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中外条约关系与晚清法律的变化

中外条约关系与晚清法律的变化一、本文概述《中外条约关系与晚清法律的变化》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晚清时期中外条约关系对中国法律制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条约内容、法律变革以及社会反响的综合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外条约关系如何推动晚清法律制度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如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文章首先回顾了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列强的侵略以及清政府的内外困境。
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晚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特别是涉及司法、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条约的签订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对中国法律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接着,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外条约关系对晚清法律变革的推动作用。
这些变革包括法律体系的重构、法律观念的转变以及司法制度的改革等方面。
文章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这些变革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以及它们在中国近代法律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章对晚清法律变革的社会反响进行了评估。
这些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和批评。
文章通过对当时社会舆论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这些变革在当时社会中的接受程度和影响力。
《中外条约关系与晚清法律的变化》一文旨在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和文献分析,揭示晚清时期中外条约关系对中国法律制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晚清时期的中外条约关系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中外条约。
这些条约的签订,既反映了当时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弱势地位,也深刻影响了晚清社会的法律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等。
这些条约不仅割让了领土,开放了通商口岸,还规定了外国人在华享有治外法权等特权。
这些特权使得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进一步加剧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随着中外条约的签订,晚清政府开始认识到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性。
中国近代国际法的历史变迁及其地位

中国近代国际法的历史变迁及其地位自19世纪末起,中国进入了现代化的历程。
与此同时,国际法在世界舞台上也出现了显著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国际法的历史变迁及其地位成为了学界和政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近代国际法在中国的传入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其它列强纷纷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彻底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对中国具有巨大影响。
1865年,清政府宣布设立“洋务局”,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科技和文化,其中也包括了国际法。
1867年,美国法学家帕克曼·莫瑞在上海创办了《中西洋务》杂志。
这一杂志在介绍洋务运动中最后登场的方面——国际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后,国际法不断在中国传播和发展。
二、中国近代国际法的形成自清朝改革洋务以来,中国开始对西方法制制度逐渐感兴趣。
清末的新法科学派和新政治学派,通过研究西方的法律和政治学说,对中国的政治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国自弱,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和形成不能说毫无影响。
然而,尽管中国采用各种渠道学习和传承国际法,如英、美等国传教士,中国仍旧无法在国际法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1888年,清政府成立了最早的官方国际法学术团体——粲诚学社,标志着中国近代国际法的正式建立。
三、中国近代国际法的发展随着中国近代国际法的正式建立,中国国际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进入了正轨。
此后,国内外有很多专家来到中国,展开了与中国国际法相关的研究。
近代中国在国际法领域也积极参与国际法的制定和修改。
从1912年到1945年,中国先后加入了140项国际公约和协定,几乎每项国际公约和协定都渗透着中国的主张和利益思维。
1945年中国签署联合国宪章,成为《联合国宪章》的创始成员之一。
四、中国近代国际法的地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
在国际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曾经有过自己的贡献和重要影响。
不仅如此,中国在国际法和国际法领域中所占据的地位,也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比研究中英文《南京条约》原件看晚清中西方观念的碰撞

文 本前 加 诸一 顶 “ 权 辱 国 ” 帽子 , 有 强 烈 的 “ 激 发 的 民族 主 义 ” 丧 的 带 被 特
征。 简而 言之 , 二种 研 究 范 式都 偏 离 价值 中立 甚 远 , 此 因此 也 造成 了两 派 长期 以来 的 激烈 交锋 ,形成 了 关于 近 代 西方入 侵 对 中 国具有 进 步 意义 还 是 摧 毁 意义 的僵化 的二 元对 立思 考模 式 。 以至 于 “ 及 晚 清对 外 关 系 的历 史 , 涉 立 即使 中 国人陷入 三 个至 今仍 纠缠 不清 的 认识 陷阱 。 是混 乱 的 自我观 察意 一 识 , 是对 近 代 中 国的 非理 性 记 忆 , 是泛 道 德 主 义 。 1 二 三 ” 以上 三个 方面 的 认识 困境 突 显 了我们 对 晚清 时期 中西方 观 念研 究 的重 要 性 。 念 一 词 , 这里 指 人 的 思想 意 识 , 关于 某 一 方面 的认 识 和觉 悟 。 观 在 即 不 同的观 念 除 了主 体 的主观 意 识外 , 还取 决 于特 定 的客 观 环境 , 随着 时代 并 不 断变 化 。 原 历 史事 实 , 结 合 当 时的 历 史情 境 , 还 必须 以当 代人 的价值 评 价 标准 去看待 和评 价历 史上 的 事件 既是 不科 学 的也是 不 公平 的 。 当时人 的 观 用 念, 体制 去看 待历 史 事件 , 于 缓和 中国人 对 近代 的 非理 性记 忆 并 重塑 自 有助 我观 察意 识 。 学 者 滨 下武 志 曾说 : “ 日本 把 欧洲 的 近 代 ” 当成 亚洲 的 方 向 , 并 不 真正 符合 亚洲 自身 近代 的特 征 ”2研究 晚 清必 须 了解 晚清人 的思 想观 念 。 .. 大 量 史料表 明 , 片 战争 的爆 发 , 以 西方 观念 在 中国水 土 不服 之 下西 方人 鸦 是
