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洗“黑海明珠”——纳粹、罗马尼亚军在敖德萨的暴行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洗“黑海明珠”——纳粹、罗马尼亚军在敖德萨的暴行实录
1941年敖德萨围城战期间,向苏军阵地发起进攻的罗马尼亚士兵1941年10月16日,历经两个月又八天的围城战后,有着“黑海明珠”之称的敖德萨(Odessa)最终被轴心军攻陷。
为了夺下这座城市,轴心军付出了近10万人的伤亡。
担任主攻任务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也在此战中元气大伤,急需休整。
6天后的10月22日,位于马拉兹列夫斯卡亚大街(Marazilevskaya)的前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大楼传出了一声巨响。
这里是罗军在敖德萨的驻军办公室兼第10步兵师师部。
事后查明,爆炸的起因是一枚无线电遥控地雷所致。
早在轴心军入城前,苏军就在这一带埋设了大量地雷,只不过由于罗军的大意,未能及时处理。
此次爆炸共造成67人死亡,包括驻军司令官扬·格洛戈扎努(Ioan Glogojeanu)在内的16名军官也一道归西。
暴怒的驻军随即将矛头指向了犹太人与共产主义者。
10月23日,全副武装的罗军与德国“特别行动队”(Einsatzgruppen)一道进入敖德萨市区,开始挨家挨户搜捕犹太人。
据称,在这一天的时间里就有5000至10000人遇难,多数是犹太居民。
【扬·格洛戈扎努(1888-1941),敖德萨围城战期间担任罗第10步兵师师长,战后亦成为敖德萨驻军司令。
1941年10月22日死于遥控地雷的爆炸后,轴心军驻军便以此为由,开始集中处决敖德萨境内的犹太居民】
【集中处决平民的德国“特别行动队”(Einsatz Gruppen),这些人归党卫军管辖,其主要任务是抓捕、屠杀、搜索任何敌对纳粹、或被纳粹视为“劣等民族”的人群,在欧洲大陆犯下了累累罪行】【二战期间,轴心军在乌克兰、罗马尼亚境内实施大屠杀的地点,敖德萨采用红黄相间的大卫之星标识,而德涅斯特河沿岸则采用红骷髅标记】
【头戴M39型钢盔,肩扛步枪穿过乌克兰街道的罗马尼亚士兵】
【敖德萨在东欧的位置(黑色圆圈标记处)。
战前,敖德萨共有约20万犹太人,占当时该市人口的30%。
罗马尼亚人占领这座城市时,仍有8万至9万犹太人。
大屠杀期间,罗马尼亚、德国方面选择在敖德萨及周边地区设立集中营,进行“流水线”式屠杀】士兵们穿过马拉兹列夫斯卡亚大街,不由分说地闯进市民的住所,要么向看到的所有活物开火,要么就将无辜的人拖出去公开绞死。
城郊的市场、街道同样遭到了洗劫,那些对爆炸一无所知的人被迫面对栅栏或墙壁,然后被一枪射杀。
约100人在大喷泉一带被捕、被杀,200人则在市场附近的斯洛博德卡(Slobodka)社区遇害;251人在摩尔达万卡区(Moldavanka)遇害;远近风车区、阿列克山德罗夫斯基(Aleksandrovsky)街区也有400人遇害。
另有一批平民被驱赶着来到鲁斯多夫(Lustdorf)路附近的炮兵仓库,随后占领军关上大门,放火将整座仓库烧毁。
战后,苏军在敖德萨附近的乱葬岗中搜寻到超过22000具遗体,多数都是在1941年10月时被处决的。
至于遇难人数究竟有多少,至今也未能统计清楚。
命令
就在10月23日当天,宪兵司令部发布了一道带有恐吓性质的命令,要求所有敖德萨地区的犹太人必须在10月24日抵达达利尼克(Dailynk)村报道,否则将采取极端手段。
当天下午,约有5000名犹太居民来到达利尼克附近的罗军哨所。
时任第10机枪营营长的罗军中校尼古拉·德莱亚努(Nicolae Deleanu)先命令“有嫌疑”的50名犹太人站进反坦克壕沟内,然后下令射杀。
至于其他人则被强制要求留在原地,听候发落。
而罗军宪兵中校米哈伊尔·尼古列斯库(Mihail Niculescu)在一份命令中这样写道:
“请敖德萨及周边地区注意:10月22日对我指挥部的恐怖袭击后,每杀害一名德国或罗马尼亚军官,处决200名布尔什维克分子;每杀害一名德国或罗马尼亚士兵,处决100名布尔什维克分子。
如有必要,可将嫌犯家属一并逮捕,一旦再发生此类事件,一并枪决”
为了加快处决进程,犹太人被赶进四座旧营房内。
每座营房的墙壁上都设有机枪孔,且地板上倒满了汽油。
在数轮机枪的扫射过后,侥幸活下来的人也难以逃出熊熊烈火的坟场,只能坐以待毙。
【在布里祖拉(Brizula)郊区遭集中处决的犹太居民】
【被党卫军士兵喝令的犹太妇女。
这些人将被送上闷罐车,前往集中营“再改造”。
】
部分暂未被认定“有嫌疑”的犹太人一样来到了达利尼克。
这些人被告知“已被宽恕”,但需要前往宪兵站及军营内进行身份登记。
虽然免于一死,但他们还是被强制拘留了一段时间。
等这些人重返家园时,原本属于他们的一切早已被侵略者掠夺一空,房子、车辆...一切都化为了乌有。
