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 现代文阅读阅读训练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中有一尊神
①那天,街上很冷,太阳淡淡地照着,薄得如纸,母亲引着8岁的我走过清冷的街道。
我吸溜着鼻涕,拉着母亲的手,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个烤白薯。
烤白薯冒着缕缕热气,香味很有诱惑力地飘散到空气中。
阳光,也仿佛染上了诱人的香味。
②我捏着烤白薯,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
那种香气,至今想起来,仿佛还荡漾在我的记忆里,缭绕不散。
③就在我张大嘴,准备再咬第二口时,一声乞讨声拽住了我的注意力。
我回过头,是一个面黄肌瘦的讨饭女人站在我的旁边,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手里拉着个男孩。
那男孩和我差不多大,瘦瘦的,一双眼睛却不小,圆圆的瞪着我的烤白薯,一个手指伸在嘴里,使劲地咂,好像他的手指比我的烤白薯还有味儿似的。
④女人看看自己孩子的馋样,又看看我手中的烤白薯,赔着笑脸道:“娃娃,把烤白薯给我孩子吃点好吗?他有大半天没吃东西了。
”
⑤我当然不答应,忙缩回手,生怕一不小心,会被那母子俩抢去似的,嘴里还像个大人似的,连连说:“没有了,就这点儿,没有了。
”说着,用另一只手去推了那孩子一下。
⑥“小斌,咋恁没大没小?”母亲皱起了眉。
⑦“谁叫他们要吃我的烤白薯。
”我不高兴地说。
⑧母亲说:“给一点儿吧,来,掰一点儿给弟弟。
”母亲哄着,边把我手中的烤白薯拿过去,说是掰一点儿的,谁知一下子给那个孩子掰了一大半。
⑨那个小家伙接过烤白薯,仿佛饿了很久似的,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吃的都是我的香喷喷的烤白薯啊!我非常不高兴,把另一小半烤白薯一下扔在地上,低着头跑了。
⑩母亲捡起地上的烤白薯,吹吹上面的灰,递给那个小孩,拍拍他的头,笑笑,来寻我。
我拐过街角,见没有人了,一下子躺在地上,死命地又蹬又哭:“我要我的烤白薯,我要我的烤白薯。
”
⑪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轻声道:“说不定那两个人是天上下凡的神仙呢。
”
⑫一句话,让我立即停住了哭叫,睁大眼睛问:“他们是神仙?你咋知道?”
⑬母亲拉起我,拍掉我身上的灰土,背着向家里走去,边走边给我讲:“为弄清凡间的人谁的心肠好谁的心肠坏,天上的神仙经常下凡,故意装作可怜人,来试探人们的态度。
好心人呢,神就赐福;坏心人,神就降罪。
”
⑭一句话,把我吓了一跳,瞪大眼睛四处望。
心悸之余,我深深地佩服起母亲的远见卓识来。
我觉得母亲做得对极了,否则,这一次我一定是难逃神的惩罚了。
⑮这以后,再见到要饭的,或者疯子傻子,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深深的敬畏,也格外地尊敬他们。
因为,他们中保不定哪个就是天上下来试探人心的神仙。
⑯渐渐地,习惯成自然。
一直到如今,我仍然是这样,见了讨饭的或者可怜人,心里充满了同情,能帮上忙的,都尽量帮忙。
⑰多少年过去了,我早已知道那些“神”不过是拿来哄小孩子的,可仍然从心里感谢母
亲。
母亲不但让我的童年充满了烂漫离奇的故事,而且在我幼小的心里早早地就塑造了一尊神,这尊神叫善良和同情。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中⑪段说“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请用一小段话来描绘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
(3)结合语境,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划线词语作简要赏析。
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中“母亲”的印象。
【答案】(1)母亲把烤白薯分给小男孩,又用神仙的故事教育“我”。
(2)小斌真不懂事!那个小孩也太可怜了,分给他吃一点儿有什么关系。
可小斌才8岁,也是个孩子啊,我该怎么才能哄住他呢?
(3)“软乎乎”既指吃烤白薯给人带来的快感,也把那种有东西可吃的幸福变得具体可感,语言表达极具表现力。
(4)母亲让“我”把烤白薯“掰点儿给弟弟”,可见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用神仙的故事来教育“我”,可见她教育孩子很有方法。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可知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我的母亲,主要事件是母亲把我的烤白薯分给乞讨的小男孩,当我哭闹时,母亲就用神仙的故事教育我。
据此概括答题即可。
(2)结合语象分析,母亲因为可怜同情那个乞讨的小男孩而把我的烤白薯分给给他时,我先是把剩下的烤白薯扔到地上,然后又在地上撒泼,因为我当时也是一个孩子,也不懂事,母亲要想法哄住我,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3)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软乎乎”形容软和,用在这里是形容“幸福”这个词,幸福本来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它是人的一种感觉,因此这个词语既指吃烤白薯给人带来的快感,也把那种有东西可吃的幸福变得具体可感,语言表达极具表现力。
(4)结合文章母亲的动作、语言分析,母亲让“我”把烤白薯“掰点儿给弟弟”,可见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用神仙的故事来教育“我”,可见她教育孩子很有方法。
故答案为:⑴母亲把烤白薯分给小男孩,又用神仙的故事教育“我”。
⑵小斌真不懂事!那个小孩也太可怜了,分给他吃一点儿有什么关系。
可小斌才8岁,也是个孩子啊,我该怎么才能哄住他呢?
