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高考诗歌专题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高考诗歌专题复习》教案
一、往年高考失误分析
纵览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古诗鉴赏的出题方向普通
针对“作品写了什么”“作品是怎么写的”等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绝大多数题目
都同时体现了这两点。

在这个慷慨向的制约下,命题者参照考纲的要求细化设题。

因此,掌握慷慨向并且能够辨析具体要求是每一个考生必备的能力。

从2022 年
全国各地试题看,考点分布全面而稳定,考生必须针对常设考点有的放矢逐一过关,夯实基本功,包括对诗歌主旨、感情、意象、手法、语言等的把握与分析。

因此,全面理解考试要求,逐项检验知识储备与能力储备是考生复习时的重
中之重。

针对“写了什么”这个慷慨向,应复习课本典型作品,加大阅读与练习分量;针对“怎么写的”这个慷慨向,要加强对名词术语的熟知度,提高针对具体文本的运用能力。

读诗必先品标题,这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忽略诗歌标题的存在往往会
导致理解诗歌的内容发生偏差甚至错误。

例:2004 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并无“怨”字,而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作者因为出征在外,每天都过着战斗生活,所以心怀怨气。

怨军队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

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本题直接考查学生审读诗歌标题并以标题中信息贯通全篇的基本能
力,有了标题的明示,可以说即便原先看不出“怨”的学生也能千方百计去“证明”。

题中“征人”的特定身份一定会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构成特定的关系,从
而引起特定的情感表达。

“答题的艰难有两个:第一,必须破解情景交融手法,
体味出景中包含的情绪;第二,必须落实到每一句,不能空泛作答。

病例由于未注意上述两点,导致不能将标题信息句句落实。

注释的作用一则匡助考生疏通字句,更重要的作用是暗示考生主动运用知人
论世的策略去解读诗歌内容。

中国古诗的创作往往与社会背景、个人遭际密切关
联,因此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背景往往是解读诗歌的“隐形武器”。

例:李弥逊《春日即事》“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祥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表现了作者虽遭免职而不畏奸佞的品格。

作者身处寂寞的环境而“自
掩门。

”这是他傲岸人格的表现。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
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注释中“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
十分冷落的地方”等信息可以说已经匡助考生解决了至少一半问题,余下的仅考查学生能否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并结合原诗作简明分析。

意象是诗歌创作与鉴赏的双重重心,所谓“意象”,其本质是浸润着作者特
定情思特征的自然物象。

意象在诗中的呈现方式往往仅是自然物象,考生没有较好的基本功就会忽略甚至是扭曲物象暗地里的人的情思,因此高考题从意象角度设题是常见的方式。

例:2022 年宁夏卷刘一止《小斋即事》“冷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借写琴棋,表现了寄情于弹琴下棋的闲适生活,抒发了作者因年老而
看穿世事的淡泊情怀。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直——朴重,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
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本诗中作者故意只撷取了琴的“直”的特征,棋则撷取了“方”的特
征,意象“直”而“方”的品性正喻示着人的品格的方正刚直,这样的人却自称“老疏”“拙笨”,可以看出是对社会的不满与反讽。

病例彻底忽视了意象主要特征与人特定品格之间的密切关联。

逐字逐句地细读是解题的基本方法。

在没有读通每一句之前就冒然下笔是非
常危(wei)险的。

因为局部词句的阻梗而导致全篇的误解在考场中是屡见不鲜的。

咀嚼字词的前提是关注意象特征,关注字词在上下文中的位置。

目前与咀嚼字
词相关题目多设置为诗眼、炼字等。

例:2022 年福建卷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惟独空床敌素秋。


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
或者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不能,因为“敌”有敌对的意思,这样就可以表现出作者傲然敌对严
酷环境的品格。

不能换成“对”或者其他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
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
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敌”的主语是“空床”,床因何而空,上句“远书归梦”已揭示出了
原因;“敌”的宾语是“素秋”,它直接引起了下面两句对秋景的描绘,带出“寥
落”与“愁”的姿态,从中可看到在秋天时分因“远书归梦”而引起的作者孤寂
难耐的愁怀是比较清晰的。

许多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注意辩证看待文学现象,往往把学过的某一首作
品当做读解所有作品的依据,面对具体文本时懒于思量,简单地套用以往的学习
经验,结果造成望文生义、穿凿傅会。

例: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燕子和飞虫比做谗邪小人,他们污染了自己
的琴书,还要打击压迫作者,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蔑视之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
琴书” “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
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爱慕,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给人自然、亲切之感,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欢跃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
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
也好像是在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提到杜甫总会想起忧国忧民、郁悒不得志,想到小人当道、社会混乱,
这样先人为主思维是许多考生都有的。

在平时的阅读中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也缺乏全面辩证的态度,这是造成病例生搬硬套的根本原因。

知人论世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能走向死板僵化。

题目总有具体的要求,看清这些要求作针对性的回答是应试的基本要求,审题不清、理解不到位即率然下笔,必然导致答题失误。

例:2022 年广东卷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艘。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用了“带”字,就能委婉涵蓄地表现出作者极目远望的情态。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怍,不说钟声远播,而
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所谓“妙处”即这样的遣词用语对于描绘刻划有何好处,对于表情达
意有何好处。

从诗中看“带”字针对的是前者。

而作答有关描绘刻划类的题目,必须从相关手法、相应内容、特定效果三方面考虑。

病例不针对诗歌具体内容及设题倾向,“套用”以往做法,貌似周全,实则答非所问。

考试的要求是要看到考生实实在在的解答,即充分落实题干的要求。

许多考生的回答往往在针对题干的对应性上出了问题,往往浮现答案似有若无的情形。

例:2022 年全国I 卷黄庭坚《题竹石牧牛》“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故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分了三个层次,分别写了竹子、牧童和石头。

