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中政治 当理想照进现实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中政治当理想照进现实教学反思
早在几年前就听说四川要实行新课改了,去年终于开始实施了。
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参加了新课改培训,仔细研读了新版教材,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比较于旧教材,新的政治教材更具新颖性和吸引力。
一、教材的编写图文并茂、布局精美。
从感官上来讲,新教材的编写上不仅增加了图的比重,而且还将旧的黑白插图更换成了彩色插图,这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睛,也更好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学的“眼睛”这一特点。
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更能工巧匠,激起学生学习政治兴趣和热情。
二、新教材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和谐统一。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努力实现此目标,新课程标准强化了实践环节,增加了用于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
同时我们的高中思政教材不但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还在每个单元后设置了与本单元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综合探究活动的课题,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探究活动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新教材着眼学生发展需求,拓展学生发展空间,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充分考虑到的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还要学会做人,学会适应日常生活的能力。
思想政治新课程正是立足于现实,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基础,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这种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密切结合就把思想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之中,把学习也当作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这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知识把原理融入到生活题材之中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同。
四、新教材的编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新教材在讲解每一个政治理论基本观点之前,总是要先展示一些实际的“案例”
或者“名人语录”;这些“案例”或“名人语录”往往都是学生能实实在在、真真实实感受得到的社会现象;从而让学生更能从直观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很好的为学生铺设一条从“感性认识阶段”通向“理性认识阶段”的捷径,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加容易达到。
不用老师多费口舌,只需稍作点拔学生使明白了。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不仅快捷易掌握,而且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
五、带有开放性和研究性的“活动”课的设置,不仅重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以“探究性”的形式取代旧教材中的“习题”和“思考题”。
是教材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之一,而新教材中“探究性”的内容多含有开放性和研究性的价值导向,要很好地完成这些内容,不仅需要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还需要老师做好精心的准备、督导和检查工作。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只起到了一个分组、选题、引导的作用,而更多的实践过程还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
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自己去选择研究课题,探索研究途径和方法,并努力达到研究的目的。
这一活动过程无论是对“教”还是对“学”来讲,都是一个极大的相互促进过程。
以上是我在参加新课改培训时研读教材时的体会和对新教材的理解,让我对即将开始的新课改充满了希望与美好的憧憬。
但是,当我真正走进高中新课程之后,我才深切地感受到作为高中新课程实施者的困惑与无柰,来自于教学实践的很多方面与我先前的构想相差甚远,存在相当多得困惑。
首先,新的教学观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冲突。
新课改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以问题或情境为载体的,增强学生的体会与感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授课模式更加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体系的完整性,大多数教师更加倾向讲授而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所以最大的困惑是新课改是否只是改改教材就可以了呢?如果教学观念不改,教学模式不改,教学方法不改,评价机制不改,那么新课改只是流于形式。
其次,教材内容和课时安排之间的矛盾: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的视觉内容更多了,在课堂上要讲的知识点也更多,因为很多知识点中所蕴含的隐性知识需要
教师帮助学生挖掘出来,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比如第一课第一框第三目中“名词点击”介绍的两个概念: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课堂上如果不讲,它又和纸币的发行规律有一定的关系,学生必会针对“物价上涨”产生疑问;如果要讲,且要让学生理解,那么就要联系社会实际进行分析,这么一来,课堂时间分配必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于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难以完成。
因此就产生了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之间的矛盾。
第三,教学任务和学生探究之间的矛盾: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非常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学任务和学生探究在时间支配上又产生了“争夺战”,因为课时是固定的,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探究活动就不能充分开展;而要充分开展学生探究活动又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所以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教学任务完成得很草率,而探究活动又没有得以深入和舒展,真可谓“两头没一头”。
第四.教师教学和学生要求之间的矛盾:新教材要求教师教学尽可能体现“人文性”,与生情紧密结合,但是在高考体制下,引导教师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挥棒是高考,因此,教师教学会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应试性。
而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所面对的课堂是多元的、自由的、开放的。
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教师教学和学生要求之间的矛盾。
第五.课程标准与高考的矛盾。
新课改新的课程标准中很多内容只是要求学生了解或知道,并不需要做深入探究,但是在高考中却作为重点知识点来考查,比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章节中,涉及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新农村建设等知识,教材只是简单处理,但是在平时练习甚至在高考都是重点或者热点来考查,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就很难把握讲授的度。
其实这许多的困惑,根源来自高考的压力,许多老师还是用老方法解决新教材,学生反映时间很少,内容太多,不好掌握。
怎样来处理这些矛盾?我们备课组在如何利用有限时间去完成较大量的教学任务方面做了探究,积累了一些经验,供大家交流。
第一,教学中内容要大胆取舍,让手让学生去探究。
传统的教学可能更多的在
于讲授得详细,准确,细致,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有时候感觉考试不是在考察学生的能力,更是在考察教师的能力,学生考完就忘完的现象很普遍。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才感觉讲不完,时间不够。
仔细思考后发现,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呢?内容上可以大胆取舍。
比如公司成败的因素集中和学生一起探讨后,关于企业的兼并与破产,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探讨,这样课堂安排就比较宽松。
其实,我们越舍不得放手,越形成学生对老师的过分依赖,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学生只是学会知识,而没有形成会学的能力,这和新课改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第二,设置某一主题,搭建思维平台,层层深入剖析。
新教材的亮点就是以情景或者问题为中心的设置模式,对学生的理解很有帮助,但缺点在于设置问题分散,教学战线很长,耗时很多。
要追求高效课堂,解决课时少的难题。
可以用一情景多角度设问的方式,搭建阶梯式思维平台,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层层探究,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
例如在谈到就业这一章节,课本有三个探究材料,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综合三个探究材料,解决三个层次问题,感受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分析就业的重要性,提出就业的好办法。
这样不仅思路清晰,而且综合运用书本材料,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在活动课中去渗透研究性学习。
新教材最大的新颖性是增加了研究性课程,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无暇去顾及研究性课程内容,主要任务还是面对高考,这样从新课改的精神上讲是对学生的发展很不利的,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为了做到兼顾二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研究性课程放在学校的大活动课程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课程中体会研究性学习的乐趣,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提升个人的研究能力,激发对政治课学习的浓厚兴趣。
总之,新课改的成功在于教材的突破,但其他方面的改革还需跟进,不然我们教学实践者的困惑始终存在。
希望新课改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