国际法在中国的适用

[摘要]国际法与国内法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法律体系,这种联系的表现之一就是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
从我国实在法的角度考察国际法在我国国内的适用(效力),国际法在我国国内法上具有效力,可以适用,但在具体适用条约和国际习惯方面,我国宪法在立法层次及效力方面没有相应的规定。
我国宪法应该明确规定国际法与我国国内法的关系,首先明确我国对国际法的原则立场,其次要明确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
[关键词]国际法;国内法;法律适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探讨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应采取哪些措施保证国际法的实施显得越来越重要。
因为虽然国际法在我国国内如何适用是我国国内法律规定的事项,但适用的结果却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周鲠生先生认为,“作为一个实际问题看,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国家如何在国内执行国际法的问题,也就是国家履行依国际法承担的义务的问题。
”[1](第20页)在考察我国国内法律的有关规定,分析我国对待国际法的态度,探讨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之前,有必要对国际法的概念做一探讨。
一、国际法的概念及其特征国际法没有统一的定义,几乎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定义,每个定义都反映了对国际法的基本看法。
周鲠生先生指出:“国际法是国家在相互关系上行为的规则。
”[1](第2页)法律出版社1981年和1995年出版的王铁崖教授在其主编的《国际法》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国际法引论》中认为,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也就是说,它是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和2000年版的梁西先生主编的《国际法》给国际法下的定义是: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其他中国国际法学者也都持类似的观点,一般指出国际法是对国家之间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 近代中国文明 第1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5)(B卷)(含解析)

专题4 近代中国文明第1讲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1840—1895年)(B卷)(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 (2015·安徽省皖南八校届第三次联考·15)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
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 )①五口通商②协定关税③治外法权④公使驻京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2.(2015·天津市度武清区三模·6)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
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买办队伍逐渐发展起来。
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主要背景是()A.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C.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3.(2015·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三次质检·27)《剑桥中国晚清史》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
”材料中的“太平军的社会革命”()A.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国情 B.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C.强调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 D.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4. (2015·河北省衡水中学三调·27)下表是近代前后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伴随国际市场扩大茶叶需求量日增B.劳动力的增加带动了茶叶产量的提高京师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师生C .自然经济解体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D .茶叶产量的增加推动外销量迅速增长5. (2015·四川省绵阳市三诊·4)1862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通商等事务,衙门匾额上书写“中外裎福”四字。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检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在国际联盟的半官方微章中,五边形象征五大洲,五角星代表五大种族,并以英文和法文书写“国联”字样,但并未获得成员国的广泛认可。
联合国章中间是歡欖枝绕的世界地图,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长期沿用。
材料表明,与国联相比,联合国A.突出了世界和平与团结B.忽略了种族和解重要性C.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D.实际由英法两大国主导2.列宁指出:它(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
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
这表明该体系A.解决了法德之间的矛盾B.形成了稳定的国际和平体系C.带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D.巩固了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3.1916年之时,协约国后方劳动力严重匮乏,而战争还不知何时结束,英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考虑从国外招募工人,法国公使康悌提出要招募华工到法做工。
经过几个月反复磋商,次年5月最终协定中方用惠民公司名义,由商人出面招募人,法国由军部代表陶履德上校改称农学技师来华,合同中极力避免参战字样。
英国的华工招募计划则在8月正式启动。
