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核舟记》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自己理解文章内容,但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加强识记,同时在指导学生朗读和理解课文是要加强对古文思想情感的渗透,因为古文离学生年代久远,所以需要多重朗读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激情。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能正确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表演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八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状态我将本科的重点设定为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设定为:利用所学到的说明顺序进行片段练习。

五、说教学方法:
朗读法、赏析法、演绎法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微雕图片导入
(二)板书课题
(三)简介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著有《茅檐集》。

(四)环节一:读核舟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

(1)不属()舟楫()椎髻()叔远甫()曾不盈寸()(2)划分停顿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自读课文课文并思考:
通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核舟”是如何评价的?用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概括。

(灵怪或技亦灵怪矣哉)
学生读完文章后自主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五)环节二:品核舟
作者笔下核舟的“灵怪”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文中找出来。

1.学生再读课文,用原文的话找到表现“核舟”特点的句子。

2.师生互动交流找到的语句,并分类概括。

3.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应段落的语言进行具体赏析。

4.找学生表演核舟中的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不同。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讨论明确:(1)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2)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
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3)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5.研读第一段:
(1)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2)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6.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
7.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而且显示了核舟的对称美。

8.主题归纳:
本课通过对“核舟”的详细介绍,赞扬了雕刻者王叔远高超精湛的技术,同时也表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
(六)环节三: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核舟”也有了大致的了解,现在就写出你们想象中的“核舟”。

(可借助文中说明事物的顺序、方法进行适当的更改)
(七)课堂小结
八、说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并借助本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写一篇简短的说明文。

九、说板书设计
见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