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五节 中国的生物灾害》_1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学生识记我国农作物三大病虫害的危害及分布.
一.虫害的分布与危害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

(蝗)食禾稼草木俱尽。

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

填坑堑皆盈。

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思考探究:上述材料记录了我国哪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状况?
提示:蝗虫灾害。

2.基础知识要记牢
1.蝗虫
(1)特点:群聚群迁;集群庞大;远距离迁飞。

(2)危害:在迁飞过程中,蝗群片刻工夫就会把一大片庄稼吃成光秆,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3)分布:我国历史上蝗灾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沿海滩涂,黄、淮、海河的沿岸滩地,河北、山东的低洼地区。

(4)防治:
化学防治:包括飞机喷药、地面喷药和撒放毒锌等方法。

生物防治:包括牧鸡食蝗和微孢子虫灭蝗等方法。

2.水稻螟虫
(1)特点:是我国南方水稻的主要害虫。

近年来,水稻螟虫在我国的发生范围正在扩大,暴发频率增高,危害不断加重,而且有向北方扩散的趋势。

(2)危害:从幼虫起就能钻入稻株的叶鞘和茎秆中,取食营养物质,造成水稻枯鞘、枯心,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大面积死亡。

(3)防治:
①农业防治:包括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

②生物防治:主要措施是放养水稻螟虫的天敌。

③化学防治:主要措施是喷洒农药。

3.黏虫
(1)危害对象:黏虫危害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棉花、甜菜、白菜等。

(2)危害:黏虫危害严重时,可将农作物的叶片全部吃光,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3)发生与分布: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四次大规模黏虫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南到东北的广大东部地区,在西北、西南地区也时有发生。

(4)防治:
①人工杀虫:包括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等。

②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和利用天敌等。

③化学防治:措施主要是喷洒农药。

4.松毛虫
(1)危害对象:松毛虫是危害我国森林的主要害虫。

(2)特点:危害大,每年松毛虫成灾面积约200万公顷,减少林木产量300万立方米。

(3)危害: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3.板书
一、农作物虫害形成的原因
二、我国的蝗灾
水、旱、蝗虫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农业自然灾害,蝗虫的发生、分布与旱涝关系密切,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森林虫害的发生
4牛刀小试
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蝗灾属于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农业生物灾害,蝗灾、水灾和旱灾并称为中国的三大自然灾害。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已发生大小蝗灾940多次,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707年。

近年来,受异常气候、土壤沙化和盐碱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我国新蝗区不断产生,老蝗区蝗灾反复,蝗灾发生逐年加重。

材料二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
吃他们的庄稼,在中国不同地区的虫神庙有不同的名称。

(1)据图中显示的信息,说出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并分析说明蝗灾与气候的关系。

(2)列举治理蝗灾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直接读出蝗灾的分布特点。

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

第(2)题,主要是联系所学知识从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方面具体回答。

答案:(1)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

蝗灾与旱灾经常链性发生。

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出现严重蝗灾。

(2)利用农药、毒锌等进行化学防治,也可利用牧鸡、微孢子虫灭蝗等进行生物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