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当时“一战”尚未波及中国①借“惠民公司”名义表明中国政府尚未对德宣战①期间发生美国参战①“以工代兵”是中国参与“一战”的方式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4.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意、中、荷、比、葡等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先后签订了三大条约(如表)。
据此可知,该会议()A.满足了中国作为战胜国所提要求B.导致了国际政治力量新的分化组合C.确立了美国战后超级大国的地位D.使中国再次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5.各大国都承认维也纳会议提出的一项原则: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应被容许增加其领土属地,除非得到其他大国的同意。
此原则隐含三个原则:一是大国高度自律;二是大国愿意承认现存条约的有效性;三是单个国家在谋求单方面扩张时,愿意参加诸国协调的制约行动。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5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五)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 •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传统手工业的发展C. 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D. 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A [依据材料,松江府由于改种棉花等经济作物而从产粮区变成了缺粮区,广东也出现类似的情况,需要从越南等地进口大量粮食,说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结合所学知识,自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外国资本主义大量来华收购棉花等工业原料,才出现了材料中松江府等地大量将粮食作物改种为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历史现象。
故选A项。
]2 .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
”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A. 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 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C. 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 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B [由于英国商品在中国没有取得巨大的收益,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
]3. (2018 •天津红桥区一模)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 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A [抓住题干中的提问“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英国之间发生的,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这一表述,意在强调这场战争是因鸦片(毒品)而引起的,意在贬斥英国的罪恶,故B项错误;通商战争是英国为了掩盖自己的侵略性质,故C项错误;夷匪犯境是清朝站在天朝上国的封闭立场上的一种说法,故D项错误。
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与此国际法也逐渐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本文将探讨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情况及其对现代国际法的影响和启示。
在晚清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列强纷纷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然而,在国际关系方面,中国也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运用国际法来维护国家利益。
此时的中国,开始重视国际法的运用。
一方面,中国积极加入国际组织,如万国邮政联盟等,通过国际法来维护国家利益。
另一方面,中国也通过国际法来抗议列强的侵略行为,如对英国发动阿波尔战争的抗议。
晚清中国还通过国际法来解决与列强之间的争端。
例如,在“中英缅甸条款”中,中国运用国际法,成功地解决了与英国之间的边界争端。
然而,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列强并不尊重中国的国家主权,导致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
中国对国际法的理解尚浅,缺乏专业的国际法人才,无法有效地运用国际法来维护国家利益。
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对现代国际法的影响和启示是多方面的。
晚清中国在运用国际法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国际法的重要性,这为现代中国重视国际法奠定了基础。
晚清中国通过国际法来维护国家利益,也启示了现代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要善于利用国际法来保护自身利益。
晚清中国在运用国际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促使现代中国更加努力地培养国际法人才,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为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在晚清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外国势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英国人赫德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赫德对晚清中国社会的影响。
晚清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政治上,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经济上,中国遭受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国家经济命脉被牢牢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感逐渐消失,西方文化开始涌入中国。
精品解析:山东省临沂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高二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州”作为行政区划,在西汉时期萌芽,到东汉宣告形成。
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由于A. 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B. 州刺史权力的增大C. 察举制选官的扩大D. 中央控制区域萎缩2. 长期以来,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
