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国学(12本好书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讲国学(12本好书推荐)
中国文化,于世界为先进。
——钱穆
一个人必确定了他的人生才得往前走动,多数人也是这样;只有昭苏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才能把生机剥尽死气沉沉的中国人复活过来,从里面发出动作,才是真动。
中国人不复活则已,中国而复活,只能于此得之;这是唯一无二的路。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小编今天带来名师、大家关于国学的12本好书。
1.《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研究《诗经》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之作。
因为这本书(《经典常谈》)的引导,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叶圣陶
•《诗言志辨》:从“诗言志”的意念为中心。
•《经典常谈》: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更为亲近、熟悉。
2.《国学小史》:恢复当年梁启超讲授先秦学术的原貌
晚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讲学,时为学生、后亦成著名学者的姚名达向请教:近自患学问太多,而欲集中精力于一点,此一点为何?”梁启超毫不犹豫地回答:“史也,史也!这无疑是金针度人。
按照在欧洲时与诸同人商讨的方针,“此后绝对放弃上层的政治活动,惟用全力从事于培植国民实际基础的教育事业”,梁启超开始了由政治家向学者的转变。
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
《情圣杜甫》《屈原研究》《中国文化史》《变法通议》等。
1920年冬,梁启超应清华学校之邀,开设课外讲演“国学小史”。
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未完成却影响深远的名著,讲演出来的一本书,看书如同在听其讲学,一本书读懂300年学术史。
晚明的20多年,清代,民国12年,是为300年。
凡研究一个时代思潮,必须把前头的时代略为认清,才能知道那来龙去脉。
——梁启超
本书原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间,梁启超在清华等校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义,成书后共分十六讲。
中国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有题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清华学校讲义”一册,现存第一至十二讲(第十二讲未完)内容,经过与当时听讲者回忆的对照,应即为梁启超在清华学校的讲义原本。
4.《国学概论》:以清代学术界盛行的《榖梁传》作为思想核心
讲述“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钱穆
钱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博大精深,并世无人能出其右。
——杨联陞(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有汉学界第一人之誉)
本书将我国古代学术,按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略加阐发,使读者了解两千年来学术思想流传变迁的趋势,可使今人获知70年前学者对当时学术思想的一种看法,亦可作为一种资料阅读。
5.《先秦诸子系年》:钱穆先生学术生涯中的里程碑之作,一部给诸子学研究带来新气象的专著
君书体大思精,唯当于三百年前顾亭林诸老辈中求其伦比。
乾嘉以来,少其匹已。
——蒙文通
6.《中华国学》:所谓“中华国学”,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代生活具有深刻影响的学术思想。
“探索中华传统知识,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
本书是作者在南开大学讲授“中华国学”课程的实录。
,其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如易学、儒学、道学、兵学、法家之学、阴阳五行与医学、人才学、道教内丹和外丹之学、佛教唯识学和禅学、史学等。
通过本书的阅读,不仅可从宏观上了解或把握中国传统学术的精髓,也可获得宝贵的人生智慧,从而使人生更有意义。
7.《中华传统礼仪概要》:系统地了解中华礼仪的体系和精髓
包括中华礼仪之邦的形成、特色、学理、经典,
冠、婚、丧、祭之礼的仪式及其人文内涵,
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如会客、宴饮、尊师、敬老、书信等)中如何体现中华礼仪特色等问题。
本书选择中华传统礼仪中重要和富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编共31个专题。
8.《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将儒家思想归纳了14种态度
乐是在心上,人不要去找。
放下找的时候便是乐,便是新。
要是当真把生活重心——情趣放在生活本身上,那么生活就时时是新。
你就是坐在房子里一天都不厌倦。
因为是重心在生活本身,完全无所依持。
——梁漱溟说”孔子的态度“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早年讲学记录,由学生李渊庭、阎秉华整理。
梁漱溟先生将儒家思想归纳了14种态度:
(1)仁
(2)乐
(3)讷言敏行
(4)看自己
(5)看当下
(6)反宗教
(7)毋意必固我
(8)非功利
(9)非刑罚
(10)礼乐
(11)孝弟
(12)不迁怒
(13)不贰过
(14)天命
这些态度并非就《论语》字面上推衍出来的,而是从孔子的生活实践中归纳出来的。
这是梁漱溟先生与一般研究孔子学者所不同的地方。
9.《中国伦理学史(外一种)》:近代伦理学史的开创性著作,28位思想家的伦理思想,另附有《中学修身教科书》
吾国夙重伦理学,而至今尚无伦理学史,迩及伦理界怀疑时代之托始,异方学说之分道而输入者,如风如烛,几有互相衡突之势,苟不得吾民族固有之思想体系以相为衡准,则益将彷徨于歧路,盖此事之亟如此。
——蔡元培
一、先秦创始时代
(一)儒家
孔子
子思
孟子
荀子
(二)道家
老子
庄子
(三)农家
许行
……
二、汉唐继承时代
淮南子
董仲舒
扬雄
……
三、宋明理学时代
王荆公
邵康节
周濂溪
张横渠
程明道
程伊川
……
10.《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史研究早期的一部代表性著作,也是当时各界了解、研究中国文化史的重要参考书。
盖以“华”自诩,犹以“夏”自称,犹以“中”自勉。
国于大地,必有与立。
——陈登原
11.《国故论衡》:章太炎重要的国学著作,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
——章太炎
12.《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化的走向
•孔子的真价值,却无宁在他那刚强,热烈,勤奋,极端积极的性格。
这种性格却又有一种极为特殊的面目,即是那强有力的生命力并不是向外侵蚀的,却是反射到自身来,变成了一种刚强而无害于人,热烈而并非幻想,勤奋却依然从容,极端积极而丝毫不计成败的伟大雄厚气魄。
•玉所代表的美感是颇高等的,不稚弱,不琐碎,不浅薄,不单调,不暂时,不变动不居,不死滞不前。
在人格上能与之符合者,也恐怕只有孔子而已。
……玉和孔子代表了美育发达的古代中国。
李长之先生对于中国文化有着一整套的看法,《迎中国的文艺复兴》则是他探讨中国文化走向的文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