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1——中锋和偏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1——中锋和偏锋
1.复合线条的衄锋
上一课讲了换笔心,就是扭动笔心改换方向,这跟开汽车一样,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直路,开车不会转弯就不要上路,开出去很危险。
换笔心等于扭方向盘,也就是衄锋。
只要会扭动笔心,方向就换过来了。
第18课中,我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八面锋。
八面锋就是八个方向,等于八条道路。
笔锋向上走,是2号方向,向下走,是8号方向。
向左4号,向右6号。
上下左右这是四个主要方向。
另外四个,左上是1号,右上是3号,左下是7号,右下是9号。
这就是我们毛笔运动的八个方向。
当我们临贴时,最要紧是看它的走势方向。
看走势只要画出中线,中线就是行笔的路线。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大家先写细线的原因。
你看这'勾努势',我们用八面锋这个数字盘来对照。
第一笔向右走,那就是6号方向。
这根线条其中有些波动,我们暂时先不管它。
第二笔向下走,那就是8号方向。
第三笔是个钩,画出中线发现它是向左上方行笔的。
这是一号方向。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行笔的路线图。
我用一个红点来代表笔锋,来行走6—8—1这条路线。
行笔的结果,就写出勾努势。
再来看看上次讲的'烈火势',笔锋走过了什么道路。
首先是一撇,向左下行笔,7号位,然后换笔心,从原路回头向右上,3号方向。
然后写一捺笔,向右下行笔,9号方向。
然后换笔心向右上方向,3号位。
然后写竖横撇,向下是8号位。
横笔向右是6号位置,最后出锋是左下,7号。
全部重来一次,7—3—9—3—8—6—7。
换笔心6次,也就是手腕动了六次。
你看得出行笔路线,你就能走这条路。
反过来说,你看不出行笔路线,你还是不要下笔。
简言之
当毛笔一下纸面,就有一条行笔路线。
这条路线,可能是几个方向所组成的。
在转接的地方,就要换笔心。
换笔心等于开车扭方向盘,这是容易理解的。
2.在单一线条中的衄锋
那么,在单根线条中,有没有必要衄锋换笔心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在路面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大圆圈。
这是几条路的汇集处。
像这张图有八条路汇总,是一个交通枢纽点。
汽车在其中选定一条路,就可以开出大圆圈。
八面锋就是八个方向,也等于八条道路,中间的五号位,就是交通枢纽点。
当毛笔运行时,首先要确定行走的方向。
方向一确定,就找到了道路。
譬如说,我现在选择6号方向,就可以开始行笔写一横。
无论你用尖锋或者是侧锋,笔心都会向前进方向弯曲。
尖锋的弯曲度很小,侧锋的弯曲度较大。
请你注意,当你选定了一个方向,也就等于说,你已经放弃了其他七个方向。
笔心一弯曲,这时候你已经没有八面锋的选择权了,你只有一个方向。
毛笔的运行,等于一个人走路。
他面对的方向就是前,与之相反就是后,两边就是一左一右,我们走路,通常就是向前走,没有必要,不会像大闸蟹那样向左向右横走,当然,通常也不会倒着走。
当你抓住笔管行笔的时候,笔心弯曲的方向就是前进方向。
这是你选择的方向,你已经放弃了其他方向。
所以你不能向左右横向走,也不能倒退走。
因为笔毫只有向前走的时候是顺的,向左右或者倒退,毫毛都会弄乱,这就是行笔的规则。
行笔的规则就是三句简单的话。
简言之
当笔心弯曲时,它只能向弯曲的方向前进。
这时候,你只享有一面锋,一个方向。
笔心弯曲时,不能向左右走,也不能倒退。
其他七个方向、七个面,这时候你都用不到,也不能用。
只有笔锋垂直时,才有八面锋的自由。
这规则听起来很简单,但很多人经常会犯规。
3.中锋和偏锋
第三,中锋和偏锋。
中锋和偏锋不是两种技法,而是指行笔时的两种情况。
我拿写一竖为例子,看这个图比较清晰。
行笔时,笔心左右对称,称为中锋,请注意,写一竖,毛笔是从外向自己这边拉过来,就好像一个人对面向我走过来。
所以他的前后左右和我是相反的。
因为这个时候,笔心两边左右对称,所以写出来的线条,左右两边也是对称的。
假如行笔时笔心左右不对称,这就是'偏锋'。
