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_西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初步认识(一)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02~103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位、两位小数,并能正确读、写小数。
2能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价格等,并进行相互交流。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各类商品价格标签、超市购物清单、、视频展示台。
【导学过程】
一、认识小数
(1)教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去超市看看,购买一些自己喜欢的水果吧。
播放:几位同学去商场买水果的情景。
小明买了3.25 kg香蕉,小东买了2.7 kg李子,小红买了0.8 kg桃子。
(营业员依次报质量,然后定格)
(2)教师:他们各买了些什么水果?各有多少千克呢?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明——香蕉:3.25 kg。
小东——李子:2.7 kg。
小红——桃子:0.8 kg。
(3)教师:谁能读出这些水果的质量?
指名学生读,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纠正。
然后同桌互相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读,并在后面接着板书:三点二五千克、二点七千克、零点八千克。
二、认识两位小数
教师:小明他们买好水果,来到出口处付钱。
(播放:学生到出口处付钱的情景。
最后定格为打印出的购物清单)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知道他们买水果各付出了多少钱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香蕉:19.50元李子:9.72元桃子:4.16元
教师:谁能读出买这些水果所付的钱?指名读、同桌互相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读,并板书:十九点五零元、九点七二元、四点一六元。
教师:谁能说说十九点五零元,是几元几角几分呢?在此基础上,让同桌互相说说其他的几个价钱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然后再指名说。
练习:出示教科书第103页上面的4笔单价,让学生分别说说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36.50元0.85元8.05元9.25元
三、对比小结,初步理解小数
1对比
教师:请同学生们仔细观察,表示水果的质量与价钱的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先分组讨论。
然后再汇报。
学生1:它们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学生2:读这个数的时候,都要读出一个点字。
学生3:表示质量的数,点后面只有1个或2个数字;表示价钱的数,点后面有两个数字。
2小结
教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
像2.7,0.8,3.5,9.72,11.5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
(板书:小数)中间的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板书)
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个数字的是一位小数;小数点后面有两个数字的是两位小数。
四、巩固运用
1第103页课堂活动第1题
同桌互相说说,并说出是几位小数。
2第103页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再全班交流。
3交流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种商品标签和超市购物清单,先相互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课题的板书)
小数的初步认识(二)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03~105页例3、例4、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事例,认识含有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说出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
2结合人民币和长度单位,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100的分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导学重难点】
小数数位顺序表,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100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米尺、卷尺、身高计等。
【导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现在你有多高吗?下面我就先来测量一下每个同学的身高,请在本子上作记录。
(用cm作单位)
(学生依次排队测量身高。
)
教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点名回答)
教师:你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
(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
1出示米尺
教师:请仔细看看,谁知道1 m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 m=100 cm)
教师:把1 m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厘米?(板书:1100 m,1 cm)
教师:1 cm是多少米呢?(是1100 m,也可以用小数来表示:0.01 m。
)(板书:0.01 m)
教师:那你知道6 cm是多少米吗?8 cm,9 cm呢?
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引导。
教师:请同学们再想想35 cm是多少米呢?怎样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学生1:35 cm是3.5 m。
学生2:不对。
如果是3.5 m,就表示3 m多。
35 cm还不到1 m,怎么可能是3 m 多呢?
学生3:对,35 cm是百分之三十五米,用小数表示应该是0.35 m。
教师:27 cm是多少米?50 cm、82 cm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教师:×××同学的身高是135 cm,你知道是多少米吗?
学生分组讨论,集体汇报。
学生:135 cm可以看成是100 cm加35 cm。
因为100 cm是1 m,35 cm是0.35 m。
所以135 cm是1.35 m。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5 cm=1.35 m) 教师:×××同学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也把自己的身高改为用米作单位的小数吧。
2学习例3
(1)1元=()角1元=()分
点名填空。
(2)想想:1角=()元为什么?5角=()元为什么?1分=()元为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引导,并让学生举出别的例子。
(4)3角4分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元呢?为什么?
学生1:3角4分可以看成3角加4分。
3角是0.3元,4分是0.04元,合起来是0.34元。
学生2:3角4分也就是34分,是百分之三十四元,所以用小数表示是0.34元。
3出示第104页例4图:量身高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然后再全班交流。
4讨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与它们对应的小数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学生:分数的分母是10或者100。
分母是10的,对应的是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对应的是两位小数。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但会把厘米、角、分作单位的数分别改写成用米和元作单位的小数,
还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写。
通过讨论还发现了分母是10、100的分数与小数位数的关系。
5学习小数数位顺序表
(1)出示一个整数,让学生说出各个数位,教师板书出来。
(2)像这些数都是小数(指着黑板上的小数),它们与整数比,在数的中间多了一个小数点。
如:36.5中小数点把这个数分成了两部分,左边的部分叫整数部分,右边的部分叫小数部分。
(教师边讲边板书)
整数部分的数位与整数的数位相同,以小数点为界,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小数部分的数位仍以小数点为界,往右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所以,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第二
位是百分位。
(3)你能说出下面的小数中,各个数字分别在什么数位上吗?
1.3510.278.60
三、巩固练习
1第105页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分组测量,并做好记录,然后全班交流。
2第105页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同桌互说
同桌互相说出几个小数,并说说各个数字分别在什么数位上。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大家讨论吗?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09~112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一位小数加减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导学重难点】
探索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导学过程】
一、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
1情景引入
教师:小明的妈妈今天到菜市去买菜。
买肉用去6元5角,买蔬菜用去3元4角。
(教师边讲述,边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学生1:妈妈今天一共用去多少钱?
学生2:买蔬菜比买肉少用多少钱?
学生3:买肉比买蔬菜多用多少钱?
3解决问题
(1)谁能列出算式?点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6元5角+3元4角=6元5角-3元4角=
(2)合作探索算法。
教师:这两个算式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1:6元加3元等于9元,5角加4角等于9角,合起来就是9元9角。
6元
减3元等于3元,5角减4角等于1角,合起来就是3元1角。
学生2:我们是用竖式计算的。
元
学生3:我们是先把6元5角换成6.5元,把3元4角换成3.4元,然后再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加减法那样,用竖式计算的。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与整数加减法一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后才能相加减。
4尝试练习
0.3+7.5=9.7-5.4=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进位加和退位减
1情景引入
教师:学校举行运动会。
跳远场上,几个运动员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比赛呢。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1:张明跳了多少米?
学生2:朱红跳了多少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解决问题
(1)点名列出算式,教师板书:2.2-0.3=2.2+0.9=
(2)你们会计算吗?请先自己算一算,然后再与同桌交流。
学生先独立尝试探索算法,然后与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4讨论,明确算理
(1)这两道题与前面两题(例1)比较,有什么不同?
(2)十分位上不够减,怎么办?十分位上相加满10,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3)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作答。
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小数点要对齐;当十分位不够减时,要从个位退1,在十分位加10再减;当十分位相加满10 ,要向个位进1。
三、巩固练习
1第111~112页练习十九第1题和第2题
以上两题由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第111页课堂活动:做游戏
先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游戏,然后可以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
四、课堂总结
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