⑶“软乎乎”既指吃烤白薯给人带来的快感,也把那种有东西可吃的幸福变得具体可感,语言表达极具表现力。
⑷母亲让“我”把烤白薯“掰点儿给弟弟”,可见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用神仙的故事来教育“我”,可见她教育孩子很有方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
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揣摩并描述人物心理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然后再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
⑶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
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
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
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对的一项是:()
A.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是因为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我”,如果我”处理不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
B.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是因为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C.我决定委屈儿子是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母亲已是风烛残年,“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此时应更多地照顾母亲。
D.文章通过取祖孙三代一家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下列对表达技巧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1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人物。
B.第4段属于环境描写,突出了春天蓬勃的生机,表现了我对生命的热爱,反衬了我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的生命将会获得新的活力而喜悦的心情。
C.文章用词准确,第6段中的“强壮”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在小孩眼里,父亲是“强壮”的;“高大”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
D.第8段照应前文,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重任。
(3)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中“整个世界”的含义。
【答案】(1)B
(2)C
(3)整个世界”一方面指老人,代表着已绎过去的时代和世界;方面指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
背着整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
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中心,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解析】【分析】(1)ACD理解正确。
B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并不是因为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而是出于对孙子的疼爱,文中我的儿子也很懂事,聪明。
(2)ABD分析理解正确。
C分析理解错误,“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在小孩眼里,父亲是“高大”的;“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
(3)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是一个比喻句,把我背上的和妻子背上比作整个世界。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们一家去散步,过不去的地方,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我和妻子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
我们孝敬老人,关爱孩子,老人幸福地安享晚年,孩子快乐成长,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因此这句话深化了文章中心,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故答案为:⑴ B;⑵C;
⑶整个世界”一方面指老人,代表着已绎过去的时代和世界;方面指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
背着整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
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中心,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文章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及表现手法。
然后再仔细分析每个选项,判断其正误即可。
⑶此题考查分析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文章的重要语句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3.阅读《唯有垂杨管别离》,完成下面小题。
唯有垂杨管别离
许多年后,我常常想起病房里的岳老师与那个七岁的小病号。
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这两人并不相识。
岳老师曾经是一家矿山子弟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家小学已经关闭多年,所以这时的岳老师事实上已不再是老师了;小病号则是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他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
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住院的日子令人感觉灰败,如果不是飘进病房的柳絮通告了春天的来临,病人们全然没有注意到病房外的绿意。
作为医院的老病号,在单调重复的日子中,岳老师与小病号自然而然地相识了。
令人惊异的是,他们后来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
因为常跑医院,我与岳老师有些交集,他们的故事便进入了我的视线。
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带来的诸多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
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当她给小病号讲课的时候,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
每一天,只要两个人输液一结束,岳老师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
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故意来考小病号。
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小病号毕竟年龄尚小,顽皮好动,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所以,他便经常答不上来岳老师的问题。
比如那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二十遍。
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就像是活生生地在小病号的身体里打了结,一到考查的时候,他死活就背不出来,岳老师愈发伤心。
到了最后,连小病号自己都愤怒了。
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背这些干什么?”
