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经典国学诵读系列练习及答案(共16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一
(一)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我是小助手
显:显赫荣耀。

聿:发声助词。

修:学习,发扬。

厥:其,他们的。

《大雅》:《诗经》二雅之一,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我们的身体、毛发和皮肤,都是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的,不敢让它们损坏受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修养自身,推行道义,显扬声名到后世,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实行孝道的终极目标。

孝,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忠心对待君主,最终目标是要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学习发扬先祖的美德啊!’”
考考你的智慧
1.孔子为什么说不敢让我们的身体发肤受到伤害呢?
2.实行孝道的终极目标在文章中是哪两句?
3.推行孝道的三个阶段都是什么呢?在原文中用“”画出来。

弘扬传统文化
曹操割发代首
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通过麦田,只要有践踏的,全部斩首。

”因此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走过,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

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

他的马
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按照规定处罚自己。

官员说:“我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 ?”
曹操说:“这条规定我我亲自下的,现在我的马踩坏了麦田,我理应受到惩罚。

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便要自刎,他的手下连忙上前拦住了他。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 “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者。

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杀呢?”
曹操沉思了好久说:“既然古书《春秋》上这样说,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

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

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代替斩首的处罚。

现在的人觉得剪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大不孝的表现。

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

(二)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我是小助手
慢:怠慢。

尽:尽心尽力。

一人:一个人,这里指在高位的人,即天子。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爱护亲人的人,是不会在别人面前恶行恶言的;尊敬亲人的人,是不会去怠慢别人的。

以爱护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去侍奉双亲,并将这种德行教化施加于天下百姓,使大众都效法遵从,这就是天子的孝道。

《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个人有了善行,万众黎民都会仰赖于他。

’”
考考你的智慧
1.文章中“不敢恶于人”中恶的含义是()。

A 不好
B 坏的行为
C 讨厌
2.天子之孝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用原文中的句子表示。

3.下边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A.一个人在家里爱护亲人,到了外边就不敢面对恶人了。

B.君主应该制定严格的法律,用来规范百姓的言行。

C.身教甚于言传,因此作为一个君主应该首先修养自己的身心。

弘扬传统文化
大孝天下惠苍生
历史上的汉文帝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他母亲病了,他就亲自熬药,尝好了冷热才给母亲端过去。

然而,刘恒的孝,并非只针对自己的母亲,作为一个皇帝,他对普天之下的老人都心存孝道。

他登基时第一道圣旨是“大赦天下”,这和其他皇帝没什么两样。

但他登基的第二道圣旨“定振穷、养老”、“令四方毋来献”则是很多皇帝做不来的。

这道圣旨表达了刘恒爱护百姓、体恤民情、关心老人的意愿,“对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赐给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

赐给90岁以上老人之物,必须由县丞或者县尉送达;其他由啬夫来送达。

”代表国家向老人行孝,刘恒可说是首开先河。

这么仁德的皇帝,人民怎么会不拥护呢?
中华历史上有著名的“二十四孝”,汉文帝刘恒以皇帝的身份入选,是很不容易的。

作为一国之君,他以孝治天下,提倡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节俭敦朴、厚养薄葬,靠仁孝的表率作用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彪炳史册也就成了必然。

参考答案
(一)
1.因为身体发肤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因此我们要爱护它们。

2.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3. 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二)
1.B
2.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3.C.
四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二
(一)
经典国学再现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是小助手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我是小翻译
身处上位却不骄傲,那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谨慎守法,那财富再多也不会有损溢。

身居高位却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地保持尊贵的地位。

财富丰裕却不奢侈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富有。

能够保有自己的富贵,然后才能保护自己的国家,让自己的民众和睦相处。

这就是诸侯的孝道。

《诗经·小雅·小曼》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潭旁边唯恐掉落,就像踩在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考考你的智慧
1.在上不骄,高而不危。

这句话的意思是()。

A. 站在上面不骄傲,那么再高也不危险。

B. 身处上位却不骄傲,那位置在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

C. 在山上不骄傲地乱跑,那么爬再高也不危险。

2.如果我们想要长期保有自己的富贵,因该如何去做呢?
3.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下面哪个说法正确?()
A.这两句话其实说的一个意思,都是很危险。

B.这两句话,都是很危险,但是还是有区别的,如履薄冰更加危险。

弘扬传统文化
今天学的知识虽然是说诸侯的孝道根本的,其实也是一个人的孝道根本。

在《四书·大学》里面有一段话说得好,“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这就是说,君子应该先注重自己的德行,当你有了高尚的品德,就会有有才之人来跟随你、帮助你,有了人才,你就等于有了最初的创业的资本,这样做起事情来,就会很顺利。

