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马兰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舞蹈《马兰谣》
第一篇:藏族舞蹈《马兰谣》
马兰谣(藏族舞)
1、2、训练目的主要动作及要领藏族舞的基本动律、脚下步伐及藏族舞风格的训练
a、颤踏:双脚全脚交替踏地,膝盖松弛,重拍向下颤膝。
b、跺踏:(以右为例)右脚全脚踏地,同时左膝微颤。
c、跳踏:(以右为例)1-右腿屈膝上抬同时左脚微跳。
2-4右左交替颤踏3次
d、赶步:(以右为例)在左前丁字位1-右脚屈膝全脚踏地,同时左腿屈膝抬起
2-左脚直膝全脚踏地,同时重心随脚前移。
e、牧童舞姿:(以右为例)右手勒马手于体前,左手空拳叉腰,双腿屈膝,双脚蹦跳至右侧大丁字步,同时右顶胯,右倾头。
f、吹笛子舞姿:(以右为例)双手自然屈指,掌心向内,位于右脸颊旁,模仿手持笛子,双腿屈膝,双脚蹦跳至右侧大丁字步,同时右顶胯,右倾头。
g、遮阳手:双手五指并拢,平搭于额前,模仿遮太阳的动作。
3、节奏
准备位置:体对2点方位,踏步半蹲,身体前俯,展胸抬头,左手背手,右手空拳置于下颚处。
准备音乐:(散板音乐):保持准备位状态
领舞保持舞姿,身体上下起伏一次,身体向左横靠,视一点,再回至准备位姿态(1)1-8 保持准备位舞姿颤膝8次,重拍在下(2)1-8 双手旁斜下位掌心朝前,同时双脚碎步
第一段
(1)1-4 双手旁斜下位掌心朝前,同时双脚右起颤踏8次前进5 双手扶胯,体对8点方位,同时右脚跺踏1次,视8点
双手旁斜下位掌心朝前,同时身体转至2点方位前俯,左膝半蹲,
右脚跺踏,视2点 7-8 重复(1)5-6动作
(2)1 右侧牧童舞姿
双脚蹦跳至左侧牧童舞姿 3-4 重复(1)1-2 5-7 体对2点,左手经1点与8点之间方位,右手经4点方位盖至遮阳手位,同时赶步3次向点方位前进
双手遮阳手位,右脚跺踏1次(3)1-4 重复(1)1-4动作
双手胸前折臂搭肘,体对8点方位,同时右脚跺踏1次,视8点
左手保持姿态,右臂保持折臂抬至额前,同时身体转至2点方位前俯,左膝半蹲,右脚跺踏,视2点
7-8 重复(3)5-6动作
(4)1 右侧吹笛子舞姿
双脚蹦跳至左侧吹笛子舞姿 3-4 重复(4)1-2动作
5-7 体对2点方位,双手右耳侧拍手3次,同时赶步3次向点方位前进 8 保持姿态拍手1次,右脚跺步1次
(5)1-4 身体由前俯至上扬,同时双手经旁斜下位托至旁斜上位,双脚跳踏步右左各1次5-6 胸前折臂搭肘,双脚蹦跳右左各1次,同时倾头,摆胯 7-8 重复(5)5-6动作(6)1-8 经左转身至6点方位,左手4点与5点之间,右手8点方位经体前下位交叉打开至左手斜上,右手斜下位,同时双脚赶步8次
(7)-(8)转身至1点方位重复(5)-(6)动作
(9)1-2 经左跳至2点方位,双手于嘴旁呈呼喊状,右脚重心,左脚绷脚旁点地
3-6 保持姿态,身体前附下弧线至8点方位,同时双脚经移重心至右脚绷脚旁点地
7-8 保持姿态,碎步向8点方位跑动
(10)1-2 继续(9)7-8动作
3-4 右脚向8点方位上步,身体前俯落至准备位反面动作
4、提示
a、颤踏步动作膝盖松弛,身体微微随动。
b、舞姿节奏清晰,位置准确。
c、表演时体现出牧童放牧时轻松活泼的心情。
5、歌词:
青山一排排啊,油菜花遍地开,骑着牛儿慢慢走,夕阳头上带。
台上的云儿白啊,水里的鱼儿乖,牧笛吹到山那边,谁在把手拍。
这里是我的家,这里有我的爱,爷爷讲过的故事我会记下来。
这里是我的家,这里有我的爱,外婆唱过的歌谣,我会把它唱到青山外。
第二篇:藏族舞蹈说课稿
藏族舞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民间舞是幼师专业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各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而藏族民间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纯朴,健壮,粗犷,豪放的特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
本节学习的动作及动作组合,难度比学习过的锅庄要大,是为今后创作舞蹈作品和技能考核打基础的。
2、教学目标
我们幼师班学生,没底子,基础较弱。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2)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学习内容为踢踏步组合,计划课时2课时,在学生学习了颤膝组合、踏步组合和踢踏步组合(一)的基础上,本节课的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难点在于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及舞蹈专业的特点,采用面对面示范,直接面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采用“示范——讲解——模仿练习”相结合的动作训练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动作的要领,
解决动作规范问题。
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多提问、多观察、多动脑、多练习,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克服传统的一味“传授式”“训练式”的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时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法。
如示范、讲解、比喻、对比、启发、讨论、提问、练习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特别强调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
对学习领悟慢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以帮助和肯定。
2、在教学中学生以“动”为主,充分感知肢体的感觉,在练习中通过观察、模仿、对比、思考、提问、帮助等方法领悟知识技能要点。
特别是难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正确评价学生的问题,尤其让差生多锻炼,多给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每组的组长以点带面的帮助组员练习好每个动作。
三、说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1)首先让学生集体练习颤膝、踏步、踢踏组合