到唐代,他们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职权。
这一变化A. 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B. 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C. 标志着内外朝制度形成D. 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3. 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这说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都体现了A. 对民主和人权的追求 B. 民主与封建专制的斗争C. 对共和制政体的实践D. 君主立宪制的构建进程4. 1912年3月宋教仁被杀后,在社会舆论强大压力下,袁世凯被迫批准严查,最后却查到内阁总理赵秉钧身上。
国民党没有坚持依法追究下去,不顾舆情和力量对比发动“二次革命”,结果不到两月“二次革命”失败。
材料旨在说明A.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 国民党缺乏宪政意识C. 国民党的革命精神D. 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5. 有人认为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帝国”,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隋唐是“第二帝国”,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
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A.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B.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C. 国家走向统一与强盛D. 藩镇割据削弱皇权6. 宋朝有这样的两个老规矩:“官员不入酒肆”、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
一旦违反受到御史弹劾,不是罢官免职,就是纪律处分。
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 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C. 国家治理走向法制化D. 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7. 1688年,威廉三世与其妻玛丽一起被接受为英国国王,但条件是必须接受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晚清国际法输入在中法战争中的实践

徐片 战 争 打 开 了 中 国 紧锁 的 国 门 , 清 政 府 试 图 运 用 逐 两 晚 渐 输 入 中 国 的 国 际 法 来 改 变被 奴 役 的 命 运 。 在 中 法 战 争 中 , 清 政 府 晚 将 国 际 法作 为 对 外 交 涉 的 工 具 , 是 晚 清 政 府 对 国 际 法 的 一 次 典 型 运 这
夷 之 邦 ” 国家 凭 着他 们 的 船 坚 炮 利 让 中 国从 从 “ 朝 大 国 ” 美 的 天 的 梦 中清 醒 过来 。可 以说 , 是 中 国 社 会 秩 序 与 世 界 秩 序 第 一 次 猛 这 烈 的 撞 击 , 对 着 自己 逐 渐 沦 为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 社 会 的惨 痛 命 运 , 面 清 政 府 开 始 反 思 传 统 的 外 交 政 策 , 切 探 寻 着 与 列 强 们 打 交 道 的 急 全新 方式 , 尽 力 维护 自 己 的 主权 和 利 益 。于 是 , 随着 西 方 列 强 以 跟 的脚 步逐 渐 传 人 中 国的 国 际 法 , 为 调 整 各 国关 系 的 国际 规 范 , 作 引 起 了 清政 府 的重 视 并 成 为 处 理 外 交 关 系 的 重 要 方 式 。 中法 战争 是 18 年 1 月 至 18 年 4 由法 国侵 略越 南 进 而 83 2 85 月 侵 略 中 国而 引 起 的 一 场 战 争 , 16 是 8o年 以来 清 政 府 面 临 的 最严 重 的一 次挑 战 。虽 然 早 在 中 法 战 争 以 前 就 有运 用 国 际法 处 理 外 交 关 系 的实 践 , 是 中法 战争 这 一 时 期 , 但 清政 府 开 始 对 国际 法 进 行 前 所 未有 的尝 试 性 运 用 , 现 出 明显 的 国际 法 意 识 , 为 晚 清 国 际法 实 表 成 践 中具 有 代 表 性 的 范 例 之 一 。 第 二 次 鸦 片 战 争 大 大 刺 激 了帝 国 主 义 的 胃 口 , 们 故 意 挑 起 他 种 种 事 端 以借 此 扩 大 势 力 范 围 , 张 利 益 。法 国 的 在 中越 边 境 对 扩 中 国 的公 然 挑 衅 让 晚 清 政 府 惧 怕 不 已 , 二 次 鸦 片 战 争 的 沉 重 打 第 击 , 们 已无 力 再 次 面 对 战 争 的 危 机 。在 战争 爆 发 之 前 , 清 政 府 他 晚 就 凸现 出 明 显 的 国 际 法 意 识 , 理 衙 门 和 朝 廷 官 员 们 大 多 数 都 认 总 为 法 国 的侵 略 行 径 违 反 了 国 际法 规 定 并 谴 责 法 国 这 一 行 为 , 张 主 以 国际 法 为 依 据 与法 国进 行 交 涉 。虽 然 这 一 系 列 的 努 力 并 没 有 产 生 他 们 期 望 的结 果 , 是 清 政 府 试 图运 用 这 种 近 代 式 的外 交 途 径 但 解 决 中法 冲 突 的方 式 , 也是 一 种 巨大 的进 步 。
论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

论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就重视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
近年来,在全球化、多极化、经济化等发展趋势的影响下,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对国际法的认识、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对国际法的贡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对国际法的认识中国在古代就有着较为完备的国际法体系,如《九章律》,在现代近代以来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国际法概念的演变过程。
随着我国走向现代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深入到世界舞台,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后,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体系,中国开始逐步接受和使用国际法。
国际法在中国的认识逐渐从“陌生”“疑惑”“接受”到“认同”“贡献”的阶段。
二、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探阶段、摸索阶段和规范阶段。
初探阶段(1949年-1978年):国际法在此阶段主要为新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服务。
虽然国际法的知识在高校有所涉及,但止于某些原则性理论的抽象讲解,缺乏实务性的贴合具体情形的教学内容,甚至出现过缺乏体系、流于冗杂、自相矛盾的情况。
摸索阶段(1978年-1992年):此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化的趋势,中国国际法教学开始逐步摆脱非专业性和“意识形态”制约,逐步形成一些“体系化”教材,开展了一些国际法实务教学的尝试。
