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初中语文 七下第三单元复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单元复
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从内容上看,讲的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都以写人记事为主,但文体有所不同。
不仅有现代散文、小说,还有古代笔记小说,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熟读精思的学习方法,一方面了解叙事性作品的共性,另一方面体会不同文体在阅读欣赏中的差异性。
教学目标
1.根据不同叙事文体的特征,把握文章重点,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析的能力。
2.细读文本,掌握熟读精思学习方法,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平凡人物的人性之美。
3.关联课外文本,提升不同文体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熟读精思学习方法,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我们复习的是七下第三单元。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从内容上看,讲的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都以写人记事为主,但文体有所不同。
不仅有现代散文、小说,还有古代笔记小说。
现在让我们先来重温一下本单元的单元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
旨在再次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依托文本知识,进行熟读精思阅读方法的迁移拓展。
2.活动任务一
在本单元的复习中,我们既要注意了解叙事性作品的共性,也要体会不同文体在阅读欣赏中的差异性。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梳理不同文体的文章,了解其中的共性与各自的特点。
设计意图:
旨在通过梳理,我们会发现不同文体的文本阅读既有共性亦有特性。
引导学生了解叙事写人不同文体文本的特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有重点地指导阅读,使学生获得阅读欣赏叙事性作品的经验和方法,提升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增强对作品意蕴的思考和领悟能力,充分领略叙事作品的形象美、语言美、意蕴美。
3.活动任务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熟读精思的方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梳理熟读精思的阅读方法以及在不同文本中的运用。
设计意图:
整个活动任务二的设置,旨在让学生运用熟读、精思的多种方法,对不同文体的文本阅读,更好地理解运用学习方法。
选择课内外文章进行关联阅读,可以借助课内积累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进行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
同时又可以检测学生对不同文体阅读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程度,使阅读复习更具针对性。
方法回顾一
要熟读、精思,就必须对文章的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即关键语句进行品读,方能读懂言外之意,感受文章的意蕴。
示例:《老王》
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请体悟其中“我”次次都用“给钱"打发老王善意的行为。
参考示例:钱在“我”看来,是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包含着“我"的关心与善意,但老王只需要“我们”对他的理解,也就是说在老王的眼中,其实“我们"一家就是他的朋友。
但是“我”知道他不是要钱却还要给他钱,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得知,其实“我"眼中的老王是个可怜的、不幸的、善良的人,却不是朋友。
“我”将情感物化,使老王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因此感到愧怍至极。
方法迁移:一个意思反复表达,常常会是作者强调的重点,也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我们在阅读时应该特别关注。
请你运用在《老王》一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哑巴与春天》一文,理解“达子香花”
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
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
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
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
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
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
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
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
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
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
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
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
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
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能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
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
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
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
招来了。
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
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
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
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
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
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
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
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
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
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
后来,他终于安静了。
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
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
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
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
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
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参考示例:
达子香花的开放是春天来临的标志,它是“我"对童年春光回忆的重要元素,可是面对有声有色、五彩缤纷的春天,哑巴感受到美却无法表达,他所期待的美好的生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平等的生活权利,有尊严的社会地位在当时还未到来,伤感的情绪扑面而来;文中的老哑巴爱花,也热爱生活,然而人们却认为老哑巴爱花是因为娶不上媳妇,因而靠种花来作为生活的寄托,写出了人们对老哑巴的
不理解。
这也就为在生产队去挖达子香花,住在山上帐篷里,大家让老哑巴充当帘子,对老哑巴的人格伤害埋下了伏笔。
美丽的达子香花与老哑巴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也表达了“我”对老哑巴的怀念。
设计意图:
这一任务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熟读、精思学习方法中具体的实施方法:品读反常之处、反复之处、特别之处等,引导深入体会文章情感,并将习得方法运用至相关文本阅读中,实现方法与实践相统一,达到温故知新的复习目的。
方法回顾二
叙事写人文章,一般会把人物放到故事中去,通过事件中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所以我们对文本要做到熟读、精思,也可以通过品读细节描写来理解文本。
示例:《台阶》
如果我们要给《台阶》中的父亲拍一个微电影来表现他的形象,让你来做导演,你会选择哪个细节来拍特写呢?
参考示例:
我会将父亲的头发以及头发上的水珠做特写。
“挑"、“一起一伏”、“晃破”等动词真切的写出了父亲的辛劳。
同时我们还能窥见到父亲此刻的快乐。
一个在努力用自己汗水构筑梦想,建设家园的农民的快乐。
那快乐是那么的单纯,如同晶莹的水珠;那快乐又是那么的隐秘,只能用头发上的小水珠来传达。
方法迁移:细节描写能使人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深刻。
一般是对反复描摹、精准动词、具体数字等的综合运用,细节中见内心世界,见人物性格,见情节发展,见主题,见真情,见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请阅读《土地的身影》一文,说说你对文中对父亲的相关细节描写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