说起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
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痛苦地抽泣起来,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
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小病号更多。
岳老师自己的病本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见缝插针地给他讲课。
病房里的教学最常见,瘦骨伶仃的小病号躺在病床上认真听,憔悴的岳老师坐在一旁小声讲。
这场景神圣却也让人心酸。
“既然没死,就得活出意义。
”岳老师对我说。
但是,她和他还是终有一别。
——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已经决定,要带他转院,去北京。
闻听这个消息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岳老师夜夜失眠。
深夜,她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
她说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
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文单词。
这一晚,不知何故,当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我难以自禁地涌起了哽咽之感:无论如何,这场遇见的结局终究是别离。
天快亮的时候,岳老师睡着了,但我并没有去叫醒她,护士路过时也没有叫醒她。
离别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一大早,小病号的父母就接到消息,要他们赶紧去北京。
他们马上忙碌起来,收拾行李,补交拖欠的医药费,再去买来火车上要吃的食物,最后叫醒小病号。
当小病号醒来,他还懵懵懂懂,不知道一个小时之后,他就要离开这家医院了。
九点钟,小病号跟着父母离开了。
离开之前,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了,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
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捏他的小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哪知道,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的名字,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
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
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在院子里的叫喊。
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破了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便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五月间,阳光正好,窗台上有流泻的碎金。
风暖暖的,有柳絮悠扬地飘飞,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蓬勃的生命的气息。
小病号站在一楼的草地上,他脱去了苍白的病号服,穿上了黄亮的T恤,骤然显得挺拔了些,有了小小少年的英姿。
(B)他仰着头,紧盯着病房的那扇窗户,努力地挺着身子,双手在嘴边拢成个小喇叭,大声地喊着,一字一顿的声音传遍了整个病区。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诵出了那句诗,但岳老师并没有应答,她正泪如雨下,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
除了隐约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一个人上前劝说,全都陷于沉默之中,听凭她哭下去,哭出悲,哭出喜……
后来,我常想:生命的相遇相别,正如花开花谢,都是必然。
但有些生命的碰撞,却会燃起星火,照亮彼此的人生。
(作者李修文有删改)注:[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出自《杨柳枝词九首》(唐刘禹锡)。
陌,街道。
垂杨,即垂柳。
管别离,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折柳有惜别之意。
(1)在病房里,长期住院的岳老师与小病号居然自动结成了师生,他们你教我学,发生了一些故事。
请根据文中情节的发展填空。
①小病号顺利地通过了考核,岳老师很骄傲。
②________
③小病号恼怒地说不想学习了,岳老师痛哭之后反而教得更多。
④________
⑤小病号在楼下完整地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悲喜交织。
(2)请在文中划横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进行简要赏析。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结尾段中“有些生命的碰撞,却会燃起星火,照亮彼此的人生” 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因为年龄小顽皮好动,小病号总是背不出那句诗,岳老师很伤心。
;病重要转院,小病号将无法继续学习,岳老师深夜为他编教材。
(2)示例1:A;“终年”“苍白”写出了岳老师身体状况很差,而“一丝红晕”与“苍白”形成对比,写出了岳老师为小病号讲课时的激动心情,体现了岳老师对生命有着深刻的理解。
示例2:B;“仰“盯”“挺”“拢”“喊”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小病号在离别之际,认真深情地为岳老师背诵诗句的情形,表达了自己对老师诚挚的感激与留恋之情。
(3)答案示例:岳老师与小病号因病相遇而成为师生,这是“生命碰撞”而“燃起星火”;岳老师在教小病号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小病号在离别时能用所学的诗句来表达生命的情义,这就是他们“照亮彼此的人生”。
【解析】【分析】(1)根据所给的三个情节,确定了要求概括的两处情节的段落位置。
①第一段到第六段,写小病号顺利地通过了考核,岳老师很骄傲。
②第七段,“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就像是活生生地在小病号的身体里打了结,一到考查的时候,他死活就背不出来,岳老师愈发伤心”可概括:小病号年龄小,调皮,总是背不出那句诗,岳老师很伤心。
③第八到第十段,写小病号恼怒地说不想学习了,岳老师痛哭之后反而教得更多。
④十一到十三段,结合“她说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可概括:小病号并重要转院,将无法继续学习,岳老师深夜为他编教材。
⑤十四段到结尾,写小病号在楼下完整地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悲喜交织。
(2)“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是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
分析。
“终年苍白”写出了岳老师身体状况不好,而“红晕”写通过神态变化,写出了她给小病号讲课时的激动、喜悦,这件事对岳老师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她在这件事里面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虽然生着病,但是却仍然做着有意义的事情,传递着知识,呵护着新的生命,表现了岳老师对于生命的深刻理解。
“仰”“盯”“挺”“拢”“喊”是一系列动词,这是一处动作描写。
分析。
这一系列动词描写了小病号在给岳老师背诵诗句时的态度的认真、专注,这是因为他内心中非常感激、敬佩岳老师,通过这些动作,表现了小病号对岳老师的感激、敬佩之情。
(3)示范:“有些生命”在文章里指的是岳老师和小病号,“碰撞”指二人的相遇、相识,“燃起星火”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把二人在彼此生命中的作用彼此星火,“星火”是光亮,有照明的作用,“照亮彼此的人生”可以理解为对彼此人生的影响。
结合“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可知,对于岳老师来说,自己病重灰暗的这段时光里,能够教导小病号,给他上课,甚至最后分离的时候小病号背诵出一直背不出的诗句,进而表达谢意、感激,这一切让她这段时光似乎不那么黑暗了,有了价值、意义,有了支撑下去的力量。
而对于小病号而言,长年的生病,不能和同龄人一直在一起学习,缺少关心,在岳老师的用心的教导、编教材等行为中都获得了一丝补偿,让自己的生病岁月也有了色彩光亮。
故答案为:⑴② 因为年龄小顽皮好动,小病号总是背不出那句诗,岳老师很伤心;
④ 病重要转院,小病号将无法继续学习,岳老师深夜为他编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