规范阶段(1992年至今):此阶段,随着我国逐渐成为国际体系的一员和参与公正法治、维护世界和平的更广泛现实需要,国际法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一系列学科标准、教材体系、教学规程、教学科研项目等也逐步规范化。
三、中国对国际法的贡献中国在国际法方面的贡献颇为显著,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维和行动法》、《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等都在国际层面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此外,自2018年起,中国积极推动国际法治高峰论坛等“全球治理”平台的建设,正在为国际法的发展做出着积极的贡献。
国际法在新时代中国的重要性探究

国际法在新时代中国的重要性探究作者:张旭来源:《商情》2020年第36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不断提升。
国际法作为规范各国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我国逐步走进全球治理核心地带的关键时期,是否注重和应用国际法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基于此,本人开展了国际法在新时代中国的重要性探究分析,旨在为业内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 ;国际法 ;中国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复兴进入新的制高点,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但是在我国法制建设过程中,尚未在宪法层面尚未给国际法以清晰的阐明,因此经常会遇到对于国际法是否足够重视和认可的关键性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發展中大国,妥善应用好国际法这一制度重器,有助于我国更好的抵抗国际社会的各种风险。
因此开展国际法在新时代中国的重要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一、我国与国际法正反馈的历史经验回溯为了更好的研究国际法对于新时代中国的重要意义,需要了解既存的实证基础。
基于实证基础更好的分析我国国际法发展的基本进程。
首先,从我国外交事务来看,在建国之初我国常将国际法至于很突出的位置,比如我国与苏联商定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用法律的形式将中苏国际关系确定下来。
在朝鲜战争时期,我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体现了我国对国际法的重视。
此后面对美国对于台湾海峡的干涉,我国政府清楚运用国际法难以取得有效的结果,因此这一时期应用国际法的机会较少,但是并没有放弃对国际法的希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入多个国际组织并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公约,深刻体现了我国对于国际法的积极支持态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主动利用WTO解决争端问题,显示了我国应用国际法能力的有效提升。
国际法与晚清中国外交以李鸿章运用国际法案例为中心

四、结果与影响
1、维护了国家利益
李鸿章的外交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他通过纵横捭阖的手段, 成功地处理了一系列外交事务,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和尊重。 他的努力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国际认可和尊重。
2、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李鸿章的外交策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积极推动洋务运 动,引进西方技术和人才,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他还倡导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中国,开始重视国际法的运用。一方面,中国积极加入国际组织,如万 国邮政联盟等,通过国际法来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中国也通过国际法来 抗议列强的侵略行为,如对英国发动阿波尔战争的抗议。
此外,晚清中国还通过国际法来解决与列强之间的争端。例如,在“中英缅甸 条款”中,中国运用国际法,成功地解决了与英国之间的边界争端。
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的外交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李鸿章的努力为清朝 争取到了更多的国际支持。他的努力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增大,提升 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其次,李鸿章通过推动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 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最后,李鸿章的外交 策略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外交意识的外交人才,为以后中国外交的发展 奠定了人才基础。
总的来说,国际法在晚清中国外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当时国际法尚未成 为普遍承认的国际准则,且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但中国仍努力寻求运用 国际法来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和国际法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契合的关系, 这反映了国际法在晚清中国外交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 现代化,其对国际法的理解和应用也将更加深入和熟练。
然而,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列强并不尊重中国的国家主权,导致中国在国际关系 中处于被动地位。其次,中国对国际法的理解尚浅,缺乏专业的国际法人才, 无法有效地运用国际法来维护国家利益。
废除治外法权:晚清法律发展的直接动因

废除治外法权:晚清法律发展的直接动因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力,这导致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剧烈动荡。
在这个时期,废除治外法权成为中国政府和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和主权的重要课题之一。
废除治外法权不仅是晚清时期法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轨迹。
本文将分析废除治外法权在晚清时期法律发展中的直接动因。
一、治外法权的产生与影响治外法权最初源自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条约使英国赋予在中国领土上享有极端特权,包括在自身领事馆内享有庇护、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等等。
此后,其他列强也纷纷以类似的方式在中国开辟领事馆,获取治外法权。
