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卷(带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
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这说明( )
A.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2.如图是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B.民族工业分布极不平衡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D.民族工业的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 A.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B.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C.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D.废除科举制度
4.1901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
A.习俗B.外交C.娱乐D.教育
5.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你认为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是在()
A.甲午战争后B.“一战”期间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6.“同治十三年(1874年),龙山乡开办全县第一家机器缫丝厂。

光绪初年,大良北关
办起怡和昌机器缫丝厂……其后,大良的顺成昌等缫丝厂相继开办。

”这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B.闭关锁国的国策被废除
C.机器缫丝提高了生丝的品质D.缫丝厂的生丝畅销海外
7.孙中山在与各省代表商谈组织临时政府时指出“从前改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参与设计并推广的新式服装是
A.汉服B.中山装C.唐装D.旗袍
8.58.民国时期,西装在沪上极为流行,银行职员,大的百货公司店员,再穷也要“淘”一件二手西装。

而头戴礼帽,手拿手杖,眼戴金丝眼镜,西装革履……已成为“摩登先生”的标准装束,这说明了()
A.社会性质的改变 B.习俗风尚的变革
C.辛亥革命的成功 D.人们生活的富裕
9.《中国近化工业史资料》在描述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时说道:“铁路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

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

”下列关于此现象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B.国民党发动内战
C.官僚资本的玉迫D.一战后我国民族工业的产品质量下降10.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文艺蓬勃发展。

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其中创作的作品“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顾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此作品的应是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C.《毕业歌》D.《暴风骤雨》12.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

政府颁布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握手礼取代跪拜礼。

这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13.胡适曾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英雄,这是谁都个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从中看出张謇的主要贡献是( )
A.师夷长技B.开办军事工业
C.实业救国D.发动武装起义
14.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关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的
B.商务印书馆是在广州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C.《申报》创办于北京,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D.聂耳的《黄河大合唱》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
15.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42个项目中,大生纱厂在名单之列。

大生纱厂(如图)是民族实业先驱张謇创办的近代纺织企业,其纱锭总数曾占全国纱锭总数的11.9%,但最终陷入了绝境。

阻碍大生纱厂这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国内市场狭小B.帝国主义的侵略
C.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D.封建主义的压迫
16.如果你是晚清时期的一位读书人,在1907年,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在京师大学堂就读
B.阅读《申报》
C.参加科举考试
D.观看电影《定军山》
17.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定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

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

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
A.婚姻自主意识
B.崇洋逐新趋向
C.民族风情特征
D.自由平等风尚
18.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A.思想观念的转变B.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
C.社会生活的变化D.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外因是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北洋军阀的割据纷争
20.据史料记载,1912年孙中山应山西都督阎锡山邀请来到太原,发表了重要演讲,他说:“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先成功,此实山西之力……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还说“有天赋之煤铁资源,山西前途不可限量”。

受孙中山思想
影响,山西民族实业家纷纷兴办实业,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

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有误的是
A.山西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B.辛亥革命促进了山西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C.山西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为全国最早
D.实业救国是当时社会重要的思潮
21.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A.京师同文馆
B.商务印书馆
C.《民报》报社
D.《申报》报社
22.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

该图反映了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23.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做成了戊戌维新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改革。

材料指的是
A.创办新式学堂B.派遣留学生
C.废除科举制度D.建立新式海军
24.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A.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服又大方B.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C.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D.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25.旗袍原来是满洲妇女的基本服装,20世纪20年代,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 )
A.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B.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男女社会地位趋向平等D.地区发展变化不平衡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结合所学知识,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B选项符合题意;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的说法不正确,A选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的说法不正确,C选项不符合题意;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分析题干的“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可以看出重工业所占比例很小,我国民族工业的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故D符合题意;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在题干图表中不能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民族工业分布极不平衡在题干图表中不能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与题干图表信息无关,故C 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等,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出现了“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灭……”的现象,ABC三项都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不符合题意;而废除科举制度是1905年,它属于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不属于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并且中华民国还没有成立,D项符合题意;故选D。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内容,科举制属于我国的教育方面的内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意无关。

