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颍上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一轮复习质量检查语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茵陈10克,山菊10克,炒麦芽10克,大枣3个,加水500克,浸泡1小时后,文火煎熬,水开后,把药汁滤出,每次喝5〜15毫升,一天4〜5次,3〜7天见效。

阿普问他:“你这样,老中医少了神秘感,岂不是自己断了自己
财路?” 陈茵笑笑说:“医者仁心,钱财乃身外之物!”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陈茵“从小病歪歪”,工作后“身子弱”,为下文写他自学中医,研究中草
药,渐渐为自己及他人治病直至辞职开中医馆做了铺垫。

B、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没有明显的起伏跌宕、扣人心弦之处,但在平淡的叙述中,主人公陈
茵的性格特点突显出来,可谓平中见精神。

C、陈茵儿时野外到处都有茵陈的身影,如今郊外竟很少见到成片的野草,品种也似乎越
来越少,但外来植物泛滥,这一变化隐含了作者的忧思。

D、小说主人公名字叫陈茵,而他最推崇的治疗肝病的中草药是茵陈,这种表面的巧合蕴含
着作者的用心,暗含着主人公从医的偶然性。

8、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陈茵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6 分)
9、阿普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人。





《易解》及.》。

(节选)《明史•张邦奇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世宗方为兴世子/献皇遣就试/乃特设两案己居北/而使世子居南/文成/送入学世宗/ 由此知邦奇/
B、时世宗方为兴世子/献皇遣就试/乃特设两案/己居北而使世子居南/文成/送入学/世宗由此知邦奇/
C、时世宗方为兴世子/献皇遣就试/乃特设两案/己居北而使世子居南/文成/送入学世宗/ 由此知
邦奇/
D、时世宗方为兴世子/献皇遣就试/乃特设两案己居北/而使世子居南/文成/送入学/世
宗由此知邦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著作。

以记西周中期和春秋时周、鲁等国贵族
言论为主。

B、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

唐宋均曾设置,位次低于编修。

明清设有翰林院检讨。

C、服阕,守丧期满除服。

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守丧四年,期满除服,称为“服
阕”。

D、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

主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
军令等事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邦奇博学有才,教导有方。

他十五岁时就撰写了《易解》及《释国语》,考中进士后
入仕,任湖广提学副使期间,重视学问和品行教育,诸生争相劝勉。

B、张邦奇坚持原则,正直无私。

他掌管吏部事务时,推举善类,不循私情,坚决拒绝李时和
郭勋的请托,因而在皇帝欲授予他尚书时,遭到两人的阻止。

C、张邦奇学宗名家,修身谨严。

他的学术以程颢、朱熹为宗师,并事事身体力行,走每步
都很谨慎小心,白天所做的事情,晚上都必定要写在卷册之上。

D、张邦奇生性至孝,著述纯正。

他因奉养双亲多次辞官回乡,曾经为了便于赡养母亲而改
任南京吏部;所著《学庸传》《五经说》及文集全都出于正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1)先皇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 5分)
(2)族父时彻,少邦奇二十岁,受业于邦奇,有文名。

(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
唐诗,完成14〜15题。

与梦得①沽酒
闲饮且约后
期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
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
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
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
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释:①梦得:刘禹锡。

白居易和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
阳,刘任太子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4、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少时”与“老后”相对。

“不忧生计”使人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豪气。

老后不“惜酒钱”是一脉相承的豪情,而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

B、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 句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
深化了。

“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

D、全诗言简意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饮”,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优雅的情怀,又暗示对身世际遇的感悟,表现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15、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
部分。

(10分)
(1)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演化而来。

(2)《琵琶行》用“,”两句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

(3)《滕王阁序》用“,”两句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4)《雨霖铃》中“,”两句刻画分别时痛苦的细节描写。

(5)《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第Ⅱ卷阅读题
不超过15个字。

(6分)
雪绒花干枯之后也不变色,要归功于它所生长的环境。

高山之上,虽然白天日照强烈,但到了夜晚,①。

为了保暖,雪绒花全身披满了紧密排列的白
色茸毛。

这些犹如棉花的茸毛,可以②。

除了保温,还要防止冻伤。

在高海拔地区的夜晚,植物面临冻伤的危险,雪绒花的应对措施,就是③。

所以,即使鲜活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对马云说:“我佩服你能熬过那么多难熬的日子,换成我早就疯了,你真不容
易!”马云说:“熬那些很苦的日子一点都不难,因为我知道它会变好。

