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人教版新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人教版新课标
关于心理健康,我国的心理学家认为应具有以下特征:心理健康的人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自尊自信;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胸开阔,善与人处;热爱生活,乐于工作;精力充沛,情绪乐观;平衡发展,人格健全。

目前,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已成为判定一个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这一点不能不引起家长、老师及社会的重视,如何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相当于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期。

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从这个时期起,学习取代游戏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成为他们必须完成的一种社会义务。

主导活动的变化,给儿童心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开始参加学校集体生活,成为班集体的一员,并要求他们服从和执行学校集体生活所必须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儿童的社会地位的变化、承受环境压力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一切都将促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质的飞跃。

在这个飞跃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找到情感教育的基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

如教材中《别了,我爱的中国》,表现了作者离别祖国时依依惜别之情和报国之志。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这些爱国者的行动中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培养自己的热爱祖国的感情。

《赵州桥》介绍的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如《五彩池》,描写了五彩池的美丽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好。

有的课文表现人格美,如《信任》一文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诚实、真诚相待。

因此,要注意充分挖掘和利用教
材本身的心理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1、直接利用
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的文质兼美、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课文,对其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诗词尤其如此)的,可以直接利用进行以文育心、以美育心。

如《谈礼貌》一文,结尾这样写道:“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又如《珍珠鸟》一课,作者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诸如此类的心理信息。

2、分析挖掘
有些教材中所包含的心理信息比较隐蔽,无法直接利用课文中的语句、段落作为心理教育的凭借点。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常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细致挖掘,使学生明白了。

课文中一些复杂的人物性格,典型的细节描写等往往是作者传情述志的灵巧手腕。

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抓住课文内容,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2、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和好?3、从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你明白了什么?这样设计,让学生在讨论中会联系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好处和必要性。

只有深挖,才能加强心育渗透的力度,使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当然,应当注意实事求是的深挖,没有的不能牵强附会,画蛇添足。

3、拓展深化
有些教材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太明显,比较深奥,直取不行,挖掘又不太合适。

这时,就引导学生拓展深化,找出彼此之间的结合点。

如小语六册《七色花》一课,在讨论了主人公珍妮将最后一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因为她使双腿残疾的小男孩恢复健康。

之后,让学生议论"如果你拥有这样一朵七色花,你想用它帮你做些什么事?"此时,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可结合实际,也可借助想象,不要人云亦云,让学生在拓展中深化情感。

二、落实课堂,抓住情感教育的关键
1、创设情境,入境生情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渲染语言描绘,画面渲染等手段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

如:
(1)、语言感染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

因此,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课第二部分后,可设计导语:朝鲜人民为志愿军牺牲流血,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

在朝鲜的土地上,长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其中就有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烈士。

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牢不可破的友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就要分别了,怎不叫人依依不舍,怎不叫人泪如泉涌?让我们满怀深情齐读第二部分。

同时,用声音模拟系统再现当时的话别场面:课堂上响起了火车站上人声鼎沸。

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声......此时,学生的心灵完全融入到模拟的情境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音乐渲染
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也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好方法。

因为,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调节学生情感使人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

在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一课,在理解“大海哗哗地歌唱”这个拟人句时,我先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层层海狼涌上岸边,拍打海滩,发出哗哗的撞击声。

学生通过听看理解理解可大海哗哗地歌唱,实际上就是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

使学生感受到小作者把大海当作人来写,突出了大海的亲切、可爱。

接着指名读、齐读、师读,最后闭上眼睛听录音读,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正是在音乐的渲染下,不自觉地进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人文教育。

(3)、画面渲染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月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金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方面,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

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
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无不引导学生畅游其中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通过适时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部分场景,五壮士英勇跳牙的悲壮场面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深刻地理解了五壮士的英勇行为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总之,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

但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说,一定重视整体感知,感性体验和直觉感受。

这样才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