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武胜中学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胜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折.腾(zhã)蓊.蓊郁郁(wěng)驰骋.(chěng)含情脉脉
..(màimài) B.纤.细(xiān)舳.舻千里(zhú)应和.(hâ)扣舷.而歌(xuán)
C.匏.樽(páo)酾.酒临江(sī)落蕊.(ruǐ)褒之庐冢.(zhǒng)
D.婆娑.(suō)万顷.碧波(qǐng)窈.窕(yǎo)如泣.如诉(q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弦律侯车室放浪形骸杯盘狼籍
B.嘻戏水龙头静噪不同舳舻千里
C.渺茫挖墙脚浮想联翩夙兴夜寐
D.遨翔流水账无精打彩风资绰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

B. 这位老教师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屡试不爽
....,大家佩服得很。

C. 现在,电子辞典种类五花八门,功能良莠不齐
....,选购到真正让人满意的产品并不容易。

D.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城市学校应主动和乡镇学校结对子,鼎力
..帮助那些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诚信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B、2018年“春兰杯”全运会选拔赛资格在江苏无锡正式拉开战幕,这次比赛云集了全省20多支代表队的200多名运动员参加。

C、我国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一旦中东地区局势出现动荡,我国的燃油市场也将随之出现波动。

D、最近,市政府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大力推行文明用语,此举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此时正是三五之夜,月亮已经爬上中天了,风来了,楼房和山影在水中摇曳着,显得神秘而又朦胧。

①在深蓝色的夜空上高高地悬挂着,②高高地悬挂在深蓝色的夜空上,
③向大地散射银色的光华,④银色的光华散射在大地上,
⑤梅河暗绿色的水里倒映着两岸的楼房和山影,⑥梅河两岸的楼房和山影倒映在暗绿色的水里,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6.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
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1题。

游龙井记
秦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

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

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

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

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

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

故岸之山多
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

惟此地蟠幽而踞阻, 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

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

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

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

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

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

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钱塘,不能威之使屈。

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注]①靡曼:美丽。

②咒:祷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纡徐.以成文徐:缓缓。

B.而不克.以为泉克:攻克。

C.乘.高而望之乘:登上。

D.自天竺谢.讲事谢:辞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乘高而.望之侣鱼虾而.友麋鹿
C.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祷雨于.他祠不获于.是余有叹焉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 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 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景点太出色, 使人们无法再注意它们附近还有没有泉水了。

B.作者介绍了不在钱塘江和西湖旁的龙井所在之地, 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很多泉水,其中龙井泉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C.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人们深信传说真实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载誉天下。

D.文章记游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

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

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第Ⅱ卷(主观题117分)
四、(30分)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3分)
(2)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4分)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分)
13、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歌语言讲究凝练,一字便能透露情思。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知”和“斗”
二字的妙处。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贬抑“杨花榆荚”的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褒扬“杨花榆荚”
的诗。

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课文相关内容默写填空。

(10分)
(1)、__________,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_________,映带左右________________,列坐其次。

《兰亭集序》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不绝如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五、(21分)
亲亲麦子张佐香
①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的心坎上。

②麦子的颗粒很美,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

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棵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

麦子生命的每个过程都是美丽的。

麦子原本是一粒种子,浸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们的血液和躯体。

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③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的步
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

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闪一闪,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

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须走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芳。

在秋雨的润泽下,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

嫩嫩的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地住在一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义。

④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

清纯的麦苗相依相扶、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

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麦子在一望无际的田畴尽情地拓展绿色的海洋。

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

此时的乡亲们忙着在麦海里除草施肥。

麦子在人类的呵护下,展示着拔节吐穗、开花灌浆的生命过程。

麦子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

⑤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

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塑,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麦穗。

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

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

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尖向上,汗滴一般,而麦芒如剑直指蓝天。

风来了,麦浪一波又一波,似乎整个大地都跳起了舞。

父亲去看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后眯起眼,吹起麦芒,将一手心鲜嫩的麦粒倒进嘴里。

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像掬起一捧水那样,用双手捧着几个麦穗,将脸贴在它们的上面,我手捧着它们表达我的亲近。

在我心里,麦子就是我永远的亲人。

⑥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

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

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

顺手,母亲抽出一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

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

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

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

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

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

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

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⑦麦子从容地走完真善美的一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奉献……麦子,普通而神圣的麦子,朴素而雅致的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

面对你,我俯首膜拜,诚谢敬仰!(《新语文学习》)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生动详细地记述了麦子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一生,用词优美,情深意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本文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以及拟人、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条理清楚,又显得很有文采。

C.本文安排文章的结构颇有匠心,如写父亲播种、母亲收割时各有侧重,行文富有变化。

D.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我”的父亲种麦子很有经验,例如在第⑤段,他吃下鲜嫩的麦子就能判断麦子的长势。

E.本文作者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他在文中运用冷静客观、准确细致的的语言,
表达了对麦子的情感。

17、作者在②段说:“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第⑥段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各举一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纵观全文,探究作者主张“亲亲麦子”的理由。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6分)
20、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两句话。

要求句意连贯,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4分)
同样的风,不一样的感觉。

春风暖,给大地披上新绿,那是风对大地的抚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风冷,给大地捎来洁白,那是风对大地的爱恋。

21、“给力”是近两年流行的新词。

根据它在下列标题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

(2分)
(1)高物价时代需财政“给力”民生(国际在线专稿)
(2)浙江医院又曝商业贿赂丑闻
惩罚不给力难绝“回扣门”(《中国青年报》)
(1)
(2)
七、作文(60分)
22、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流年似水,似水流年。

流逝的岁月里,有哪些事让你刻骨铭心?匆匆的年华里,有哪些人令你感动深深?成长的路上,你又经历了哪些艰辛?又有哪些经验让你痛心并要你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请你以“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800字。

(3)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