我更佩服的
是你,明知道日子一点不会变,还坚持几十年照常过。

换成我,早疯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便
熊熊燃烧,形成“冰火交融”的自
然。

这种冰有自己独特的形成条件和储藏位置,或埋藏
陆上永久冻土层中,或深潜于深达千米的海底。

它就是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


)。

“古老”
在于其形成的地质年代
,“年轻”在于人类对其发现和研究时间





























”。

由于








时间更晚,致使可燃冰在中国显得更“年轻”!然而,在改革开放的
浪潮中,中国科技工作者
只争朝夕、
的精神,深入钻研可燃冰勘探与开发技术,取得丰硕成果。

不仅摸清了本国陆域
海域可燃冰蕴藏家底,而且在全球率先成功进行了可燃冰试开采,
并着手规划商业开采与大规












革。

1
7








线














3

A
.










B.奇观遥远与时俱进推进
C.奇迹久远与时俱进推动
D.奇迹遥远时不我待推进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的能源体系中
B 、在人类的能源体系中,可燃冰可谓是既年轻又古老的种类
C 、可燃冰
人类的能源体系中,可谓是既年轻又古老的种类
D 、在人类的能源体系中,可燃冰可谓是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使













B 、由于中国的相关研究起步时间更晚,可燃冰在中国显得更“年轻”。

C 、中国由于相






















”。

D、中国的相关研究起步时间更晚,在中国致使可燃冰显得更“年轻”。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语文答案
1.C 【解析】A.偷换概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是文学表达的重要内容,而非生态文学。

B.于文无据,“当代以报告文学和小说为主”在原文中缺乏依据。

D.曲解文意,原文为“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并非“最易受到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

2.D 【解析】文章结尾并没有“着重论述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对于全球生态保护”的意义。

3.D 【解析】“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生态文学的主旋律”在原文中缺乏依据。

4.B 【解析】与原文不符,原文为“5月份,将按计划发射最后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届时,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将全面完成”。

5.D 【解析】“缩短行驶线路”不正确,原文为“推荐行驶线路”。

6.①帮助防控部门迅速找到密切接触者,阻断疫情进一步传播。

②实现高精度定位、精确标绘,提高施工效率、质量。

③规划线路,提供相关信息和数据,引导医用、生活物资快速安全到达,搭起医院和配送点之间的“物资生命线。

”(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
7.D 【解析】“偶然性”错,根据作者对人物经历的叙述和性格的刻画来看,应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8.①勤学善思,自学中医颇有成就;②诚实善良,对人实话实说,义务为人治病,看到阿普家寒酸而感到心酸;③淡泊仁义,不理会别人议论,将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④看淡钱财,把偏方贴在医馆墙上。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推动情节发展:通过叙述陈茵为其治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步步推动情节发展。

②衬托主人公形象:在与阿普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展现陈茵的性格特点,衬托陈茵的医术高明。

