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陕西省延安中学高三下学期尖子生专题训练(三)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学年陕西省延安中学高三下学期尖子生专题训练(三)语文试题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本书文风幽默风趣,个性十足,书中的插图简练明朗,蕴含着作者对不同人生阶段和社会环境变化的独到思考与发现。

B.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但对于入住养老院的老人看来,春节往往是情绪波动的敏感期,一些老人会因无法与家人团聚而闹情绪。

C.翁偶虹先生是一代戏曲名家,倾尽一生心血创作了《桃花村》,是在京剧老戏《花田错》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艺术精品。

D.我国成功发射的脉冲星实验卫星属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开展在轨技术试验,主要验证星载脉冲星探测器性能指标等。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

①固有的传统会有所增减直至发生变异
②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融合的过程
③承载着历史的惰性而又不随顺时俗俯仰
④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
⑤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的时候
⑥是它天然生就的品格
A.③④②⑥⑤①B.③⑥⑤②①④C.⑤①②③⑥④D.⑤⑥④②③①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

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
..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
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

太子再拜
..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

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

唯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

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

也用于一方之长的称谓。

D.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

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建言太子丹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来避免因收留樊将军给秦国借口。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担心田光不担大事,谨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田光羞愤自
刭而死。

D.对于太子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同意,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

这样,荆轲才答应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5.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伟大的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抵达了今日开阔的水域,走过一段段壮丽的航程。

但也应看到,决胜全面小康重任在肩,打赢三大攻坚战_________,全面深化改革亟待进一步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正因不进则退,更应非进不可——当此之时,惟有立足当下,着眼长远,_________,苦干实干,才能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跑好我们手中的这一棒。

在梦想的指引下随风奔跑,就能拥有无穷的力量,抵达更高的精神境界。

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有少数人,在“个人跑”中跑得还算优秀,但到了“接力跑”中,并没有认清自己在“接力跑”中的角色定位,或是庸懒散拖、消极怠工,跑得“掉了棒”;或是今天上山、明天下河,跑得“脱了轨”。

这些都是不为未来筹谋、只为眼前考虑的短视行为。

一切伟大梦想的实现,()。

这种结合启示我们:切勿丢掉团队精神。

丢掉团队精神、失去奋进动力,踟蹰不前、得过且过、_________,只会贻误发展机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共同怀抱的伟大梦想,要靠我们来实现。

时代期待着我们,抓稳历史的接力棒,翻越一道道雄关,续写更多的传奇。

不求一时之功,不念眼前之利,多些家国情怀,多些责任担当,才能跑好自己这一棒,以行动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回答。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抵达了今日开阔的水域,走过一段段壮丽的航程。

B.在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抵达了今日开阔的水域,驶过一段段壮丽的航程。

C.在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驶过一段段壮丽的航程,抵达了今日开阔的水域。

D.在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走过一段段壮丽的航程,抵达了今日开阔的水域。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时不我待宵衣旰食画地为牢鼎力
B.时不我待兢兢业业画地为牢戮力
C.时不我与宵衣旰食作茧自缚鼎力
D.时不我与兢兢业业作茧自缚戮力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都不能有只为眼前考虑的短视行为
B.都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C.都离不开“个人跑”和“接力跑”
D.都是“个人跑”与“接力跑”的结合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其四)
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①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②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③。

(注)①宗父:对北宋名将宗泽的美称。

②悔祸:后悔造成祸害。

③炉熏:熏香;焚香。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衬托之法,突出金兵入侵北宋都城的野蛮行径为世所罕见,令人发指。

B.颔联巧用典故,歌颂了抗金英雄的业绩,并借遗民之口表达了收复失地的愿望。

C.颈联展开想象,用上天悔祸,终将助力平虏,警示统治者公道自在,人心可用。

D.全诗综合运用了对比、借代、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写景抒情议论,各尽其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诗人有芳香和光泽,所以“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冲,作者把“________________”与“士大夫之族”对比,前者从师,后者不从师,其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简洁而生动地表现了“山间四时”中秋天和冬天的情景。

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神鞭
①一年,才刚开春,草木还没发芽子,远远已经能够看见点绿色了。