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列强在中国的权力和地位与日俱增,对中国主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治外法权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中国法律和司法体系的发展,也动摇了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
二、治外法权的弊端与危害治外法权的存在使中国法律实行陷入困境。
由于外国人在中国领土上享有特权,中国法律失去了对外国人的管辖权,这就无形中使得外国人在中国逍遥法外,滥用权力,甚至犯罪不受惩罚。
这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权益,也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尊严。
治外法权也成为了列强威胁中国政府和要求进一步采取不平等对待中国的借口,最终导致了中国的不断割地让利,国家主权受到了持续的侵蚀。
治外法权对中国的危害不言而喻,因此废除治外法权成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
三、废除治外法权的动因在晚清时期,废除治外法权成为了中国政府和民众争取国家独立和主权的迫切课题,促成了中国法律的发展。
废除治外法权的主要动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国家主权受到严重威胁。
治外法权的存在使得外国列强在中国享有不合理的特权,导致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愤怒和不满。
废除治外法权成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和主权的迫切需要,中国政府被迫采取行动,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地位。
国家发展受到阻碍。
治外法权的存在阻碍了中国法律和司法体系的发展,使得中国法律失去了对外国人的管辖权,削弱了中国法律的权威和有效性。
废除治外法权:晚清法律发展的直接动因

废除治外法权:晚清法律发展的直接动因引言近代中国的治外法权是指西方国家在中国境内享有的特权,这些特权使得西方国家的公民在中国境内免于受到中国法律的管辖。
治外法权的存在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在晚清时期,废除治外法权成为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迫切诉求。
废除治外法权不仅是中国政府争取国家主权的斗争,也是晚清法律发展的直接动因之一。
一、“一国两制”格局下的治外法权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取得香港岛的永久控制权,同时还获得了在中国主要沿海城市建立领事馆和享有治外法权的特许。
接下来的《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英法美等西方列强在华享有更多的治外法权,并扩大了这些权利的适用范围。
这“一国两制”的不平等条约体系下,西方国家以治外法权为武器,不断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废除治外法权的迫切需要废除治外法权成为晚清政府的一项紧急任务。
治外法权制度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西方国家的领事馆成为其对中国进行干涉和渗透的重要据点,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权益构成严重威胁。
治外法权加剧了中国的分裂和割据,导致了中国领土的丧失和国家的动荡,给中国带来极大的危害。
治外法权剥夺了中国政府对国内事务的管辖权,严重损害了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主权。
废除治外法权成为当时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迫切需要和诉求。
为了废除治外法权,晚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
晚清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提出了废除不平等条约、恢复中国领土完整和维护中国主权的主张。
晚清政府在国内加强了法律建设,通过制定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对外国公民和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为废除治外法权奠定了法律基础。
晚清政府积极推动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实现,通过进行统一战争和领土调整,逐步恢复了对中国领土的控制,为废除治外法权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结语废除治外法权是晚清时期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一项迫切诉求,也是晚清法律发展的直接动因之一。
废除治外法权:晚清法律发展的直接动因

废除治外法权:晚清法律发展的直接动因在近代中国历史的漫长过程中,外国侵略势力对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
在晚清时期,外国势力的介入导致了中国国力的不断削弱,也加剧了晚清政权的腐败和衰落。
废除治外法权成为了当时中国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将讨论废除治外法权作为晚清法律发展的直接动因,并探讨其对中国法律发展的深远影响。
晚清时期,中国长期面对外国侵略,内部政治动荡严重。
自1840年以来,中国连续遭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等一系列战火纷飞的战争。
外国列强利用其先进的武器和技术,对中国展开了持续的侵略和掠夺。
在这一过程中,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这些条约中规定,外国侨民在中国有着治外法权,即在中国领土上实行自己的法律、司法和行政权利,不受中国法律的限制。
这直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也成为了晚清法律发展的一大顽疾。
废除治外法权成为晚清政府的当务之急。
在这一过程中,国内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法律发展的需求成为了废除治外法权的直接动因。
晚清政府意识到,废除治外法权是重建国家尊严和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
国内民族精神的觉醒也驱使政府不断加强对外抗击的决心,促进了废除治外法权的进程。
废除治外法权不仅是一项政策,更是中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而进行的必然举措。
废除治外法权对中国法律发展的影响深远而长久。
废除治外法权标志着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反映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外国侵略的坚决抵抗,展现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觉醒和振兴。
这为中国法律的自主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未来中国法律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废除治外法权为中国法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动力。
