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推荐】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4课 后赤壁赋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后赤壁赋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不朽诗情。
赤壁只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选自百度文库
)
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
雨任平生”的一生。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哪里的天空中,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
”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
”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
”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
”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
”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选自古诗文网)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
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
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
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说“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
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选自百度文库)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对“诸”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而谋诸.妇诸:各
B.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
C.臣尝闻大王好乐,有诸.诸:之乎
D.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他们
解析:A项,诸:之于。
答案:A
2.下列各项中,名词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A.羽衣
..翩跹,过临皋之下
B.行歌.相答
C.履.巉岩
D.襟.三江而带.五湖
解析:D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A、B、C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D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
“吾将以为袜。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遗:赠送
B.以为口实
..口实:借口
C.余为.徐州为:到……做官
D.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如此的,这样的
解析:口实:话柄。
答案:B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B.③④⑥
C.③⑤⑥D.①②④
解析: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幅千里”。
答案:A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逸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解析: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答案:D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这是没有学习的过错。
(2)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
参考译文:
竹子开始出生时,只是一寸高的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
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的巨笋,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
今天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上去,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着笔仔细感觉,就看到了所想画的竹子,赶快起身,迅速下笔,一气呵成,以留住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与可告诉我的是这样。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要这样做。
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是没有实践的过错啊。
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庖丁,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
如今您在这幅竹画上寄托意蕴,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罢了。
像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也得到了他的方法啊。
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
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一个接一个地找上门来。
与可厌烦这样,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文人们传播着他的话,把它当作话柄。
等与可从洋州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
与可把信寄给我说:“我近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的苏轼,你们可去求他画。
做袜子的材料全聚集到您那里去了。
”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子,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
”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真会说呀!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
”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之一。
我作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晚上煮笋吃时,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
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
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中,有不祭祀坟墓、车过腹痛的话语,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可以看出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三、创新语用
7.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使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国学就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
按照这个解释,________,________。
并且,还可以这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
依此类推,________,“国学”是包罗万象的。
①凡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只要能够进入“学术文化”圈子的东西都可以叫作“国学”
②只要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就可以叫作“国学”
③只有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才叫“国学”
④中国非传统的学术文化和非中国的学术文化都不叫作“国学”
⑤医学、数学、天文学(星相学)、化学(炼丹术)都不排除在外
解析:本语段阐述“国学”的定义和依此涵盖的范围。
③④句先从正反方面限定“国学”的范围,③“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与前句“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相呼应;②句用“只要……就……”的句式紧承“这样理解”,⑤句举例说明;①句中的“凡是”紧承前句的“依此类推”并和后句的“包罗万象”相呼应。
答案:③④②⑤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