南门外直通海光寺的大道两边开洼地,今儿天蓝水亮,风轻日暖,透明的空气里飘着朵朵柳絮。

这时候,要是在大道上放慢腿脚蹓跶蹓跶,四下望望,那才舒服得很呢!
②“玻璃花”来到道边一家小铁铺,给营盘取一挂锁栅栏门的大链子。

他来得早些,铁匠请他稍候一候。

他骂一句街,便在大道上闲逛逛,逛累了,在道旁找到一个石头碾子,翘腿坐在上边。

他见道上行人不少,忽然想到要显一显自己才弄到手的小洋货,便打怀里摸出一根衣兜烟卷,叼在嘴上,还模仿洋人,下巴一用劲,烟头神气地向上撅起
来。

跟着他又摸出一盒纯粹洋人用的“海盗牌”黄头洋火,抽出长长一根,等路人走近,故意手一甩,“嚓”地在裤腿上划着,得意洋洋点着烟,嘴唇巴巴地一口口往里嘬。

就这当儿,忽然“啪”一下,烟头被打灭。

他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啪!”又一下,叼在嘴上的烟卷竟给打断;紧接着,“啪”帽子被打飞了。

三声过后,他才明白有人朝他开枪。

他原地转一圈,看看,路人全吓跑了,正在惊讶不已的时候,打开洼地跑来一个瘦瘦的少年,递给他一张帖子说:“我师傅要会会您。

”他帖子没看就撕了,问道:“你师傅是哪个王八蛋?”瘦小子一笑,说:“随我来!”走了几步,故意回头逗他一句,“您敢来吗?”“去就去,三爷怕嘛!神鞭都叫你三爷吓跑了!”“玻璃花”毫不含糊,气冲冲跟在后边走。

他随这瘦小子从大道下到开洼地,走不多远,绕过一小片树林子,只见前面开洼地站着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阔脸直鼻,身穿宽宽绰绰的蓝布大褂,纯黑的土布裤子,紧紧打着同样颜色和布料的裹腿,头上缠着很大一块蛋青色绸料头布。

他见这人好面熟,再瞧,唷,这不是傻二吗!怎么这样精神?脸上的糟疙瘩都没了,一双小眼直冒光。

可是“玻璃花”立即也拿出十足的神气唬对方:“傻巴,你是不是想尝尝‘卫生丸’嘛味的?”他一撩前襟,手拍着别在腰间的小洋枪啪啪响,叫道:“说吧,怎么玩法?”他拿傻二最怕的东西吓唬傻二。

③谁知这傻二淡淡一笑,把双襟的褂子中间一排扣儿,从上到下挨个解开,两边一分,左右腰间,居然各插着一把六眼左轮小洋枪,他双手拍着左右两边的枪,对瞪圆眼睛的“玻璃花”说:“当下,我也玩这个了,你既然要玩这东西,我陪着,我先说个玩法──咱们一人三枪,你一枪,我一枪,你先打,我后打。

你那两下子我知道,我这两下子你还不知道。

我要是不告诉你,那就算我欺负你了!你看──”傻二指着前边,十丈远的一根树杈上,拿线绳吊着一个铜钱,在阳光下锃亮,像一颗耀眼的金星星。

④“你瞧好了!”
⑤傻二说着一扭身,双枪就“唰”地拿在手里,飞轮似的转了两圈,一前一后,“啪啪!”两响,头一枪打断那吊铜钱的线绳,不等铜钱落地,第二枪打中铜钱,直把铜钱顶着飞到远处的水坑里,腾地溅出水花来。

⑥“玻璃花”看得那只死眼都活了。

他没见过这种本事,禁不住叫起来:“好枪法,神枪!神枪!”再一瞧,傻二站在那里,双枪已经插在腰间。

这一手,就像他当年甩出神鞭抽人一样纯熟快捷,神鬼莫测。

“玻璃花”指着傻二说:“你那神鞭不玩了?”
⑦傻二没答话,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微笑,抬手把头布一圈圈慢慢绕开取下,露出来的竟是一个大光葫芦瓢,在太阳下,像刚下的鸭蛋又青又亮。

“玻璃花”惊得嗓音变了调儿:“你,你把祖宗留给你的‘神鞭’剪了?”
⑧傻二开口说:“你算说错了!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