(2)让学生们谈谈:经过前面的学习,你对藏族舞蹈有了哪些了解?(这一环节主要检查学生在课后对第一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3)对学生舞蹈蹈反馈中出现的易错动作进行强调分析,并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练习
2、新课教授在本教学环节中:(1)采用示范——讲解——模仿——练习的程序,首先教师示范,让学生注意藏族舞蹈的特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这个环节教师把舞蹈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让学生们仔细观察,记住这些动作的空间位置,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随后教师把这些动作进行分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动作深入人心(这一环节教师要用慢动作讲解的方法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再来就让学生自己去模仿,领悟,由组长带队进行分组讨论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设置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让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这过程中,不时的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比,“谁的动作做得好
看?”“为什么好看”“对在哪里,错在哪里?”;教师的动作与学生的动作进行对比,“老师做动作时,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自己与自己对比:镜子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镜子,把一些动作上的细节给弄清楚,“一样的动作,我这样做与那样做哪个更漂亮?那个更体现藏族舞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找准藏族舞的特点。
)
最后进行分组展示、巩固提高
(2)为了让动作更加规范化,教师一边示范动作,一边讲解要领,随后把每一个基本动作逐个逐个的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组合。
(让学生先做慢,在准确的基础上再做快)
(3)舞蹈不仅是动作的艺术,还要有灵气、情感和优美的姿态。
尤其是我们幼师班学生,因为基础不好,不懂得怎样在舞蹈中运用感情。
当他们已能基本完成舞蹈时,我就去引导他们怎样去运用舞蹈中的眼神,处理舞蹈中的感情。
从深处去挖掘学生表达情感的本能。
(重点在于眼神、面部表情和动作的配合)
3、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到位的练习,要识记住每个动作,并融入情感表现,就好像自己是在舞蹈上表演。
4、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总体要以鼓励为主,这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篇:舞蹈藏族
藏族舞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基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4、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基本动律以及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2、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
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
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
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
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跟当地人民学了一小段踢踏舞,现在我跳给大家看一看,请你们来判断一下,老师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在体态、
动律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示范)
生:藏族。
师:对了,刚才老师所跳的,就是藏族的“堆谐”。
“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定日,拉孜,萨伽等地势较高的地区。
而“谐”在藏语中就是舞蹈的意思。
所以,堆谐的意思就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农区自娱性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中有许多踢和踏的动作,因此也被称为藏族踢踏舞。
(出示课件:课题名称)
二、藏族踢踏舞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找出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基本动律,并练习。
师:看了老师跳的这段藏族踢踏舞后,请你们说一说藏族舞在体态和动律上有什么特点?老师的上身是怎样的?是直立的?还是前倾的?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倾
师:膝部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
2、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藏族舞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
生:……
(2)观看图片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看一组我在西藏采风时所拍到照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在其中探寻出藏族舞动作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第一张:巍峨连绵的雪山。
第二张:崎岖的山路。
第三张:雄奇的布达拉宫。
第四张:虔诚跪拜的藏民。
(3)探索交流
A、为什么藏族舞会有“上身松弛、略前倾”这样的特点?