偏锋线条,尖锋偏在一边,这一边边缘是光滑的,而另一边呢,你看到是用笔腰擦出来的,造成这一边凹凸不平,简单地说,就是两边不对称。
偏锋会造成笔毫散乱,很早就引起古人的注意。
汉代蔡邕《九势》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这是最早重视'中锋'的著录。
到了明清以后,书法论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调中锋,沈尹默先生在《书法论》里边说:'笔笔中锋,点画自然无不圆满可观。
所以历代书家的法书,结构短长疏密,笔画肥瘦方圆,往往因人而异,而不能不相同的,就是'笔笔中锋'。
因此知道,'中锋'乃是书法中的根本方法,必当遵守的笔法。
'
'中锋'和'偏锋'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要辩证地看。
并不是说只用'中锋',这个作品就是好作品了。
关键是你怎么控制它,调节它们的关系。
举例来说,苏州博物馆藏文征明《游虎丘诗》,'剑'字的第一撇,线条两边对称,就是用中锋写的。
但是,你看中间的短横,两边不对称,是用偏锋写的。
上海博物馆藏有传为南宋张即之的《书杜甫诗》手卷,它的长撇,开始用中锋,到结尾就转为偏锋。
比较一下,中锋是主要的、根本的,因为中锋可以保持笔毫顺。
偏锋会把笔毫弄乱,所以是暂时的,短时间出现的。
中锋线条圆满稳定,偏锋线条富有姿态。
王羲之的作品,偶然也会出现偏锋线。
《兰亭序》中这个'不'字,
一撇下来就是偏锋。
这也是一个例子。
点画写到末尾,收笔时出现偏锋并不罕见。
这里把三个术语比较一下:
正锋是笔心四面对称;
中锋是笔心左右对称;
偏锋是笔心左右不对称。
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得出结论:正锋是八面锋的中心位置。
中锋是行笔时保持笔毫顺畅的基本位置。
偏锋是笔毫偏移引起线条变形的位置。
4.笔锋位置的调整
'中锋'和'偏锋',是可以调节的。
是可以控制的,可以互相调整。
沈尹默先生说:'柔软的笔头,使用时,很不容易把握住它,从头到尾使尖锋都在画中行而一丝不走,那未,就得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使用这样的工具,才可以使笔锋随时随处都在点画当中呢?在这里,人们就来利用手臂的生理作用,用腕去把将要走出中线的笔锋,运之使它回到当中的地位,所以向来书家都要讲运腕。
'
简单地说,只要手腕摇动,就可以调整尖锋的位置。
你看,当手腕向左,笔尖就会向右;反过来,当手腕向右,笔尖就向左。
在行笔中,尖锋偏离中线是常有的事情。
怎样使它回到中线呢?我说过,笔管是笔心的延长,握住笔管就等于握住了笔心,当你手腕向左,那就等于笔管向左,这时候尖锋就会向右。
笔管和尖锋的运动方向总是相反的。
你看这个文征明写的'王'字的中间一竖,是不是垂直的?不是,它中间是调整过的。
开始走了7号方向,走到一半,调整为8号方向,简言之:
摆动笔管可以控制笔心,调整尖锋位置;
行笔中有意连续摇动手腕,称为振。
手腕的摆动,不但可以调整尖锋的位置,还可以造成线条的波动。
所以有时候书家特地摇动手腕,以创造动的效果。
你看这个'剑'字,右边这一竖,就是用'振'这一技法。
唐代有一篇托名王羲之的文章,叫《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这是取早提出'振动'这一概念。
他说写字之前:'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
宋代姜夔《续书谱》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
'古代著名的书法作品,都有点画振动的情况。
这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多景楼》'泛'字,这最后一捺怎么写?它就是用振笔写的,增加线条的灵动感。
开车在十字路口,要扭动驾驶盘转弯,就算你开一条完全直的路,你还是要不断地调节方向,是不是?书法,它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本节要点:
复合线条和单一线条的换笔心。
中锋和偏锋,调节尖锋的位置。
'振':有意连续摇动手腕。
要点解读:
思考题:
写长横、长竖,注意把尖锋始终保持在中线上,体会用手腕摆动控制尖锋位置。
用纯中锋写一长撇,第二次改为前半段用中锋,后半段用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