③揭示小说主题:小说结尾借助阿普与陈茵的对话,揭示了“医者仁心”的主旨。

(每点2分)
【参考译文】
张邦奇,字常甫,鄞县人。

十五岁时创作《易解》和《释国语》。

考中弘治末年的进士,改任庶吉士,担任检讨史官。

出京担任湖广提学副使。

对底下的人教诲道:“学习方面不像孔子、颜回,行为方面不像曾参、闵损,即使文章写得像杨雄、左思,我也要斥责他。

”任职三四年,诸位学生竞相勤勉。

当时世宗刚刚被推举为太子,献皇派遣他去考试。

于是特别设置了两张书桌,自己坐在北面,让太子坐在南面。

文章完成后,送太子入学。

世宗因此知晓邦奇。

嘉靖初年,担任四川提学,以孝顺父母的理由请求回家。

久而久之,桂萼掌管选拔官吏,任免天下提学官,起用邦奇到福建任职。

不久,选调外官进入坊局,张邦奇被改任右庶子,担任南京祭酒。

以身作则,学堂规矩齐整恭敬。

升迁为吏部侍郎。

遭遇父亲去世,回家守丧。

皇帝曾经侍奉太后拜谒天寿山诸位先帝陵寝,交谈间说到选择宰相的事。

太后说:“先帝曾说提学张邦奇器量学识非凡,日后可以任命为宰相,这个人现在在哪里呢?皇帝幡然醒悟,说:“还没有任用呢。

”张邦奇守丧期满,就被征召为吏部右侍郎,掌管吏部事务。

推荐贤才,别人不可以为了私利去求取。

铨部升职和任命官员,大多听命于宰府,唯独邦奇没有,大学士李时对他怀恨在心。

郭勋的家人触犯法律,郭勋带着丰厚的财物请求宽恕,邦奇没有同意。

皇帝想要立即任命邦奇为尚书,被这两人阻止。

不久改任掌管翰林院事,任职日讲官,加封太子宾客,改任掌管詹事府。

九年考核官员的政绩,被晋升为礼部尚书。

因为母亲年老想要便于奉养,于是改任南京吏部。

又改任兵部,参赞机务。

皇帝尚且怀念邦奇,时常跟严嵩谈及邦奇。

严嵩说:“邦奇生性非常孝顺,母亲年老,不愿意来北方。

”皇帝相信严嵩的话,于是没有召见邦奇。

二十三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被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邦奇的学问以程朱理学为宗。

尊敬王守仁,友好相处,但是言谈间多有不合。

亲身修行力求实践,步步谨慎。

白天所做的事,晚上必定写在本子上。

生性非常孝顺,因为孝养父母的缘故,多次起用后就辞官。

邦奇的母亲在邦奇死之后才去世,寿命达到百岁。

邦奇对待寡嫂像对待母亲一样。

所创作的《学庸传》、《五经说》和文集,这些著作的纯粹都是出自于正道。

10. B 【解析】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句意,理清人物、事件,结合表示人物称谓的关键词、句式结构以及词语间的搭配关系等判断。

原文标点为:时世宗方为兴世子,献皇遣就试。

乃特设两案,己居北而使世子居南。

文成,送入学。

世宗由此知邦奇。

11. C 【解析】守孝3年。

12. B 【解析】“坚决拒绝李时和郭勋的请托”不正确,李时怨恨张邦奇,是因为他在升降官吏时没有“受教政府”。

13. (1)先皇曾说提学张邦奇有器量见识,以后可当宰相,这人在哪里?(“器识”“他日”“安在”各1分,句意2分)
(2)同族叔父张时彻,比张邦奇小二十岁,跟着张邦奇学习,有善写文章的名气。

(“受业”“文名”各1 分,“于邦奇”介宾短语后置句2分,句意2分)14、A 【解析】“老后谁能惜酒钱”使人联想到那种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气了。

与首句相对,难免有“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感慨。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写出两位好友引经据典,突出相聚之乐,侧面展现出饱经沧桑的人生悲凉之感;“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展现出一种落寞与悲凉,突显出官场失意的感慨;“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两句语言清新明快,感情真挚浓厚,极其想象突出两人的感情深厚,诗人借助朴实自然的想象,突出内心的一种忧愁。

“共君一醉一陶然”写出了诗人与刘禹锡的深情厚谊,但这种共醉陶然的情景却包含着无奈的哀伤。

15、①和友人相聚闲饮之乐。

两人共把十千,行酒令、引经典,相约再聚之乐。

②官场冷遇,闲置之愁。

白居易政治上遭到冷遇,“闲”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③年老饱经沧桑之悲。

首联、颔联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的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写到两人六十七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

(每点2分)
16、(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7、A 【解析】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此处强调自然景色罕见,故填“奇观”。

久远:长久。

遥远:很远。

前者多形容年代,后者多形容距离,故填“久远”。

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指要抓紧时间。

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

语境强调抓紧时间,故填“时不我待”。

推动:使事物前进;使工作展开。

推进:推动工作,使前进。

前者多用于事物未开始或者准备开始时,后者多用于事物开始后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语境,应选“推动”。

18、D 【解析】“在人类的能源体系中”为介宾短语作状语,宜置于开头,排除A项;从下文的对应关系看,应为“既古老又年轻”,排除B、C项,故选D项。

19、B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缺少主语,删除“由于”或“致使”。

A.结构混乱。

C结构混乱。

D.语序不当。

20、①温度就会大幅度降低
②保证其体内的热量不会迅速散失(或:保证其身体温度不会迅速降低)
③减少体内的水分含量
(意思对即可。

每空2分)
21、【分析】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

题干给出一段叙事性的材料,材料涉及两个对象,“有人”和“马云”,核心人物自然是“马云”,关键句应是“马云”所说的话。

马云的话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熬那些很苦的日子一点都不难,因为我知道它会变好”,“很苦的日子”是人生的经历,“马云”为什么不觉得“难”?是因为他知道“它会变好”,因为这些“苦”代表希望,会让你梦想成真,马云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对过程全身心地投入,他享受这一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他遵循内心的指引,做自己喜欢、享受的事情,因为享受,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成功。