废除治外法权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和人民不断加强国内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加强对外交流的规范和管理,提高司法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废除治外法权推动了中国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和规范化,也促进了中国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和普及。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1.10鸦片战争含解析

考点集训【P179】一、选择题1.(2016长郡)萨拉·罗斯在《茶叶大盗——改变世界的中国茶》中说,“历史上曾经有一刻,当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罂粟和山茶—-兵戎相见时,世界版图以两株植物的名字重新划分。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A.鸦片和茶叶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B.中国茶的热销导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进而引发了中英战争C.英国发动对华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和夺取制茶技术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代表的资本主义和茶叶代表的农耕文明的战争【解析】从材料“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重新划分”可知鸦片和茶叶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A项正确;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工业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了扩大市场进而发动的侵略战争,B、C、D表述错误。
2.(2016附中)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指出:“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材料主要说明(B)A.鸦片战争源于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B.鸦片战争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结果C.鸦片问题是战争发生的最主要原因D.英国为发动罪恶的鸦片战争作辩护【解析】材料从中英两方面的认识来分析鸦片战争的爆发;A项材料未提及;C项是中国人的认识;D项不能全面表述材料意思;B项符合题意。
3.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
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
材料反映了(D)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解析】材料提到,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对于侵略战争麻木不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英方文献的记载不一定是诋毁中国民众,其真实性有待考证,故A项错误。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及国际条约在中国国内法中的适用(一)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及国际条约在中国国内法中的适用(一)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这一颇有争议的问题的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分析,指出不能简单地把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中的一元论和二元论与实践中的自动纳入和个别转化方式一一对应起来;并结合中国的实践对国际条约在中国法中的适用作了详细的论述,最后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国际法国内法国际条约自动纳入个别转化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是国际法学界探讨颇多的一个理论问题,而与之相关的国际条约在中国法中的适用更是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经成为国际法学界讨论的热点①,1993、1994年的《中国国际法年刊》上有数位学者参与讨论,使这一问题近几年来再度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这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频繁参与国际交往,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数目的增多、范围的扩大,客观上需要国内法予以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令人颇感遗憾的是中国目前的宪法对此尚无明文规定,造成实践中的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混乱局面。
因此,深入对此问题的研究既可丰富完善国际法理论,又可对立法司法部门提供借鉴参考,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的理论方面,尽管更加务实的英美学者对欧陆学者一元论、二元论的对立往往不屑一顾,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的理论争议在实践中毫无意义,相反,它是上至国际法院下到各国的国内法院在引用国内法或国际法时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任何回避与含糊其辞都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在理论上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法和国内法是同属于一个法律体系还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二是国际法优于国内法或是国内法优于国际法,还是国际法和国内法是互相独立而不发生一个优于另一个的两个法律体系?③国内学者通常把它概括为“两派三论”:一派认为国际法和国内法属于一个法律体系,即所谓一元论(monism);另一派则认为国际法和国内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即所谓二元论(dualism)。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五单元主题探究8从朝贡外交到条约外交__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教学课件

——摘编自王珣、李翔《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的背景及影响。
教材素材变式
答案
