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字体演变(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的字体演变
第三节秦系文字
1.籀书(大篆):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
所用字体依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许慎《说文叙》说,即为大篆。
2.秦国在春秋及战国初期所用字体为史籀大篆。
3.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
1)石鼓文: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
是春秋战国之交刻于石碣上,笔法、形体与西周金文有明显继承关系的石刻文字。
2)诅楚文: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石刻文字。
4.秦系文字中最重要的是小篆。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保存小
篆最丰富,了解小篆最宝贵的资料;解
读甲骨文、金文不可或缺的桥梁。
小篆:用于区别于大篆,指秦始皇
书同文字,向全国推行的一种字体。
是
秦代的标准字体。
小篆是秦国文字继承西周晚期金文而一脉相承的字体。
二者的共同点:形体规整匀称,笔画宛转流畅,象形程度不断降低。
小篆也是李斯等人作《仓颉篇》整理秦国文字的结果。
5.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用秦国文字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删除六国文字中的奇形异体。
第四节六国文字
1.六国文字: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东方六国文字。
又称古文,来源于孔壁中的古文经。
2.六国文字的特点:1)草体或俗体流行;2)文字异形。
第五节隶书
1.隶书:战国末期在秦国篆文草体基础上形成的字体。
除为篆书的草体在民
间通行,逐渐成为正规字体。
是汉代的标准字体。
2.隶书分为古隶和汉隶。
古隶:也称秦隶,还存在篆书痕迹,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
汉隶(今隶):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
笔法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体,逐渐形成波挑笔势。
字形从略呈长方形变为略称扁方形。
3.从篆文发展成隶书的主要变化:
字形结构的改造:(隶分隶合)
1)将篆文圆转相连的笔画分解成平直的数笔。
2)将篆文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
3)将篆文单个或多个不同的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
4)将篆文复杂的笔画省并为简单的笔画。
5)将篆文繁杂的字形省略一部分。
隶变:指篆书演变为隶书。
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变使汉字结束了以象形线条为标识的古文字阶段,进入以笔画为标识的隶楷今文字阶段。
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现在。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
隶定:指古人用楷书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
第六节草书和楷书
1.草书:
1)广义:各种字体的草率写法,即通常所说的“草体”(对“正体”而言)。
2)狭义:在古隶字体上形成的特定字体。
章草:指脱胎于草古隶,尚有隶书章法的草书。
西汉中后期基本形成。
今草:指章草发展到晋代,抛弃了波势挑法,采用某些楷书笔法,字中笔画、字与字间笔画常相勾连,笔画更减省的草体。
代表人物:近代王羲之。
狂草:指唐代张旭、怀素等人在今草基础上随意增损勾连,字与字之间难分界限,失去交际功能,成为只供欣赏的艺术品的草书。
2.楷书
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大约于东汉后期在汉隶草书基础上形成,同时受了草书的影响。
魏晋时代是楷书与今隶并形的时期。
南北朝以后,楷书取代今隶成为
通行的标准字体。
楷书和今隶的区别:形体构造变化不大。
笔法上楷书抛弃了今隶的波势挑法,笔画横平竖直,以顿笔收笔,不再上挑,左撇反粗为尖细,右捺取上挑留捺脚。
就整个字势看,今隶较舒展、扁平,楷书较集中、竖长。
3.行书
是介于楷书与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
接近楷书的叫行楷,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是人们日常书写的常用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