一份数据显示,罗马尼亚军仅在敖德萨停留一周,就让该市的人口减少了10%。
可见,身为仆从军,这些人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罪责。
据罗马尼亚官方在1941年底时的统计,敖德萨约有6万余名犹太居民(包含只有一位犹太祖先的人)。
与德军一样,罗军同样要求犹太人佩戴一枚特殊的徽标:黑框搭配上的黄色六角星(即大卫之星,犹太教的标志)。
【编号53161的犹太囚服,除了印有德语“Jude”外,还缝有一枚黑黄相间的六角星】
【在罗军士兵的驱逐下,犹太居民们被迫离开自己的住所,坐上马车前往集中营】
11月7日,罗宪兵司令部再度下发命令,强制要求所有18至50岁的犹太男性前往敖德萨市监狱报到。
原文如下:
“我命令,1.敖德萨地区所有18至50周岁的犹太裔男子,自本命令发布之日起的48小时内,必须前往市监狱报到(地址位于布尔什方坦斯卡亚路),每人随身携带生存必需品。
而他们的家人有义务为他们送食物,48小时期限满后凡不遵守此命令者,一律就地处决。
2,敖德萨地区的所有居民必须将未遵守此令的每一位犹太第一时间报告给警察单位,知情不报、窝藏者,一律就地处决” 签名:敖德萨宪兵指挥官米哈伊尔·尼古列斯库中校
从那天起,全城的犹太居民开始被呈批送往罗军看守的波格达诺夫卡集中营。
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受害者留下的财产,占领军司令部于11月中旬再度下令:
“所有具有犹太血统的人,在向军方、警察官员登记时都有义务自愿申报其所有的贵重物品(包括贵金属、宝石等),违令不从者格杀勿论。
”
至12月中旬,波格达诺夫卡集中营中已聚集了约55000名犹太人,其中一些还是从别的集中营转运过来的。
据统计1941年12月20日至次年的1月15日,每天都有犹太人遭党卫军“特别行动队”成员、罗马尼亚士兵、乌克兰警察及德国当地的“秩序警察”处决。
1942年1月,留在敖德萨的近4万名犹太人再次遭到驱逐。
他们被送到斯洛博德卡区建立的犹太人定居点。
在那里,他们被迫忍受着严寒与饥饿,艰难地生存着。
1942年1月12日至2月20日,最后剩下的19582名犹太居民被驱逐至偏僻的贝雷萨区。
这些人被送上没有暖气的闷罐车,分别送往不同的集中营。
而在别列佐夫卡,犹太居民只能通过步行前往多马涅夫卡、博格达诺夫卡、戈尔塔等集中营,等他们到了集中营后,又要受到德国看守及罗马尼亚士兵有组织的杀戮,幸存者寥寥。
以戈尔塔集中营为例,到1943年6至7月时,这里的犹太囚犯已经从上万人的规模下降到不足千人。
也有一些“表现良好”的犹太人被派往村庄进行农作,得以生还。
1943年,多曼涅夫卡区、德涅斯特河沿岸的犹太居民在得到罗马尼亚犹太组织的援助后,情况开始有所改善。
百余名藏在敖德萨的犹太人也幸存下来,并参加了敖德萨抵抗军。
反抗军以敖德萨地下墓穴为基地,坚持与侵略者斗争,直到苏军到来。
【遭处决的犹太人遗体就这样被弃于路边,无人问津】
审判
1946年,在罗马尼亚新政府及盟国管制委员会联合成立的布加勒斯特人民法庭上,对独裁者安东内斯库元帅、德涅斯特沿岸总督格奥尔基·亚利希克斯与敖德萨驻军司令尼古拉·马西奇(Nicolae Macici)
将军进行审判。
法庭认为,上述三人应为1941年秋的敖德萨平民大屠杀事件负责,判处三人死刑。
前两人于当年7月1日枪决,至于马西奇将军,迈克尔国王出于多方考虑,将其减刑为无期徒刑。
2006年11月5日,布加勒斯特法院受理了亚利希克斯之子提出的上诉,经审查后,法院宣布维持1946年5月17日的死刑判决。
亚利希克斯之子不服,继续向最高法院上诉。
2008年5月6日,罗马尼亚最高法院做出终审裁定:拒绝修改死刑判决,仍认定亚利希克斯为战犯。
【尼古拉·马西奇(1886-1950),罗马尼亚陆军中将,二战时期曾指挥罗第1集团军随德军入侵苏联,1944年又率部加入盟军,参与对德作战。
1946年在布加勒斯特人民法庭上被判处死刑,后因有功被迈克尔国王减免改为无期,4年后死在监狱中】
【奥尔基·亚利希克斯(1897-1946),1941年至1944年间任德涅斯特沿岸总督,1946年在布加勒斯特人民法庭上被判处死刑,随遭枪决】
纪念
2015年,意大利宣布将切里亚诺·拉盖托的一个城市广场命名为“敖德萨烈士广场”,以纪念在轴心军占领期间、乌克兰政治危机期间遇难在工会大厦前的遇难者。
同年5月2日,敖德萨工会大厦活动一周年纪念日之际,切里亚诺拉盖托的广场树起了一座“敖德萨烈士”纪念碑。
该碑采用火焰形状,内嵌着一只鸽子的轮廓,象征着和平。
2018年,一部名为《野史留名又如何》的剧情电影被搬上银幕,再现了当年那段黑暗的历史。
【位于乌克兰普罗霍洛夫斯基的纪念广场雕塑群】
【纪念碑文,以希伯来文、俄文双语书写】
【俯瞰普罗霍洛夫斯基纪念广场】
【《野史留名又如何》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