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寿命测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抗溶血治疗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尤其动态检测同一患者的RBCS可以早期反映溶血发生及程度。 适用于溶贫治疗期间的疗效评估、溶血复发的早期识别等。其他诊疗措施如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液透析、机械性心 脏瓣膜置换术、利巴韦林治疗等,RBCS测定可用来判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3.2慢性疾病监测与鉴别
RBCS测定可用于孤立性高胆红素血症鉴别诊断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预测 、糖尿病血糖控制效果评 估指标的校正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 的鉴别。
3.3完善贫血发病机制的研究
贫血临床上最常见,贫血发生时有无同时合并溶血,使用CO呼气试验快速检测RBCS可直接早期反映贫血有
。
1.2 CO呼气试验法
CO呼气试验法是通过测定人体内源性CO来测定红细胞寿命。其原理是约86%的内源性CO来自血红素降解,而 血红素中的85%又来自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降解过程,故总体上约70%的呼气内源性CO来自于红细胞降解 。其 次1分子血红蛋白含有4个血红素分子,在降解过程中会产生4个分子的CO。所以,在排除外源干扰的前提下,肺 的CO排泄率可推算RBCS值。
探索RBCS测定方法已百余年,公认的RBCS检测技术主要是核素标记法、生物素标记法和CO呼气试验法,这些 检测技术原理、方法及适应对象均有不同,但其RBCS的检测结果及其判断是相同的。《红细胞寿命测定在血液系 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开放呼气式CO呼气试验法作为临床RBCS测定的首选方法。
检测方法
1.2 CO呼气试验法
1.1红细胞标记测 试法
1.3 RBCS检测方法 比较
1.1红细胞标记测试法
包括同龄期红细胞标记测试(cohort label)和全龄期红细胞标记测试(population label),前者利用
15N-甘氨酸或放射性核素59Fe等掺入血红蛋白合成而标记骨髓中新生红细胞,测定循环血液中示踪剂从出现到消
1
3.1溶血的诊 断及鉴别诊断
2
3.2慢性疾病 监测与鉴别
3 3.3完善贫血
发病机制的研 究
4 3.4抗溶血疗
效以及安全性 评估
5
3.5疗效观察 和预后判断
3.1溶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溶血不是一个独立疾病,任何原因引起溶血都表现为RBCS测定值缩短,RBCS缩短是反映溶血最直接、最可 靠的指标,亦可定量反映溶血程度。尤其动态定量检测同一患者RBCS值对临床判定溶血及溶血程度有更大指导价 值。若RBCS测定值<50天,则确诊溶血发作。
CO呼气试验法测定RBCS的结果表明,非溶血组的(x±1.96s)的下限值为75天,溶血组的(x±1.96s)上 限值为57天、(x±s)的上限值为43天 。
综上可判断,RBCS测定值为50~70天,提示有溶血;RBCS测定值<50天可确诊溶血发作,且RBCS测定值越小, 溶血越重 。
RBCS测定的临床应用
1.3 RBCS检测方法比较
51Cr或32P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敏感、特异,结果准确。全龄期红细胞标记法中,51Cr标记法被视作“金 标准”并应用于临床,但测量一次RBCS需耗时近一个月且有辐射风险;荧光生物素标记法有过敏风险和诱导抗生 物素抗体产生风险,且完成一次测量也耗时需近一个月。同龄期红细胞标记法中以15N-甘氨酸标记法用得最多, 虽然该方法没有辐射风险和过敏风险,但耗时比全龄期标记法甚至更长。鉴于全程示踪剂检测耗时太久,临床一 般采取半生存期测定法,约需10天至近一个月,而且标记测定法只适用机体红细胞生成与破坏速度稳定时期,动 态变化时不适用。故标记测定法只适用基础研究,难以临床常规开展。
无溶血参与及其严重程度。灵敏的RBCS测定辅助临床解决鉴别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不显著亚临床溶血状态,有助于
