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同步训练[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一轮复习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

图1示意高要地区“八卦村”分布区,图2中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

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与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 )
A.水源丰富
B.水灾多发
C.水运便利
D.耕地充足
2.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 )
A.池塘位于村中心,方便蓄水
B.道路都与排水系统并行,方便出行
C.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
D.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
[解析]1.B 2.C 第1题,“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说明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是防洪,B项正确。

第2题,图示道路与排水系统呈放射状,再结合中部为村镇建筑,可知排水系统是为了减少村镇水灾,可推断排水沟由中部向四周扩散。

而排水沟总是由高向低流向蓄水地(池塘等),故可判断村镇建筑所在的中部地势较高,则C正确。

西江千户苗寨是我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

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

图3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

据此完成3~4题。

图3
3.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4.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3.D 4.B 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河谷北侧地势相对较低,吊脚楼数量多,而南侧地势高,吊脚楼数量少,故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形。

第4题,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①对。

吊脚楼层层落落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

底层架空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有一定起伏的地形,便于修建,而不是为了防涝,③错。

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

故选B项。

读图4,完成5~7题。

图4
5.图中所示的怒江河段,常见的河流地貌是( )
A.峡谷
B.三角洲
C.河漫滩平原
D.沙丘
6.西藏山南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
A.半山腰
B.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C.三角洲平原
D.高山顶部
7.有关西藏山南地区聚落分布的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河谷地势相对较低,气候较温暖
B.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
C.半山腰降水丰富
D.内河航运及海上运输便捷
[解析]5.A 6.B 7.A 第5题,图中所示怒江河段为上游河段,多峡谷。

第6题,青藏高原海拔高,形成高原山地气候。

结合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可知,西藏山南地区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的河漫滩平原上。

第7题,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只有河谷地带地势相对较低,气候较温暖。

图5是我国太行山脉东侧和西侧的交通线和城市分布图。

据此完成8~9题。

图5
8.太行山脉以西的城市分布特点是( )
A.沿黄河分布
B.沿铁路和河谷分布
C.沿山麓地带分布
D.沿冲积扇边界分布
9.太行山脉以东的两条铁路线中,西侧铁路线沿线的城市规模较大,其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地势较高,不易受洪灾影响
B.沿大道、公路分布,形成较早
C.河流沿岸,水运便利
D.地势平坦,易于城市建设
[解析]8.B 9.C 第8题,由图可知,太行山脉以西的城市主要沿铁路和汾河河谷分布。

第9题,太行山以东的两条铁路中,西侧铁路线主要沿山麓地带分布。

这里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影响;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城市形成较早;有大道、公路等交通线通过,利于商业网点形成,故城市规模较大。

浙江西南部山区有许多保存着传统风貌的古村落。

图6为该区域松阴溪流域古村落分布图。

读图完成10~11题。

图6
10.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 )
A.鞍部
B.盆地
C.溪谷
D.山脊
11.北宋诗人沈晦曾在松阴溪畔吟出这样一首诗:“西归道路塞,南去交流(亲)疏。

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

”根据诗句判断,该流域古村落多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比较闭塞
B.自然景观优美
C.旅游开发落后
D.开发历史悠久
[解析]10.C 11.A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溪谷中,主要是因为溪谷地势相对较平坦,水源充足,有利于聚落的发展。

第11题,从诗句可知,该流域交通比较闭塞,人口较少,加上人为破坏较小,所以古村落保存完好。

二、非选择题
12.图7为东南亚部分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7
(1)简要概括苏门答腊岛的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植被类型。

(2)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原因。

(3)若修建联结甲、乙两城市的铁路,则当地自然条件对施工有哪些影响?
[答案](1)地形地势特征:西(南)部为山地,东(北)部为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

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2)聚落分布特点:西部地区沿海分布,(中)东部地区沿河流分布。

主要原因: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3)有利影响:地势平坦。

不利影响:沿途多沼泽,且需要跨越多条河流。

[解析] 第(1)题,地形地势特征应根据图中的图例和河流流向确定,气候特征和植被类型可借助图上赤道穿过的位置确定。

第(2)题,对照图例分析苏门答腊岛聚落(城市、乡镇)的分布与河流、地形和海岸线之间的关系。

第(3)题,主要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对铁路施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13.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它是用四川、云南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结合某同学收集到的一幅茶马古道路线图(图8),回答问题。

(1)指出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其原因。

(2)说明图乙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和意义。

图8
(3)分析图甲所示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

[答案](1)聚落遗址位于河流的凸岸。

由于水流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刷河流的凹岸,使其不断被侵蚀;而凸岸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受洪水影响小,适宜人类居住。

(2)沿河谷分布。

利于取水灌溉;河流泥沙堆积,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3)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地质条件复杂,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涝等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

[解析] 第(1)题,聚落遗址分布在河流的凸岸,原因可从凸岸和凹岸流水的堆积和侵蚀作用分析。

第(2)题,村落沿河分布,原因可从生活取水、农业生产等角度分析。

第(3)题,不利影响可从建设成本、线路选择、自然灾害等角度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