生答:……
老师补充:西藏在解放前是农奴制,农奴除负担一定的实物和货币地租,还要承担各种极其繁重的劳役,世代被束缚于庄园领地之上,领主可以将农奴随意馈赠、转让或交换,并使用各种私刑,以防止其反抗与逃亡,他们的生活非常的艰苦。
总结形成原因:农奴制;农奴饱受压迫;地位卑微;虔诚的宗教信仰。
B、为什么“膝部会有连续不断的颤”
生答:……
总结形成原因:高原生活环境恶劣,山路崎岖,为减轻自体力负担。
(二)藏族踢踏舞基本动作的学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藏族踢踏舞,也就是堆谐。
它的主要特点是脚踏音乐节奏,配合上身的松弛随动,载歌载舞。
而藏族人民的服装衣有长袖、脚蹬长靴,所以在跳舞的时候,会舞动长袖、踏地为节来烘托热烈的舞蹈气氛。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长袖,请大家穿上,体验一下长袖舞蹈的感觉。
(1)冈打的学习
老师把刚才跳的那段舞蹈再跳一次,请大家仔细看、仔细听,老师是不是踏着音乐的节奏舞蹈的?踏出了哪几种节奏?是用什么舞步踏出这些节奏的?
生:“XX XX”、“XX X”
师:大家刚才说出来的,就是藏族踢踏舞中最常见的节奏。
师:大家记不记得老师用了哪些舞步踏出了“XX XX”这个节奏?
学生回忆动作,引出“冈达”。
教师引导学习“冈达”。
除了“冈达”,还有“踢”和“踏”的动作。
(2)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的学习
A、第一基本步的学习:
在冈打的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基本步。
B、第二基本步的学习
师问:在第一基本步的基础上稍做变化,就是第二基本步。
请同学观察老师做了哪些变化?
生答:步法,上肢动作有变化。
学习第二基本步。
(3)摆步、摇步的学习。
师:同学们刚才看老师跳舞的时候,觉得老师的动作是不是一成不变的?生:不是
师:其实藏族人民非常聪明,同样是“XX XX”这个节奏,通过步法的调整,造成了强弱的变化,再配合多变的上肢动作,就使舞蹈动作变得丰富多彩了。
老师跳另外两种舞步,大家看一看,听一听,是不是像老师所讲的这样的?
A、摆步的学习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根据动作特点,教师给出舞步名称:摆步
师问:老师刚才是不是在原地做的?
生答:不是
学生练习用摆步进退。
B、摇步的学习
师问:在摆步的向上抬脚变成向前踢出,就变成了摇步。
教师示范,学生学习。
学习摇步之后,师:可不可以拉手做?
师:藏族人民在欢庆节日的时候,都会载歌载舞,现在我们也来边唱边跳。
同学们会不会唱《我的家乡日喀则》?我们在小学就学过,现在,我们就和着自己的歌声,拉手跳摇步。
学生尝试。
(4)退踏步、抬踏步的学习
师问:刚才我们所学的第一、二基本步、摇步、摆步都是用“XX XX”的节奏,“XX X”是藏族踢踏舞中另一最常见节奏,现在开始学习用步法踏出这个节奏。
A、退踏步的学习
教师示范,学生学习。
师:是不是只能面对一点做?
学生面对不同方向练习。
边唱边跳。
B、抬踏步的学习
学习动作,根据动作特点,提示学生准确说出动作名称。
(5)复习巩固
A、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六个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一起来回忆一下。
教师随意说出舞步名称,学生跳(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摆步,摇步,退踏步,抬踏步)。
B、请学生与老师一起舞蹈。
师:同学们跳得开不开心?学生:开心!
师:那你们怎么表达你们的开心?
学生欢呼
师:其实藏族人民在跳到高兴的时候,也会喊出来!
老师示范结束动作。
口念“咻咻咻咻……。
” 学生学习结束动作。
4.整体表演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把把“咻咻……”这组动作加到我们自编组合的结尾。
完整表演一遍。
师:老师都被你们的喜悦感染了,想和你们一起舞蹈了。
大家对自己的作品满不满意?学生回答:满意!
那我们就给自己鼓鼓掌!
四、拓展
1、请观看录像判断,这是不是藏族踢踏舞。
师问: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
今天我们学习了藏族的踢踏舞,现在老师这里还有两段藏族舞蹈,请大家帮我判断一下,这是不是藏族踢踏舞?
