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究性学习”中几个关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研究性学习”中几个关系的认识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
我省从20__处秋季高一年级开始将执行该教学计划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为面向所有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正向我们走来。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设置和渗透在各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之间具有怎么样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和科学研究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应形成怎么样的关系?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将影响“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策略和收效。
一.对独立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各学科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关系的认识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这种改变是当前学校教育的目标也是各学科教学的任务。
从学习的意义看学生的任何学习包含
了“接受学习”也应该包含“经验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成份在学科学习中回避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削弱了学习的丰富生命这也是学生对某些学科学习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
从教学的意义看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主动地寻找和发现知识、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培养能力。
因此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各学科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完成的任务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
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保障措施类似于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建立深圳、浦东等经济特区一样以特区精神和在特区创造的经验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研究性学习”课程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活动机会。
从知识域限角度看基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往往是综合的问题在各学科中受到本门学科知识体系、逻辑体系和方法的限制而“研究性学习”课程打破学科界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天地。
从学习机会角度看由于规定了一定的课时计划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集中的训练、展示时空。
因此设立显性的“研究性学习”
课程更有利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之所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突破口是由其课程价值决定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能对一些片面的想法加以纠正。
如: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只跟部分老师有关;认为“研究性学习”是“阳春白雪”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学校可以搞其它学校则可以降低要求;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教育改革中的时髦的东西不会长久实施;等。
应增强法规意识严格按教学计划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注重实效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而在各学科教学中更自觉地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出积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