二是“明知道日子一点不会变,还坚持几十年照常过”,对于这一句话,考生可以从正面来理解,抓住“坚持”来做文章,虽然明知道日子不会改变,
但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也可以从反面来理解,明知道这样的做法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却依然“照常过”,不敢换一种方式,不敢迈出第一步去开始改变,这种做不喜欢的、看不到前景的、不愿心的事,是真正的苦熬。

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一句来立意,也可以结合几句进行立意。

参考如下:
心之所向,勇往直前。

以我之力,追我所愿。

换一种方式远行。

例文
心之所向,勇往直前
雄鹰向往天空的浩瀚广阔。

又怎惧狂风骤雨,只顾勇敢翱翔;骏马向往草原的一碧千里,又怎惧千山万水,只顾勇敢奔腾;种子向往地上的春风和煦,又怎惧巨石压顶,只顾勇敢向上,而我们既然心向远方,便只顾勇往直前,风雨兼程。

既然心向远方,立即背起行囊,出发!每个人心中都怀揣着或大或小的梦想,而既然有了梦想,既然想要实现,又何必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呢!王羲之九岁便立下宏志:我,要当书法家。

他知道,他会面临很多困难,他会有严寒酷暑的艰辛,他清楚,他会面临很多考验,他需要焚膏继晷的隐忍。

然而,他不畏,他怎会因此退缩?他收拾行囊,来到绍兴兰亭,寒来暑往,洗笔磨砚,数十年来,从未间断。

最后,兰亭一序,折煞世人。

试想,假如王羲之当年也因害怕这一路艰辛,而未敢迈出那走上梦想路途的第一步,又何来最后的俊秀行书,被奉为千古瑰宝呢。

所以说,既然我们心向远方,就应背起行囊,马上出发,别让梦想之花还未来得及绽放便已凋零。

既然心向远方,一路向前奔跑,努力!想要抵达灵魂的那片净土,看见那梦之星在云天之巅闪闪发光,这便需要我们拼命努力。

李阳曾说“我不是英语天才,我只是立志改变,并发奋努力而已。

”没错,进入大学后,因为英语不好,他的生活一片黑暗。

第一次期末考试他排名全年级倒数第一,他说我要改变,他说我要做正数第一。

于是,他便坚持每天十二点钟睡觉,五点钟起床,跑步到校园空旷处大喊英语,一日日,一年年,他天天都能看见太阳如何睡眼惺忪地从山头爬起而后轻声唤醒大地,而今,他的一部《疯狂英语》风靡全球。

是什么让那位昔日害羞内向的男孩,最后一举成名并被冠以天才之称的,是他几年如一日的努力。

所以说,既然我们心向远方,就要为之不懈奋斗,相信我们定会看到那梦想之花在彼岸傲然绽放。

既然心向远方,定要风雨兼程,坚持!最初梦想,仍在原地,而你害怕风浪翻卷,早已忘却。

司马迁立志要写一部“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而他却因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腐刑”。

受刑之后,他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是什么将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最后写成“诗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呢?是他心中对梦想的那份坚韧,当他想到自己写史书的梦想尚未完成时,他忍辱奋起,历时十八年,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使第一部纪传体《史记》流传至今,所以说,既然我们心向远方,又哪管前方暴雨滂沱、电闪雷鸣,只顾一路向前,风雨兼程,相信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时。

涟漪微起,初心悸动,莫让犹豫枯萎了梦想;泉水叮咚,岁月匆匆,莫让岁月蹉跎了梦想;呼呼北风,徐徐且行,莫让风雨磨灭了梦想。

既然心向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勇往直前。

【点评】考场作文的立意,最重要要的是准、稳。

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尽量不要标新立异。

要做到“准”“稳”要善于找到命题人在立意方面有相关暗示的关键词语或句子。

这些关键性的句子往往在材料的结尾处,往往以议论句的形式出现。

关键的词语可能是出现次数较多,且有象征意义的词语。

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将材料简述一次,然后依据材料提出中心论点。

在作文的开头将材料简述一次,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

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