播放一段弦子和一段锅庄。
生答:是
2、探讨舞蹈特点。
师:从哪里判断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从体态,动律,动作特点,音乐等方面来判断。
师:两段舞蹈分别是藏族舞蹈中的另外两种较有特色的类别,一个是弦子,藏族称为“谐”,另一个是锅庄,藏族称为“卓”。
那么大家能不能说说,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示课件):
弦子:柔美开朗、舒展连绵。
锅庄:粗犷豪迈,洒脱奔放。
五、总结
师:为什么同一个民族的舞蹈也会呈现出这么多不同的风格特点呢?不仅仅是藏族舞,其他的民族,如:蒙古族、傣族、还有我们湖南的苗族、土家族等等,这些民族的舞蹈都风格各异,他们舞蹈特点的形成,和这些民族人民的生活也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希望大家走进生活,用我们的双眼去观察生活,并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多做了解,为我们以后更快更好的掌握这些民族舞蹈奠定基础。
第四篇:藏族舞蹈反思
本节课是内容是创编藏族舞蹈组合,我将藏族舞蹈的基础性、知识性、训练性结合起来,力求符合我校4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强调藏族舞蹈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以及藏族舞蹈基础的特色,注重培养参加舞蹈第二课堂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为我校培养更多更好的舞蹈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学习舞蹈比较感兴趣,由于我校绝大部分学生们以前没有受过正规的舞蹈训练,从一开始的练习,简单的动作模仿,到能够独立完整的跟着音乐演示舞蹈组合,都必须经过从基础训练开始严格正规的基础训练。
由于学习内容的丰富与创新,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加强,基本上都能积极主动参加
舞蹈学习活动。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舞蹈基础技能,增强学生对舞蹈的感受。
让学生了解藏族舞蹈的美,讲解每个基本动作的重要作用及
创编灵感。
训练肢体动作的协调性,音乐节奏的准确性。
发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感受学习藏族舞蹈的愉悦心情。
通过学习培养自我创编能力和表现力。
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力求突出“美”。
首先喊出美:上课伊始,学生喊出舞蹈课的口号:舞动童年,开心炫舞。
让学生时刻提醒自己,把自己最斑斓的一面展示出来。
接下来是发现美:采用游戏《动作猜猜看》的形式,来复习和巩固上节舞蹈课中所学习的几个基本动作,从而做到知识扎实,运用自如。
并
通过平时的观察,更多的展示一下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一个掌握情况。
感受美环节中,先采用初听音乐结合观看藏族的风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及对音乐的理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复听音乐时,给学生独立思考这段音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动作灵感?例如:学生说出“夕阳下,牧童骑在牛背上。
随着笛子吹出优美的旋律,拍着手儿。
”我结合学生抓住音乐的表现内容,把肢体动作和几个脚步动作加以指导创编。
“有温暖的家,就会有幸福的爱”采用的是学生自主创编的动作,并加
以表扬和肯定。
然后对这一环节中学生感受到的美,跳出来。
创出美这一环节,再次复听音乐后,老师提出创编要求、由学生独立完成自由分组、自由创编动作,小组合作等。
老师走进学生的小组中间,辅导接受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并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节奏的变化、舞蹈的姿态,及时对各小组提出指导意见、纠正动作、对创编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和肯定。
实践美这一环节是各小组采用不同形式展示出创编的想法和动作,例如:有的小组是找出音乐中最美的一句;有的是找到了音乐活泼、优美的感觉创编的动作;还有的小组采用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动作的创编。
