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五月优选测试(2)(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五月优选测试(2)(解析版)一、选择题
1.据《唐律疏议》记载,唐代政府规定了办公和批转公文的时限,凡内外百司所受的上奏文书皆印发其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否则会按“稽程”罪受到刑事处分。

此规定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了对官员监份
C.强化了中央集权休侧
D.俐弱了宰相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一日受,二日报”表明政府对政事要求快速解决。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三省互相配合,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因此A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行政效率,而不是监察,故B项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C项。

D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2.下图为中国古代丝织业分布变迁示意图。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丝路沿线
B. 唐宋时期丝织业中心遍布黄河流域
C. 元至清时丝织业中心均在长江流域
D.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影响丝织业分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路沿线主要是分布在长安向西的区域,而图中所显示的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在中原地区,故可排除A;依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在唐宋时期,
在四川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的丝织业,故可排除B;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在元至清时北方也有不少的丝织业中心,故可排除C;依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随着历史的发展,丝织业中心的分布,南方逐渐增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发展趋势受到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故本题选D。

3.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绅商”、“儒商”频见于当时的历史文献。

仅商人捐监一项.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道光十年(1830)就出现了二十余万。

上述材料可用于论证
A. 嘉道时期的学术转向
B. 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C.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
D. 明清时期社会转向的内部动力
【答案】D
4.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对明清书法评述道:由于统治者对书道有所偏颇,所以行草之发展“几越唐宋”,而篆隶八分却元一名家。

据此可得出
A. 篆书和隶书不顺应社会需求
B. 明清书法派别之争尤为明显
C. 明清书法艺术的功利性较强
D. 行草书体因帝王爱好而流行
【答案】C
5.(2017·北京西城高三期末)下列文物或老物件见证了历史变迁,其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6.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

这说明
A. 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
B. 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
C. 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D. 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
【答案】B
【解析】题干中一共包含了三层意思,而“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不符合A,故排除A;题干中的维新派行动、清末新政和中华民国建立都属于政治运动,这一过程中题干都提到了其伴随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提到突发性这一特征,故C不符合题意;D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故排除。

7.“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

”这一改革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答案】C
8.据1937年国民政府对农村调查所得资料估计,地主占有大约40%-50%的耕地。

而且,在土地肥沃的东南地区,土地所有权更趋集中,地主约占全部耕地的60%-70%,而在贫瘠的西北旱地区域,土地所有权反而比较分散。

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区间租佃关系发展程度有别
B. 不同区域土地政策实施的差异
C. 地区间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差异
D. 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答案】C
9.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的进口量。

从材料可知
A. 《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 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的表格看,中国进口棉布的数量大体上是稳中略有提高,而棉纱的进口量是迅速提高的,根据所学可知,棉布是工业制成品,而棉纱是工业生产的原料,所以可以看出我国民族织布业所需原料在不断增加,所以其对外国棉布的依赖程度在降低,故可以说明D符合题意;题干所反映的时间是1870-1910年间的情况,所以不能据此得出A;当时中国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在这一时间段内,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逐渐由以商品倾销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不符合史实。

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

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

这一题只要准确把握题干所述的时间1870-1910年间这一阶段特征,BC就可以果断排除出去了,A则不能完整反映材料原貌,也可以排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0.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地困难中产生的。

百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结果
B. 追求独立民主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
C. 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
D. 第二次反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答案】C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
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11.1923年中共中央《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强调:“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当尽力用《前锋》《新青年》《向导》《社会科学讲义》等材料,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

”这说明中共早期报刊
A. 已经失去通达民情的作用
B. 无法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
C. 遭遇理论化与通俗性尴尬
D. 没有认识到普通民众的作用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僚制度是维系君主权力运作的重要支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

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

此为政之体也。

——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
材料二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

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

朝廷用人,则一依选举考试之所得。

故中国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仅可称之曰:“士人政府”。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钱穆的主要观点并概括其主要论据。

(不得照抄原文)
(3)据上述材料,分析钱穆对于古代官僚制度认识的局限性。

【答案】(1)纲纪其内: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设置军机处。

(任答三点给3分)
纲纪其外: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

(2)观点:中国自秦以后是“士人政府”。

论据:君臣各掌其权,百官有职有权,君主不控制选官权。

(3)局限:官僚的职权均来自君主;官僚的作用是君主权力的延伸;官僚对君主绝对臣服。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古代君主专制强化措施围绕秦朝、唐朝、明朝和清朝回答;“纲纪其外”结合中央集权的措施从秦朝、汉朝和元朝措施回答。

(3)依据材料中信息从“官僚的职权均来自君主、官僚的作用是君主权力的延伸以及官僚对君主绝对臣服。

”的信息分析回答。

2.(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 世纪后半期,外国资本主义把鸦片、棉纱、棉布、煤油以及其他廉价工业品
向中国大量推销。

同时列强又廉价收购和掠夺中国的农产品原料,促进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市场的形成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以特殊形式经过了资本主义不充分发展阶段》材料二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因而英国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到19 世纪中
期,随着其他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国经济相继获得快速发展,它们开始在国际贸易中与英国展开竞争。

1800 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各自占有的比例为33%、9%、10%、5%,1870 年相应比例为22%、10%、13%、8%……1840—1870 年,国际贸易量增长了3.4 倍,而1870—1900 年,国际贸易量增长了1.7 倍,1900—1913 年仅增长了62%,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的100 多年。

——摘编自张永安、杨逢珉《世界经济概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19 世纪后半期外国资本主义对华贸易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2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70 年前后国际贸易领域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13 分)
41.【答案】(1)表现:向中国大量推销廉价工业品;廉价收购中国农产品原料。

(4分)原
因: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需要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西方列强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关税和贸易主权,获取政治、经济特权。

(8分)
(2)主要变化:国际贸易规模扩大,但增长速度放缓;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下降;世
界贸易中心由一国变为多国。

(3分)影响: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打破了英国独霸世界市场的局面;加剧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导致列强之间矛盾与冲突加剧,最终引发世界大战。

(10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外国资本主义把鸦片、棉纱、棉布、煤油以及其他廉价工业品向中国大量推销。

同时列强又廉价收购和掠夺中国的农产品原料”
分析。

第二小问,可从列强自身的需求和对中国的侵略等角度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从贸易规模、贸易中心及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
地位来分析。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两个角度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