故选D。

5.B
【解析】
【分析】
【详解】
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我国的民族工业带来了短暂发展的“春天”,所以大生纱厂经营会“最景气”,答案选B。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同治十三年(1874年),龙山乡开办全县第一家机器缫丝厂。

光绪初年,大良北关办起怡和昌机器缫丝厂……其后,大良的顺成昌等缫丝厂相继开办。

”可知与洋务运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因此缫丝厂相继开办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A。

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源于中式服装短褂,并结合了西服的特点,表明文化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是孙中山亲自参与设计并推广的新式服装,因此被命名为“中山装”,B项符合题意;ACD 均与孙中山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8.B
解析: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在社会习俗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改礼仪等等。

材料中徐庶的内容“再穷也要“淘”一件二手西装,头戴礼帽,手拿手杖,眼戴金丝眼镜,西装革履”,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习俗的变化,故选B。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随着资金的相对增多、制度的逐步完善、先进技术的逐步采用,民族工业的产品质量也逐步提升,故D符合题意;战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后来又有国民党发动内战、官僚资本的压迫,民族工业萧条甚至破产,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可以看出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封建势力的阻碍,清政府不允许私人兴办企业发展资本主义。

故C符合题意;A B项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错误,故选C。

1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表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的是《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B符合题意;《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聂耳作曲,与题干“气势磅礴”等不符,A排除;《毕业歌》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所作,但与题干内容不符,C排除;《暴风骤雨》是文学作品,D排除。

故选择B。

1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剪发辫,易风俗:男子开始流行西装和中山装,女子开始流行穿旗袍。

改称谓,废跪拜:以先生、某君代替以往的大人、老爷,以鞠躬、脱帽、握手代替行李、跪拜、作揖,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1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清末状元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C选项符合题意;师夷长技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

A选项不符合题意;开办军事工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不符合题意;发动武装起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留下的唯一的成果,选项A表述正确;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上海,B项错误;《申报》创办于上海,C 项错误;《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冼星海,D项错误。

故选A。

1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阻碍大生纱厂这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国内市场狭小,A符合题意;“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企业开始走下坡路,最后被吞并,B不符合题意;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在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CD不符合题意。

故选择A。

1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废除。

因此在1907年,你不可能做到的是“参加科举考试”。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 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定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

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

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自由平等风尚,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婚姻,故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崇洋趋势,故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风情,故排除C项。

故选D。

【点睛】
辛亥革命后,随着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以及当时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法令。

出现了题目中的现象。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等级观念在消除,自由平等的风尚在逐渐形成。

由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8.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图片选取的是民国时期人民的生活面貌以及社会生活,反映的分别是交通、服饰以及社会风俗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第一张图体现的是交通的变化,不是思想的转变,A选项错误。

教育文化事业主要是教育政策或者学校建设,B选项没有体现,民主资本主义是经济方面问题,D选项没有体现。

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主要外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A项是内因,BD项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排除ABD,所以答案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外因”,结合课本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来解答本题,A项是内因,BD项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利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2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1912年孙中山应山西都督阎锡山邀请来到太原,发表了重要演讲,他说:“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先成功,此实山西之力……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还说“有天赋之煤铁资源,山西前途不可限量”。

受孙中山思想影响,山西民族实业家纷纷兴办实业,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有误的是山西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为全国最早。

题干材料未提及山西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为全国最早,故C符合题意;题干信息体现了ABD表述,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2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商务印书馆1897年创办于上海,现在还存在,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故B符合题意。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民报》,1905——1910年;《申报》,1872——1949年,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可知,题干反映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企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乂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个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

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可知,材料反映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做成了戊戌维新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改革,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择C。

2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故D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符合题意;旗袍西服中山装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排除A;民国政府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排除B;民国时期劝禁女子缠足,倡女权,追求男女平等,排除C。

故选D。

2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旗袍原来是满洲妇女的基本服装……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A选项符合题意;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说法不正确,B 选项不符合题意;男女社会地位趋向平等的说法不正确,C选项不符合题意;地区发展变化不平衡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