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

这便是,不论怎么办也难不死我们;不论嘛新玩意儿,都能玩到家,决不输给别人。

怎么样,咱俩玩一玩?”
⑨“玻璃花”这才算认了头:“三爷我服您了。

咱们的过节儿,打今儿就算了结啦!”
⑩傻二一笑,把头布缠上,转身走了。

“玻璃花”看着他的身影在大开洼里渐渐消失,不由得摸着自己的后脑壳,倒吸一口凉气,恍惚以为碰到神仙。

(节选自冯骥才《神鞭》,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描写了天蓝水亮、风轻日暖的初春景象,即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也奠定了文章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

B.小说描写傻二双枪技法时,运用了白描手法,一连串几个动作描写,便勾勒出傻二的不凡的身手和神妙的枪法。

C.文章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等手法来表现“玻璃花”的性格,他崇洋媚外、欺软怕硬,但他也能勇于接受新事物,知错就改。

D.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作者笔下傻二的“辫子功”神乎其神,这种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构成了小说既荒诞又可信的风格。

2.简要概括“傻二”人物形象特征。

3.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立和坚持正确史料观念
张秋升
当前,新史料源源不断地被发现,史料范围在逐渐扩展,人们获取史料的途径、方式和速度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进步。

不过,史料终究要由人来处理,历史研究者的史料观念直接影响着史料处理和学术研究水平。

当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亟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史料观念。

既要重视出土文献,也要重视传世文献。

自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功后,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地下出土文献,再加上考古学的兴起与发展,一些人形成了出土文献更能反映历史真实的认知。

实际上,出土文献也是人写的,同样存在造伪的可能。

相比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的优势主要在于没有经过世间流传带来的失真。

但也应看到,传世文献在世间流传既有可能导致失真,也有可能经过历代史家的考证去除原来之伪。

还应看到,出土文献自己不会说话,需要史家的解读,同样无法避开主观因素。

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出土文献比传世文献更能反映历史真实,必须处理好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关系。

既要重视史料范围的扩展,也要重视史料深度的挖掘。

随着史学研究新领域新视角的拓展、史学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原来不被人们关注的遗存进入了史料的范围,如图片、音像、口述资料等。

随着史料范围的扩展,可以利用的史料越来越多,但有的历史研究者对一些基本史料的利用还处于“浅尝辄止”状态,缺乏深入挖掘。

史家与史料的关系是一种反复对话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问题的不同、史家认识角度的转换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同一史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从中勾稽出来的历史信息也是不同的,一些基本史料是历史信息取之不竭的源泉,也是某一研究领域的基本支撑。

既要重视直接史料,也要重视间接史料。

直接史料又被称为第一手史料或原始史料,间接史料也被称为第二手史料或转手史料。

很多人认为,直接史料价值高,间接史料价值低,因而高度重视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相对重视不够。

重视直接史料固然没错,轻视间接史料则不可取。

直接史料的稀少是史家难以摆脱的困境,此其一。

其二,直接史料也未必符合历史真实。

回忆录一般被认为是直接史料或第一手史料,但回忆者的立场及其记忆能力会影响史料的真实性;被采访者受采访者影响,也可能导致失真。

可见,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都应得到重视。

既要重视运用数据库、互联网搜集史料,也要重视阅读原始文本史料。

人们为了尽快获取相关史料,常常围绕自己的选题拟定关键词查找史料。

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通过数据库和互联网得到的史料是“查找”出来的,而不是“阅读”出来的,“查找”出来的史料往往会因为缺失史料存在的背景而使研究者不了解史料的语境,难以真正理解史料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容易造成对史料的误读。

对于互联网时代史料的搜集与运用,比较合理的做法是:第一,阅读原著,掌握本专业和相关研究领域的基本史料,了解史料的“生态环境”;第二、阅读原著要上下贯通、左右相连,大体判定基本史料的价值;第三,加强理论修养,强化问题意识,从多角度审视史料;第四,将查找自数据库和互联网的史料与来自原始文本的基本史料对勘,反复比较、确立联系,恰当地摆放到各自的位置;第五,将查找自数据库和互联网的史料引入文章时,努力做到史论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04日09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就使得一些人据此形成了出土文献更能反映历史真实的认知。

B.出土文献自己不会说话,同样需要史家的解读,既要解读就无法避开主观因素,这些解读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

C.史家与史料是一种反复对话的关系,一些基本史料的利用还比较浮浅,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D.直接史料虽然可信度较高,但史家难以摆脱直接史料稀少的困境。