慢慢的,你就会积累下你的财富,有了财富才能够才尽其用,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

所以说,作为一个人,最根本、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德行的修养,而不是追逐财富。

只有小人才舍弃德行,追逐财富,但是这样本末倒置的结果,必定是没有好的结果的。

那么,这和我们学的孝道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慎乎德”也就和我们学的“在上不骄,节制谨度”是一个意思,这个也是孝道的根本了。

(二)
经典国学再现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我是小助手
服:①服饰,衣服。

②穿衣服。

身:引申为行为。

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

诗:《诗经》
我是小翻译
不是历代明君规定的合乎礼法的服饰不敢穿戴,不是历代明君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历代明君推行的有德行为,不敢去做。

所以不符合礼
法的话不说,不符合道德的行为不做;说话不需要选择就能符合礼法,行为不必刻意考虑也不会不当。

做到这样,那么说去的话传遍天下也不会有过失,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和厌恶。

服饰、言语、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历代明君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先宗庙的香火延续。

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

《诗经·大雅·民》里说:“日夜都要勤勉不懈,专心侍奉天子。

”考考你的智慧
1.“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这句话里,两个“服”字的意思一样吗?要不一样,都是什么意思呢?
2.“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的意思是()
A. 开口不用选择语言,身体不用选择行为。

B. 说话不需要选择就能符合礼法,行为不必刻意考虑也不会不当。

C. 我们说话可以口不择言,做事可以随心所欲。

3.文章中提到的“三者备”,指的是哪三者。

4.这段话的总体含义是什么?
弘扬传统文化
古代衣服的讲究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代,人们穿什么服装都是很有讲究的。

衣服是一个人的外表,它不仅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也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表现。

在古代,统治者制定了不同阶层的人所穿的衣服,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

丝绸这种高级的布品,只有统治者才能穿,而一般的贫民百姓,则只能穿麻布衣织品。

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

后来一般读书人在没有考取功名,没有入仕之前,也称为布衣。

比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自称“臣本布衣”,也就是从这种说法中得来的。

另外,就算是统治阶层,他们的衣服也是有等级区分的。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五种人都穿的不同的衣服,这就是所谓的章服。

什么级别的人,只能穿什么级别的衣服,不可以乱穿,如果穿错了,就犯了僭上逼下的罪过。

比如卿或大夫穿了天子的服装,那就是冒犯了天子,那是大不敬,是要治罪的。

而且,他们也不能穿诸侯的服装,如果穿了,那就是等于逼迫下面的人了,这也是不对的。

所以,古人在上朝的时候,就算彼此之间互不相识,只要看看你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官衔。

看到你衣服上面的花纹,人们就知道你是属于什么地位,这也是是便于不同等级官员互相之间行礼,位卑的人要主动向位尊的人行礼,不能失礼。

其实,在古代,有关穿衣的讲究还很多很多,要是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自己去找找,看看还能找出多少呢。

参考答案
(一)
1.B
2.在上不骄,制节谨度。

3.B.
(二)
1.不一样。

第一个服是服饰的意思,第二个服是穿衣服的意思。

2.B
3.文章中提到的三者指的就是符合礼法的服饰、符合礼法的言语以及符合道德的行为。

4.这段话总体的含义就是说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遵守礼法道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四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三
(一)
经典国学再现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我是小助手
分:区分。

谨:谨慎。

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

我是小翻译
利用天时四季、节气的变化,区分土地的高低、好坏,行为谨慎,生活节俭,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平民百姓应该遵循的孝道了。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孝敬父母是不分地位贵贱的,孝道是没有始终,永远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行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考考你的智慧
1.名词解释: 1.区分谨慎百姓
分:谨:庶人:
2.“用天之道,分地之利”是什么意思?()
A. 用上天的东西,来把地上的利益分了。

B. 我们要利用天气的变化和随意利用土地资源。

C. 我们要利用天时地利,来劳作生息。

3.面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
A. 施行孝道是没有始终的,它是永远存在的。

B. 我们在赡养父母的时候,要尽量节俭。

C. 天子和平民百姓不同,所以天子尽孝要多点,百姓尽孝可以少点。

4.读了这段文字,你认为你因该如何施行孝道呢?。

弘扬传统文化
蔡顺采桑
西汉末年,河南汝阳有一个名叫蔡顺的人,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只有母亲和他相依为命。