指导治疗,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肾性贫血、噬血细胞综合征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贫血、淋巴瘤贫血、白血
病贫血、炎症性贫血等
若RBC测定值<50天,提示溶血参与此类疾病进展,治疗措施要兼顾控制溶血发生会
取得更好疗效。
3.5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适用于红细胞相关疾病的疗效评估、预后判断等。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贫血、 多发性骨髓瘤等。
谢谢观看
RBCS测定结果解读
2.1正常参考值 推荐
2.2 RBCS测定 值与溶血判断
2.1正常参考值推荐
RBCS正常值为120天,范围为70~140天
。
2.2 RBCS测定值与溶血判断
应用51Cr标记法检测RBCS显示,RBCS的半减期T1/2小于20天(对应RBCS值66天)为溶血、半减期T1/2小于 17天(对应RBCS值49天)为较重溶血 。
红细胞寿命测定
红细胞自骨髓释放至外周血中的存活时间
目录
01 检测方法
03 RBCS测定的临床应用
02 RBCS测定结果解读
基本信息
红细胞寿命(Red Blood Cell Survival, RBCS)是指红细胞自骨髓释放至外周血中的存活时间。病理状态 下,无论何种机制介导的红细胞破坏增多(即溶血),均可导致RBCS缩短,红细胞破坏超过骨髓代偿增生时,即 导致贫血。准确的RBCS检测是溶血判定的金标准,因此RBCS检测对溶血的临床诊断和溶血程度的鉴别诊断具有重 要价值。
失的时间即是红细胞的存活时间,亦即RBCS,后者通过51Cr、32P或生物素等与细胞膜牢固结合,直接标记循环
血液中从新生到衰老所有龄期的红细胞,继而通过测定血液中标记物的消失速率算出红细胞的存活时间;红细胞
标记法根据标记物不同又可分为核素标记(isotope label)和荧光生物素标记(biotin label)法
CO呼气试验法可分为重复呼吸式CO呼气试验法和开放呼气式CO呼气试验法。重复呼吸式CO呼气试验法需要 戴头套、操作复杂、受试者体验差,在临床上很少用,开放呼气式CO呼气试验法无需戴头套、操作简便、受试者 “一气呵成”,快捷准确,且可动态检测RBCS。国内科技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研制出能直接测定呼气内源性CO的 呼气试验检测设备,操作流程极大简化,方便快捷,结果稳定、准确,是唯一适应临床大规模开展的常规检测 RBCS的方法。《红细胞寿命测定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开放呼气式CO呼气试验法作为 临床RBCS测定方法 。
3.2慢性疾病监测与鉴别
RBCS测定可用于孤立性高胆红素血症鉴别诊断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预测 、糖尿病血糖控制效果评 估指标的校正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 的鉴别。
3.3完善贫血发病机制的研究
贫血临床上最常见,贫血发生时有无同时合并溶血,使用CO呼气试验快速检测RBCS可直接早期反映贫血有
。
1.2 CO呼气试验法
CO呼气试验法是通过测定人体内源性CO来测定红细胞寿命。其原理是约86%的内源性CO来自血红素降解,而 血红素中的85%又来自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降解过程,故总体上约70%的呼气内源性CO来自于红细胞降解 。其 次1分子血红蛋白含有4个血红素分子,在降解过程中会产生4个分子的CO。所以,在排除外源干扰的前提下,肺 的CO排泄率可推算RBCS值。
探索RBCS测定方法已百余年,公认的RBCS检测技术主要是核素标记法、生物素标记法和CO呼气试验法,这些 检测技术原理、方法及适应对象均有不同,但其RBCS的检测结果及其判断是相同的。《红细胞寿命测定在血液系 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开放呼气式CO呼气试验法作为临床RBCS测定的首选方法。
检测方法
1.2 CO呼气试验法
1.1红细胞标记测 试法
1.3 RBCS检测方法 比较
1.1红细胞标记测试法
包括同龄期红细胞标记测试(cohort label)和全龄期红细胞标记测试(population label),前者利用
15N-甘氨酸或放射性核素59Fe等掺入血红蛋白合成而标记骨髓中新生红细胞,测定循环血液中示踪剂从出现到消
1
3.1溶血的诊 断及鉴别诊断
2
3.2慢性疾病 监测与鉴别
3 3.3完善贫血
发病机制的研 究
4 3.4抗溶血疗
效以及安全性 评估
5