最后结尾一句采用师生共同完成,并展示动作。
表现美和跳出美是把创编的动作用不同形式秀出来、舞出来。
老师及时给予评价。
并师生同台表演,来结束本节舞蹈课。
整节课的环节围绕舞蹈的美来进行,在课堂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第五篇:藏族舞蹈教案
藏族舞蹈教案第一周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藏族弦子舞蹈开泛儿课
一、1.手形;2.脚位;3.手位;4.体态;5.动律
教学目的:藏族弦子舞蹈开泛儿课屈伸动律练习;屈伸动律组合教重点和难点:藏族弦子舞屈伸动律;屈伸动律组合
教法和学法:示范法、讲授法、启发法、引导法、练习法等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媒体或教具:舞蹈教具等
教学过程: 导入语“弦子藏语称为谐, 起源于四川巴塘 , 流传整个藏区 , 巴塘语称叶。
谐的曲调优美 , 柔颤 , 富有歌唱性 , 其舞蹈动律松弛柔美开朗舞时 , 参加人数男、、。
女各站一排围成圆圈 , 男领舞者拉着弦子 , 其他人随其后 , 时而向圈内聚拢 , 时而散开 , 手臂做出撩袖、甩袖、抛袖等动作”。
1.手形(1)长袖状态: 五指自然延伸。
(2)握袖状态 : 五指空心拳。
2.脚位(1)自然位 : 脚跟并拢 , 脚尖略分开。
(2)丁字靠步 : 站丁字步 , 前脚勾脚 , 脚跟着地。
(3)旁点靠步 : 自然位 , 一脚脚掌旁点地 , 略屈膝。
3.手位(1)扶膀 : 脚站自然位 , 双手手掌扶于膀上 , 手指贴膀 , 注意腕下压于膀上。
(2)单背袖 : 一手扶膀 , 一手屈肘 90 度于肩上 , 手心向前。
(3)旁展单背袖 : 一手屈肘 90 度于肩上 , 手心向前。
一手肩旁略下方自然直臂。
(4)旁展单提袖 : 一手头上方提袖 , 手心向下 , 一手侧旁略下方自然直臂。
(5)前后手 : 一手屈臂于体前 , 一手屈臂于体后 , 手心向上。
(6)双手礼(献哈达): 重心置于左腿半蹲 , 右腿直膝右斜前45°脚跟点地,上身前倾,头略低,双手手心向上摊于体侧肩稍下,如双手捧哈达状。
(7)单手礼:重心置于左腿半膊, 右腿直膝右斜前45°脚跟点地 , 上身右倾 , 右臂摊向右斜前 , 左手手心扶住右肘。
4.体态(1)坐懈跨上身松弛略前倾。
这一体态特征与藏族人民生活的环境、性格特征、服饰特点(上衣系于腰间)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有关的因素。
(2)基本动律膝部松弛 , 有弹性有规律的颤动和屈伸 , 并形成下身主动 , 上身被、动 , 自下而上 , 欲动先屈的特点。
5.动律:(1)屈
伸动律练习;(2)屈伸动律组合
二、巩固练习:弦子屈伸组合 1.音乐:教学音乐2.动作组合:准备(8 拍): 1方向,自然位;从第五拍起,双手经旁划上弧线自肩前落下成叉腰手: 最后一拍屈双膝。
①-8 原地屈伸两次;最后半拍重心移至左脚。
②-8 右脚向旁打开至八字位,原地移动重心屈伸四次;最后半拍右脚收回自然位。
③-4 原地移动童心屈伸四次;5-8 右脚起屈伸后退四次。
④-2 右脚旁移转对 8 方向丁字位屈伸一次,双手经体前交叉打开至斜下手位; 3-4 做④-2 拍的反面动作;5-6 右脚往 4 方向上步,右手对 4 方向斜上撩袖,随之左转体对 8 方向,丁字位屈伸一次,同时左手对 8 方向单臂袖 , 右手斜后平开。
7-8:④做 5-6 的反面动作。
⑤-8:右脚起屈伸行进八次,双手经体前交叉分子至叉腰手。
⑥-8:右脚起屈伸后退八次。
⑦-8:重复⑥-8 动作,两人一组左肩相靠平步后退绕一圈,同时盖左手、掏右手成左叉腰、右单臂袖。
⑧-5:右脚起,对 1 方向屈伸行进五次,双手经体前交叉分开至斜下子位。
6-:屈右腿,右手平开手位,左手经右下划至体前。
7-:上左脚,左转体对5方向,左手经前向旁打开。
8-:右脚至后踏步位,左手对4方向斜下子位,右手单臂袖,目视4方向斜下。
三、课(章)后小结:
⑴.屈伸动作重心在全脚,重拍向上,长伸短屈,连绵不断。
⑵.叉腰手要求掌根部按在跨骨上,五指松弛地扶向腹内侧斜下方 , 肘略向前。
⑶.屈伸动作在移动重心时,重心一侧的胁部要页势松懈,也称“坐手跨”。
五、布置作业:
课下练习脚位(1)自然位、(2)丁字靠步、(3)旁点靠步手位(1)扶膀、(2)单背袖、(3)旁展单背袖、(4)旁展单提袖、(5)前后手、(6)双手礼(献哈达)、(7)单手礼体态:坐懈跨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弦子舞步
一、单靠步;连靠步;长靠步;靠步组合
教学目的:学会单靠步、连靠步、长靠步等靠步步伐,掌握弦子舞步的基本动律与靠步的协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