有一天,蔡顺看见母亲又在帮别人洗衣服,很是辛苦,就边给亲捶背,边告诉母亲以后他长大了会好好孝顺她的。

母亲听了很高兴。

当时正是战乱时期,到处都在打仗,蔡顺的家乡遭遇了饥荒,到处寸草不生。

家里什么吃的都没了。

可是他的母亲却在这个时候生病了。

为不让母亲饿着,蔡顺决定上山去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野果来吃。

蔡顺找了很久,发现了一些桑葚。

他摘下桑椹尝了尝,发现这些桑椹有甜的有酸的,就决定把酸的留给自己吃,甜的给母亲吃。

于是他把桑椹分别放到了两个篮子中。

回家的路上,蔡顺很不幸遇到了强盗。

强盗要他留下值钱的东西,并看到他拎着一篮黑色的果子和一篮红色的果子,就问他是怎么回事。

蔡顺告诉他们自己的母亲生病了,自己是去给母亲找吃的,他篮子里的是桑葚,黑的甜给母亲吃,红的酸留给自己吃。

强盗们看到小小的蔡顺那么孝顺,就把他放了过去,不仅也没有拿走他的桑椹,还送给了他一头牛和三斗米。

孝顺的蔡顺感动了强盗,他们也不再做强盗了,而是去投身参加了农民起义军,为老百姓争取权利去了。

而蔡顺的母亲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病也终于好了。

蔡顺孝敬母亲的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还被编进了二十四孝中了。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孝敬父母,并不需要等到拥有了荣华富贵才可以做到,只要我们有一颗孝敬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的。

(二)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我是小助手
经:常规的,恒久不变的。

则:效法。

因:根据,利用。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孝道就好像天际日月星辰恒久不变的运转,也如地上万物生长的规律一般,是人们行为的根本。

天地之间的这种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也是人们应该效法的。

效法天道运转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变换的优势,来平顺施教天下大众。

历代明君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大众,所以就率先施行广博的爱护,因此民众就没有敢于遗弃他的亲人的,向大众传播道德、仁义,民众就会兴起去执行。

用恭敬和谦让做出表率,民众就不再相互争斗,用礼仪和音乐来做引导,民众就会和睦相处;把好坏的标准呈现出来,民众就知道什么是禁止的而不会犯法了。

考考你的智慧
1.“则天之明”中则字是什么意思?()
A. 否则
B. 规则
C.效法
2.解释句子“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3.古代的明君是如何教导大众的呢?
4.“天经地义”这个成语是指指理所当然的事。

它是含有反义词的成语,这样的成语你还能写出几个吗?
弘扬传统文化
冯谖客孟尝君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

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爱好。

”又问:“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他也没有什么才能。

”孟尝君听后就笑着接受了他,按照对待其他客人的样子对待他,并且知道冯谖还有一个母亲,孟尝君就让人给她送吃的和用的。

有一次孟尝君需要找人去薛邑收回他的债务,冯谖就自愿站出来替他到薛邑去了。

临走时,冯谖问孟尝君是不是需要用这些钱替孟尝君买些东西回来,孟尝君就对冯谖说:“您收了债,看看就我里缺少什么东西就替我买回来吧。


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

借契全核对过了,冯谖就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返送给那些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

老百姓们欢呼万岁。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您说‘看我家所缺少的就买回来’,我考虑到,您宫里堆积着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美女满堂,您家所缺少的只是‘义’。

所以我就用债款给您买了义。

”孟尝君问:“义是怎么买的?”答道:“现在薛是属于您的,可是您不把那里的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没有去爱护他们,反而趁机在他们身上谋取私利。

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送给了老百姓,并且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

”孟尝君很不高兴,只好说:“好吧,先生算了吧!”
一年后,孟尝君遭到罢官,孟尝君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邑去了。

离那里还
差一百里路的时候,就看到薛邑的百姓扶老携幼,都站在路上来迎接他。

直到这时,孟尝君才明白了冯谖给他带来了什么。

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感激地说:“先生给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算见到了。

”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相,没有一点祸患,都是(由于)冯谖的计谋啊。

参考答案
(一)
1.区分谨慎百姓
2.C
3.A
4.好好学习,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让父母担心,不让父母因为自己德行的缺失而遭受耻辱,在家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

(二)
1.C
2.效法天道运转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变换的优势,来平顺施教天下大众。

3.古代的明君以自己的表率来教化、引导大众。

4.略
四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四
(一)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
我是小助手
遗:遗弃。

治国者:治理国家的人,这里指诸侯。

鳏寡: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失去丈夫的女人。

引申指孤苦无依的人。

然:这样,如此。

觉,伟大。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以前那些圣明的先王,以孝道来治理天下时,连那些非常卑微的
小国臣子也不敢遗弃,何况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等诸侯呢?因此他们能够得到各国的欢心,愿意帮助他去侍奉他的先王。