而且,直接史料也未必真符合历史的真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整体来看,本文采取总分的行文结构,紧扣论点从三个方面平行展开论述,层次非常清晰,论证有力。

B.在首段,作者指出新史料不断被发现的现状,点出史料终究要由人来处理的事实,然后提出了中心论点。

C.作者主要采用作对比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既要重视直接史料,也要重视间接史料的观点。

D.在最后一段,作者提出观点后,先指出运用数据库、从互联网上搜集史料存在的弊端,然后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对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出土文献虽比传世文献更能反映历史真实,但因其也是人写的,同样存在造伪行为,仍需仔细甄别。

B.目前,可利用的史料越来越多,史料范围的扩展可弥补史家对基本史料的利用“浅尝辄止”的不足。

C.史家高度重视直接史料,而对间接史料重视不够,主要是因为直接史料价值高,间接史料价值低。

D.直接史料价值虽高,但也未必符合历史真实,同样需要仔细甄别,如此直接史料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艺术家则恰恰相反。

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艺术家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成了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

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
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

在白居易看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是绝对的,在诗的浪漫逻辑中,爱情是无条件的,甚至可以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

这种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的,是一种情感逻辑,它不合客观的理性,却恰恰充分符合人的情感激动的特点,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

③情感逻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不像理性逻辑那样统一,它可以自相矛盾,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神化诸葛亮不满,而对关云长的形象特别称赞,这是因为,关云长在理智上不是那么强大,时常感情用事。

他的理智时时与感情矛盾,而且经常被感情所败。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特别引用关公在华容道释放曹操那一段。

④本来,从理性逻辑来说,放走了曹操(刘备的主要政治、军事敌手),是不忠于刘备事业的表现,其后果是危及事业和自身的生命。

因为在这以前,他在诸葛亮面前签下了“军令状”,完不成任务是要掉脑袋的;而俘虏了曹操则是忠于刘备事业的表现,肯定能得到升迁和厚赏。

然而按关公的情感逻辑,曹操当年俘虏了他,不但不杀他,反而抬举他,还请傀儡皇帝汉献帝封他为“寿亭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确于他有厚恩。

关公此人十分重视“有恩必报”的原则。

曹操很懂得关公的这种感情用事的性格,就提起往事,要关公放自己过关以报当年的厚恩。

关公按自己的情感逻辑思忖,感到自己的确还欠着曹操的一份恩情,只好今天放过曹操的残兵败将求得恩义的平衡了。

⑤关公的这种行为,并不是没有逻辑,只是不是军事斗争中你死我活的理性,而是他独特的情感逻辑。

这种逻辑明明是违反理性逻辑的,仍然要贯彻到底,哪怕个人、事业受到严重的危害,也要“恩怨分明”以求得“信义素著”之名。

如果罗贯中的笔下,关公的“义”的逻辑遇到理性逻辑就不中用了,那么关公的性格就显得软弱而苍白了,关公的形象之所以动人,就在于这种奇怪的不合理性的情感逻辑一贯到底。

⑥情感逻辑达到这样的一贯性和彻底性,人物性格就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

⑦然而让人物进入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情感逻辑,是使人物获得自己的生命的关键。

有时,这种逻辑并非像关公不顾一切放走曹操那样直接,而是相当曲折的。

⑧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最危险的事情就是以理性逻辑去代替情感逻辑。

而对于我们来说,由于理性逻辑在日常实用和科学研究中,占着天然的优势,因而一个人的社会经验越丰富,文化教育的水平越高,理性逻辑的优势就越强,以理性逻辑代替人物的情感逻辑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就意味着概念化的危险越大。

倒是在小孩子、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始民族那里,情感逻辑往往具有相对的优势。

⑨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接受理性教育时,要特别留意保持情感的活跃,不让它被优势强大的理性逻辑所吞没。

同时,除了自我保护、自我体验以外,还要认真关注不同人物情感的特殊性,这不仅是作家的职业训练,而且是青少年的基本修养,文学作品的阅读正是提高这种修养的最有效途径。

1.对第①段加点词“歪曲”在文中含义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扭曲B.变异C.深刻化D.个性化
2.有人认为第⑤段画线句改为“关公的这种行为,有他独特的情感逻辑”,语言更为简洁。

你如何看,请简述理由。

3.以下艺术形象最符合本文作者“饱和度”判断的一项是()。

A.《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蒋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