前四句承题描写竹石牧牛,后面四句抒情,表达了作者观画后的感想,
因此这首诗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旬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层次的划分不对,究其原因是审题粗疏,没有严格扣住题目及小序所
表明的写作信息去逐句落实,只就字面意思就轻率作答。

二、 2022 年备考方法技巧
1、一分为二的“手法”
许多考生对诗歌鉴赏中术语的运用感到较为头疼,对概念术语的区别也往往弄不清,其实,只要掌握“一分为二”的方法,就可以相当简便地掌握诗歌鉴赏中最常用的一些概念术语。

所谓“一”,是说“一组方式”,指的是初中阶段已经掌握了的5 种表达方式,即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中与诗歌鉴赏有关的集中在描写、抒情、议论3 种上。

所谓“二”,说的是将这3 种表达方式按照“直接”与“间接”(也可以理解为“正面”与“侧面”)作两分式的区分,由此导出细化的表现手法,最后再看修辞手法。

可以这样看待,遵循由大到小、由统到分的原则,可以依此理出“表达方式(两分)一表现手法一修辞手法”这样一个序列。

所谓表现手法,是用于整首作品构思设置的较大的技巧;所谓修辞手法,是用于局部语句的较小的技巧。

可参见如下简表,并根据日常阅读与训练所得,借助这张表格,不断地丰富完善。

正面描写
工笔细描白描勾勒
侧面描写烘托渲染衬托对照
直抒胸臆景中藏情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理趣托物言志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顶针
叠词
反问
双规
象征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侧面烘托
托物言志
以小见大
点面结合
直接间接直接间接
直接间接象





由于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方向总会落实到“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两点上,因此,在阅读和作答时都必须同时注意内容(主旨)和形式(手法)。

同时,正如钱钟书指出的那样,中国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如同“长在了一起的脚和鞋子”那样,是难以硬性区分的,形式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内容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的。

这就决定了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运用“双管齐下”的方法,即回答有关内容的题目时不忘点到相关手法,回答有关手法的题目时不忘联系内容并顺势点出该种手法的效果、作用,这样就能做到答题内容全面丰富。

可以这样说,“双管齐下”的作答法其精神实质是宁可多答了不得分,也不能因少答漏答而被扣分。

固然,看清提问重点,有所侧重而不喧宾夺主是应该注意的。

实事求是地赏析“这一个”,是最近几年高考的总倾向,反对考生机械套用课内知识、僵化地去知人论世的“机械套板”。

目前的高考更强调对诗歌意象画面、境界氛围、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做实实在在的解读。

因此,见杜甫必言其悲,见李白必言其愤,见白居易苏轼必言其贬谪的胶柱鼓瑟式的做法应该避免。

平时的阅读与练习应该深入到语言文字的内部,借助外部信息(如时代、作者等) 加以丰富,而不是机械地照搬现有的模式。

中国古诗在长期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为了相对较为固定的意象运用倾向,我们常说的“香草美人”传统就是典型。

应该说明的是,正如意象有较为凝固的一面一样,意象在不同作者不同创作需求的制约下,往往会呈现多义性、隐秘性、复杂性。

(1)意象的多义性。

如“燕子”的意象,在惜春伤秋、感伤时事、寄情相思、渲染离愁等背景下其表情达意的功能是大不一样的。

又如“月”的意象,在昌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中,居然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象。

这就需要考生在鉴赏时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2)意象的隐秘性。

许多意象的产生往往和古代神话传说、名作佳篇、名人逸事有关,不了解这些典故,就会影响对意象的准确理解。

如“白云”的意象多有漂零、飘逸等诸多联想,但“白衣苍狗”却象征世事变化无常,因为它出自杜甫《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3)意象的复杂性。

一种物类可以表现多种意象,同样一种意象也可以通过多种物类来表达。

古诗词中用以表现“漂泊”的意象不少,有船、浮萍、孤雁、飞蓬等等。

而且,一首作品中,作者往往会用多种意象,通过巧妙地组合,使之欲表现的情感更为丰富多彩,切不可见木不见林。

三、巩固训练
(一) 墨梅
1、为什么“梅”呈现出墨黑色(用自己的话概括)。

沾染到了洗砚池中黑色的水而变黑。

2、本诗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或者象征)。

3、请写出本诗的主旨(20 字以内)。

借墨梅朴素淡雅的形象表现了淡泊名利的胸襟。

(二) [南正宫]玉芙蓉•喜雨
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

②芃:茂密的样子。

1、说说这支散曲的语言特点。

语言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盈活泼,饶有情趣。

2、这支散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久旱逢甘霖的欢悦心情和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

(三)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天末怀李白
注:①徂徕:山名。

②冤魂:指屈原。

1、“诗风”中每见人之“性情”,这两首诗很好地展现出了李杜不同的“性
情”。

请结合两诗作分析。

李诗落笔重点不在送别本身上,而是宕开笔墨刻划周围开阔而明
艳的秋日景色,从中蕴涵了诗人离别时豁达的品格;杜诗将情感集中在所思念的友人身上,笔调沉郁冷峻,展现出杜甫深沉厚重的品格。

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显著不同之处?
李诗用语萧洒豁达,体现出飘逸豪迈的风格;杜诗用语沉挚深厚,
体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