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课堂生成性教学
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特点,进一步认识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课堂中利用生成
性资源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动机。
关键词:化学课堂生成教学探索实践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途径、探究学
习为目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这些“生成”演绎着课堂的
精彩,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因此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更加强调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指导帮
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建立平等、和谐交互式
的动态化学课堂。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
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根据自己的思考、
探究、体验和想象,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跟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中,自主地建构着自身的知识架构。
在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欲望
得到满足,同时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讨论、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表达,其个
性得以彰显,价值得以实现。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展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教师而言,他所做的不过是执行他人的目的和计划,因此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按照教材、教参和教案照本宣科,不再用单一语言重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而是随着教学氛围和情境的变化,敏锐地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对课堂中的新生教育资源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形成新的教育生长点,以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思维的“启迪者”思想的“引领者”、纪律的“管理者”。
(三)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教师所追求的是以确定的路径将“标准答案”告诉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按教师的思路得出“标准答案”。
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判断、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和习惯,成了不会思考的人,成了没有独立见解的人。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激昂学生生命力的追求,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想像的空间留给学生,提供他们更多的参与和创造的机会。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过程真实有效。
传统教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过程机械化、程式化,扼杀了课堂活动的丰富性与生成性。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独立的探索心态,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和探索,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在课堂中应追求一种真实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生活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强调生成课堂教学资源
(一)转变观念,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
教育观念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
首先,教师要树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其次,要重塑学生观。
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
再次,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树立“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
念,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生成教学资源。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
师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教育氛围中,师生才能敞开心扉、交流体会、切磋论辩,共同提升。
例如在《乙醇》一节的教学中,首先学生
在教师给出的知识背景下,通过计算确定乙醇的分子式C2H6O。
并做了乙醇与钠
反应的演示实验,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乙醇分子可能的结构式,学生们都积极
参与,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和精彩的辩论。
在学生展示环节中,教师不断地引导、
追问带向学生事物本质特征上去,学生们认为乙醇结构中有类似水分子结构中的
化学键,“因为实验室中钠应保存在煤油中,而煤油的成分是低级烷烃和环烷烃,既然乙醇能与金属钠反应,所以乙醇结构中有与水分子结构中一样的氧氢键”。
学生的回答别出心裁,点破问题,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机。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
到最高峰。
”
(三)精心设计,开发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
划的活动,教师在课前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上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必要的,这种教学设计必须是留有空白、留有弹性的预设,
给学生猜想的空间,提出不带结论的设问,面对同样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有偶然的、有合乎逻辑的、有异想天开的,但都充分表达了他们独创的思考,故教师不必期待学生一开始就提出合理的猜想。
对学生的不同猜想,教师都要尊重,并逐步引导,要实事求是的把学生不合理的猜想进行去舍和修正。
(四)创设问题情境,捕捉生成教学资源。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和起点,学习
的过程就是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巧设疑问,以疑
导思,例如学习溶液PH值的计算时,先让学生思考PH值为5的盐酸溶液稀释10
倍后,PH为多少?学生很快得出PH为6的答案,酸性减弱。
接着让他们练习:
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值为多少?同学们兴致极高的按前面的思路计算着,
此时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PH值为8的结果。
这时,教师趁机追问:常温
下PH值为8的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对酸溶液加水稀释会变成碱溶液吗?同学
们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开始思考、讨论,得出酸溶液经过稀释不可变成碱溶液,稀释碱溶液也不可能变成酸溶液的结论。
(五)贴近生活,从经验信息中寻求生成教学资源。
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有书本知识和各种媒体知识,也有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的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各种知识、经验和信息作为重要的课程资
源加以利用,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学习“盐类水解”这节
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用生活经验判断;食盐溶液、纯碱溶液和氯化氨溶液的酸碱性,同学们很快说出它们的酸碱性,然后用标准PH试纸测定其PH值来验证同学
们的猜想,测试结果与同学们的判断一致,学生获得成就感,非常兴奋。
教师追问,为什么同样是盐溶液而显出不同的酸碱性呢?激起同学们的思考,此时,教
师设计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和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通过学生展示、评价、交流,最后总结出了盐类水解的规律。
总之,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
重要教学理念。
如今在新课标指导下的化学课堂上,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学习方
式都呈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很多因素事先无法预料,“互动生成”是新
课程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
参考文献:
所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探究与实践》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