豪侠之气。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喜击剑任侠,曾历览蜀中名胜。

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欲以漫谒的途径,登上卿相的高位,以实现“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宏愿。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应诏赴长安,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玄宗只给他一个供奉翰林的闲职。

不到两年,因受嫉妒、遭谗毁而被“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后,他又开始了漫游生活。

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杜甫相遇,结
下了亲密的情谊。

安史乱起,隐于庐山,后被邀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

永王事败,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中途遇赦。

六十一岁时,欲入李光弼幕府平叛报国,因病返回,次年病殁于当涂。

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

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

但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奇特丰富的想象,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又毫不矫饰,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诗风雄奇、飘逸、真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影响。

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

有《李太白全集》。

【今日话题】关于思乡的诗词你还知道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