3.5疗效观察 和预后判断
3.1溶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溶血不是一个独立疾病,任何原因引起溶血都表现为RBCS测定值缩短,RBCS缩短是反映溶血最直接、最可 靠的指标,亦可定量反映溶血程度。尤其动态定量检测同一患者RBCS值对临床判定溶血及溶血程度有更大指导价 值。若RBCS测定值<50天,则确诊溶血发作。
CO呼气试验法测定RBCS的结果表明,非溶血组的(x±1.96s)的下限值为75天,溶血组的(x±1.96s)上 限值为57天、(x±s)的上限值为43天 。
综上可判断,RBCS测定值为50~70天,提示有溶血;RBCS测定值<50天可确诊溶血发作,且RBCS测定值越小, 溶血越重 。
RBCS测定的临床应用
1.3 RBCS检测方法比较
51Cr或32P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敏感、特异,结果准确。全龄期红细胞标记法中,51Cr标记法被视作“金 标准”并应用于临床,但测量一次RBCS需耗时近一个月且有辐射风险;荧光生物素标记法有过敏风险和诱导抗生 物素抗体产生风险,且完成一次测量也耗时需近一个月。同龄期红细胞标记法中以15N-甘氨酸标记法用得最多, 虽然该方法没有辐射风险和过敏风险,但耗时比全龄期标记法甚至更长。鉴于全程示踪剂检测耗时太久,临床一 般采取半生存期测定法,约需10天至近一个月,而且标记测定法只适用机体红细胞生成与破坏速度稳定时期,动 态变化时不适用。故标记测定法只适用基础研究,难以临床常规开展。
无溶血参与及其严重程度。灵敏的RBCS测定辅助临床解决鉴别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不显著亚临床溶血状态,有助于
指导治疗,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肾性贫血、噬血细胞综合征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贫血、淋巴瘤贫血、白血
病贫血、炎症性贫血等
若RBC测定值<50天,提示溶血参与此类疾病进展,治疗措施要兼顾控制溶血发生会
取得更好疗效。
3.5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适用于红细胞相关疾病的疗效评估、预后判断等。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贫血、 多发性骨髓瘤等。
谢谢观看
RBCS测定结果解读
2.1正常参考值 推荐
2.2 RBCS测定 值与溶血判断
2.1正常参考值推荐
RBCS正常值为120天,范围为70~140天
。
2.2 RBCS测定值与溶血判断
应用51Cr标记法检测RBCS显示,RBCS的半减期T1/2小于20天(对应RBCS值66天)为溶血、半减期T1/2小于 17天(对应RBCS值49天)为较重溶血 。
红细胞寿命测定
红细胞自骨髓释放至外周血中的存活时间
目录
01 检测方法
03 RBCS测定的临床应用
02 RBCS测定结果解读
基本信息
红细胞寿命(Red Blood Cell Survival, RBCS)是指红细胞自骨髓释放至外周血中的存活时间。病理状态 下,无论何种机制介导的红细胞破坏增多(即溶血),均可导致RBCS缩短,红细胞破坏超过骨髓代偿增生时,即 导致贫血。准确的RBCS检测是溶血判定的金标准,因此RBCS检测对溶血的临床诊断和溶血程度的鉴别诊断具有重 要价值。
失的时间即是红细胞的存活时间,亦即RBCS,后者通过51Cr、32P或生物素等与细胞膜牢固结合,直接标记循环
血液中从新生到衰老所有龄期的红细胞,继而通过测定血液中标记物的消失速率算出红细胞的存活时间;红细胞
标记法根据标记物不同又可分为核素标记(isotope label)和荧光生物素标记(biotin label)法
CO呼气试验法可分为重复呼吸式CO呼气试验法和开放呼气式CO呼气试验法。重复呼吸式CO呼气试验法需要 戴头套、操作复杂、受试者体验差,在临床上很少用,开放呼气式CO呼气试验法无需戴头套、操作简便、受试者 “一气呵成”,快捷准确,且可动态检测RBCS。国内科技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研制出能直接测定呼气内源性CO的 呼气试验检测设备,操作流程极大简化,方便快捷,结果稳定、准确,是唯一适应临床大规模开展的常规检测 RBCS的方法。《红细胞寿命测定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开放呼气式CO呼气试验法作为 临床RBCS测定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