治理一个国家的诸侯,连那些孤苦无依的鳏夫寡妇都不敢轻辱,更何况是那些士人和百姓呢?因此能够得到百姓的欢心,让他们愿意帮助诸侯祭祀他的先祖。

因此,天下太平和睦,灾害和霍乱也不会发生。

所以圣明的君王用孝道来治理天下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诗经·大雅·抑篇》上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各国都来归顺。

’”
考考你的智慧
1.“有觉德行中”,觉字的含义是?()
A.感觉
B.睡觉
C.伟大
2.以前的明君是如何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
3.明君用应该以孝道治理天下,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因该如何去做呢?
弘扬传统文化
郯子鹿乳
郯子是我国东周时期的人,他的父母在年迈的时候,都患了很严重的眼疾,郯子非常焦急,想方设法四处求医。

一次,他听医生说,治这种病最好的办法是食用鹿乳。

但是,鹿乳在市场上买不到,就算要去深山里找,可还没走到跟前,鹿就早逃走了!怎么办呢?郯子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张鹿皮披在身上,然后趴在地上左蹦右跳的,远远看去,极像一头顽皮的小鹿。

就这样,郯子扮成小鹿,学着鹿走路的样子,学着鹿“呦呦”的叫,骗取鹿的信任,混进了鹿群中,取母鹿的乳汁给父母亲治病。

有一次,混在鹿群中的郯子忽然发现林中有一支箭对准了自己,顿时意识到,那是猎人的箭。

他赶紧站起来,大声喊:“别射!别射!我是人! 我是来取鹿奶回去孝敬父母的。

”猎人得知郯子取鹿乳的事,非常感动,就帮他一起挤出鹿奶,并护送他出山。

从此郯子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后来,郯子做了一个叫做郯国的小国国君,也是以仁德感化国民。

郯国虽是个区区小国,但却很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
之德,赢得了百姓的心。

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因此使得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当时的一些典章制度也都长久地保持了下去,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二)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
我是小助手
容止:指(人)仪容举止。

度:榜样,这里是做榜样的意思。

临:治理。

忒,差错。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君子,他的言谈,必须想到要受到人们的称道;他的作为,必须想到要给人们带来欢乐;他立德行义,必须能让人们尊敬;他的所作所为,必须能够让人们来效法;他的仪容举止,必须合乎规矩,可让人们仰望;一进一退都可以作为人们的榜样;以这样的方式来治理国家,管理百姓。

所以人们会敬畏而爱戴他,并且效仿他想要和他一样。

所以就能成就他的德育教化,顺利推行他的法规和命令。

《诗经·曹风·鸤鸠》篇中说:‘善良的君子,其容貌举止端正而没有过错。

’”
考考你的智慧
1.以临其民中,临字的含义是什么?()
A.治理B.面对C.降临
2.下边哪句话的含义是正确的?()
A.君子说的话要让别人去评判,行为要能取悦别人。

B.君子的穿衣打扮要漂亮,可以让人们观赏。

C.善良的君子,其容貌举止端正而没有过错。

3.文章中提到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做到人们的榜样,那么,你心里有能
作为你的榜样的人吗?为什么他能作为你的榜样呢?
弘扬传统文化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我们在生活中,一言一行都要行的端,坐得正,这样才能心中坦荡,无愧于天地。

后汉有个人叫杨震,他做官的时候非常清廉,老百姓都很尊敬他。

杨震去做东莱太守的时候,路经一个叫做昌邑县的地方。

昌邑县的县令王密曾经被杨震重用过,心里一直十分感激他,只是总没有机会报答,很是遗憾。

当他听说杨震赴任要路过昌邑,心里就非常高兴。

杨震一到昌邑,王密就立刻上门拜见他,两个人相见,非常高兴,谈天说地,一直聊到深夜。

这时,王密看看其他人都睡觉了,于是就悄悄拿出黄金十斤送给杨震。

杨震立刻拒绝了他,说:“我了解你才推荐你,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


王密没有理解杨震的意思,继续说道:“深更半夜,没有人知道的。

”杨震却认真地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杨震的话,立时醒悟了过来,非常羞愧地走了。

参考答案
(一)
1.C 2.他们治理天下时,连那些非常卑微的小国臣子也不敢遗弃。

3.我们在生活中,不仅仅要孝顺我们自己的父母亲人,对他人的父母亲人也要一视同仁,和顺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
1.A2.C3.略
四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五
(一)
经典国学再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