【参考答案】 背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西方近代国际 观念的影响。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剧了民族危机;适应了时代的潮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外交的近代化。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1840年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所学知识可得出,西方列强对中国 侵略的加剧,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根据材料“这一历程是近代中国逐渐调整、变通、改革传统外交观念,接受、 适应与运用西欧国际观念的历史变迁过程”可得出西方近代国际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随着外国 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步瓦解。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在这一转变中,一方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的加深,民族危机愈发严重”可得出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剧了民族危机;根据材料“另一方面,随 着‘朝贡体系’瓦解,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的交往逐渐频繁,对外认识也愈发加深,外交观念亦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外交 政策更加务实,乃至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这一切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可得出适应了时代的潮流,客观上促 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主题探究8 从朝贡外交到条约外交—— 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主题解读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交观念,也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而是将所有中国以外的国家通通视为 朝贡国,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迫于世界形势作出变革。近代中国在外力的逼迫下打破了“夷夏之防”,开始接受西方外 交观念、外交制度,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外交体制,慢慢地融入了世界,形成了新的国家关系,推动了外交的近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 际研 究
从《 南京条约》 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口 董 临瑞
【 摘要 】《 南京条约》 的签订使晚清国 人切实体会到了 被迫以签订国际条约的方式来解决和国际社会种种纠纷的痛
楚与无奈。 条约也逐 渐成为中国处理与其他 国家之 间经济纠纷及政治冲突的主要 方法。 晚清时代 国人 对国际法从被 动接 受到主动靠近的转变, 无 不体现 出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 “ 西方国际法”时的 “ 主权” 意识。
订 了中 国近代 史 上第 一 个 丧 权辱 国 的不 平 等 条 约 — — 《 南 京条 但 这 并 不 是 清 政 府 处 理 对 外 事 务 的模 式 , 并 没有 产 生 重 大 影
约》 , 英国趁机摄取了在华的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特权 。
响。 中国在 鸦 片战 争 前都 没 有 正式 接 触 过 国 际法 。 鸦 片战 争 后
英国, 英 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为了缓解这种贸易逆 差, 英 国决 国 家 的 法 律 依 据 。 在晚清时期 , 随着 国 际法 的逐 渐 输 入 ,《 南
定 对 中 国走 私 鸦 片 , 其 结 果不 仅 扭 转 了贸 易逆 差 的局 面 , 也 给 京条 约 》 在 中 国产 生 了全面 的 效力 。 英 国攫 取 了暴 利 。 随着 英 国 对华 输入 鸦 片数 量 的激 增 , 从1 9 世 纪3 0 年代起 , 鸦 片 已 经 占到 了英 国 对 华 贸易额 的半 数 以上 , 使 大 量 的 白银 流 出中 国国 门 , 国家 一 时 间呈 现 出 田地 荒 芜 、 经济 凋 敝、 兵弱 银 荒 的局 面 。 这种 状 况 使得 清政 府 统治 阶 层深 感 不
《 南京条约》 对 中国的影响。《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英国 国 际法 逐 渐 输 入 中 国, 林 则 徐 则起 了开 创性 的作 用 。 1 8 3 9 年, 通 过开发通 商口岸 和霸占香港来实现政 治上 对中国主权 的限 林则徐广州查禁鸦片时, 为了工作的需要他 必须熟悉西方 国家
晚清时期国际法的输入与传播
晚 清时期国际法输入的时代背景。 在 中国古代 , 各诸侯 国
安, 于1 8 3 6 年开始实行禁 烟政 策 , 制定各种禁 烟方针, 但并未 之间出现过一些类似 国际联盟、 条约和外交使 节的制度 , 在实
达到预期的效果。 1 8 3 9 年, 钦 差 大 臣林 则徐 奉 命 到广州 查 禁 鸦 际 的 交往 中也 有 宣 战和 优 待 战 俘 的做 法 。 但他 们 并 不属 于 国际
他们 的财路, 于1 8 4 0 年向中国出兵, 第一次鸦片战争因此爆发。
实行的闭关锁 国政 策也阻碍 了欧洲近代国际法的输入, 尽管中
但双方由于军事实力的巨大差异, 清政府最终战败, 并被迫签 俄 签 订 《 尼 布 楚条 约 》时多 次 提 到 国 际法 中的 平 等 互 惠原 则 ,
制; 通 过 协定关 税 及 海 关 制度 来 达 到 对 中 国主权 的行 政 限制 ,
的法律制度, 在他的主持下将瑞士法学家瓦特 尔的国际法著作 《 万国法》当中的部分内容进 行了翻译 , 包括和禁烟有关 它通过一种条 约的形
【 关键词 】 南京条约 晚清 条约制度 国际法
《 南京条约》 订立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
个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也成为了古代中国
和 近代 中国的 分 水 岭。 西方 列 强 借此 加 紧 了对 中国 的经 济 侵 略
《 南京条 约》是中国清政府为了结束鸦片战争而与英 国政 和精神压迫 , 自此形成了所谓的 “ 条约制度 ” 。《 南 京条约》是
片, 实行了以断绝鸦 片来源为重点的策略。 这一方针与英 国的 法上所说 的国家, 也不存在一个国际社会。 中国封建王朝只认 积极走私 鸦片政策之 间产 生了巨大的冲突, 英 国资产阶 级立 可 “ 天朝上国” , 与其他 各国之间也是以中国为中心, 朝贡制度
即 要 求英 政 府 进 行 武 装 干 涉 。 英 国政 府 也 因为 清 朝 此 举 断 了 和 藩 属制 度 使 传 统 中国 不会 存 在 国际 法 。 到 了清 政 府 时期 , 其
待遇等特权, 同时还制定了海关税则。
的不对 等。《 南京条 约》中体现 的给 予英 国人 的多种特权 , 有
《 南京条 约》订立背景 。 鸦 片战 争之前 , 英 国作为 当 时世 界 许 多是 违 反 国际 法 主权 原则 的 , 是 英 国勒 索和 强 迫 中 国政 府 的 实 力 最 强 的 资本 主 义 国家 , 虽然 对 华 贸易 已经 占据 了中国 晚清 体 现 , 侵 犯 了中 国 的独 立 和 主 权 平 等 。 但 近代 国 际法 一 方 面对 时 期 对外 贸 易的 绝大 多数 比例 , 但 是 早 期 的 贸易状 况 并 不利 于 西方 列 强 国家 之 间 是平 等 的规 范 , 另一方 面 它又 成 为 欺 凌 弱 小
口通商、 废除 “ 公行 ” 制度及协定关税权等一系列特权。 在其后 平等条约。 不平 等条约既体现在缔约程序上的不平 等, 通过欺
签订的 《 虎 门条 约 》中英 国 又取 得 了领 事裁 判权 和片 面最 惠 国 诈、 胁 迫 迫使 另 一方 签 订条 约 , 也体 现 在 双 方 权 利 义 务 内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