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孝义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文综-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
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
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
由此可以推论
A.周王室衰徽,札崩乐坏 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25.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A.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 B.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
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6.《三国志·卢毓传》记载:卢毓于曹魏之时两为吏部尚书,前后历五、六年,“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宫才”。
这表明该选官制度
A.能够较好地反映民意 B.仍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标准
C. 受世家大族影响较大 D.被科举制取代其有必然性
27.明清鼎革之际。
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
这种现象
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 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
C.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D.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
28.1933年,中央苏区多次召并经济建设大会,各个根据地先后出现公营商店、公卖处、消费合作社等商业组织。
同时,中央又设专门外贸机构组织农产品出口和工业品进口。
这些举措首要目的是
A.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B. 恢复和发展工农业
C.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 D.农业废除封建经济基础
29.1903年,有人指出“(中国)不自立,必灭亡,必(被)瓜分……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提
出“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也……筑起广东自立之势,以建立全中国自立之起点”。
此类观点在当时蔚然成一种思潮,并加速了“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
这种思潮本质上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提出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 B. 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的实质性瓦解
C.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在中国建立联邦制 D. 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必然结果
30.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与李宗仁、汤恩伯等等前线将领不同的是,在具体
战役上既要考虑“战略”,更要考虑“政略”。
“七七”事变后,蒋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
这说明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主要意图是
A.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确保上海重要的国际市场地位
C.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性和树立国际形象
D.希望美国出兵以迅速打败日本
31.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包
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
这一文件
A.反映出我党工作垂心的转移 B.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C.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维护了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
32.《十二铜表法》第七表《土地权利法》第9条规定:“高度达15呎的树木,为使其阴影
不至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须加修剪。
如果近邻地区的树木因被风吹,倾斜到你的地区来,你可以根据十二铜表法提出收拾它的诉讼”,第10条规定“允许收集从近邻地区掉下的橡实”。
以上材料说明十二铜表法
A.规定行使权利不得侵害他人利益 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
C.形式繁琐僵化,缺乏灵活性
D. 强调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3. 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
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
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
”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A.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一议制的特征
34. 据统计,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
1.4倍、1倍。
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1
倍、0.54倍。
这说明
A.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 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35.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在两次
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
”其主要目的在于
A.重建世界经济秩序 B.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
C.扶植德国对抗苏联 D.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40.(25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
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
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挂的深重苦难。
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
中国文化中心由此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
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运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历史意义早已超脱浆声灯影的本体。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
宜统年间,津满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
辛亥革命后,漕运寿终正寝。
——摘编自《大运汗漕运的兴衰》材料二:英国运河的兴起时间与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基本重合.其在天时、地利、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促进下,在短短数十年间成长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18世纪
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
一项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走完了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对竟争力处于下风。
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大运河挖掘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15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苏两国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都经历了一系列探索。
苏联:193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1939年宣布向共产主义过渡。
1959年,赫鲁晓夫断言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
1961年宣布在20年内“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1977年苏联宪法载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1956 年,中共八大宣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八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要用十年赶英,二十年赶美,五十年实现共产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结合材料和苏、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谈谈你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的认识,并对你的认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结论明确,依据史实.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晚清时期,坚持银两和制钱双重本位制,但轻重成色随时随地而变;大量涌入的各种外国银元加剧了币制的混乱;各省也纷纷铸币,“所铸形式既异,成色亦复参差。
”
于是,在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下,清未发生了“金银本位制讨论”和“圆两之争”。
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
第一条大清国币单位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
第二条国币种类如右:银币四种(一圆、五角、贰角伍分、一角)、镍币一种(五分)、
铜币四种(二分、一分、五厘、一厘)。
第三条一圈为主币,五角以下为辅币,计算均以十进。
……
第八条各种银币无论何枚,其成色与法定成色相比之公差,不得逾千分之三。
……
第十二条大清银行为国币兑换机关。
……
第二十条自本则例奏定之日起,所有各省现铸之银铜币,一律停铸。
——摘编自沈云龙《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
(7分)
45.(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联对日参战后,大有席卷整个朝鲜丰岛之势,为阻止苏军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美国提议“以北纬三十八度”为界分别在朝鲜接受日军投降,得到苏联同意,朝鲜半岛解放以后,各种政治势力未能形成合力,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思想为标杆,左右两派的分离日趋表面化、复杂化、尖锐化。
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建立,东北亚政治格局顷刻间失去了往日的平衡,在东北亚有着重大利益的美国立刻对东北亚战略进行调整。
在《朝鲜停战协定》墨迹未干之时,美韩签仃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美国进一步将东北亚的军事同盟关系扩大到朝鲜半岛。
1951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的旧金山会议上,达成《旧金山和约》,日本从法律上恢复了国家独立,迈出了重返国际社会的第一步,1961年,朝鲜同中国、苏联正式签订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朝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周恩来曾经深刻指出朝鲜战争是局部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
——摘编自王秀丽《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的形成》(l)根据材料,指出朝鲜战争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周恩来的观点。
(7分)
46.(l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
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20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教育会气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时,即致力于打破封建专制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
1912 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村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
191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实行民主办校,教授治校等。
他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
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
蔡元培还先后主持了几次全国教育会议,对学制进行了改革建设。
其一生发表了大量的教育论著,这些都是重要的精神财富,时于我们今天现代化建设,进行人才开发与智力投资,仍有着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摘编自周天度《蔡元培传》(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蔡元培教育改革的主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蔡元培对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
(7分)
24—28 ACBBA 29—33 B CBA C 34—35 BC
40、(1)特点:运河南北流域跨度广;运河开掘早,历时长。
(4分,符合题意即可)
作用:使中国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水上运输网,推动了沿河城市的兴起,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对维护全国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意义重大;有利于南北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
(答出三点6分,且言之有理即可)
(2)共同命运: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走向衰落。
(3分)
原因: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政府无力维护运河;汽车、铁路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兴起;海运的发展;黄河泛滥,运河水系被破坏;漕运的废除(答出三点即6分)
英国:运河的标准不同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工业革命促进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运输行业竞争激烈。
(6分)
41、举例: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必须立足国情。
(2分)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主义的标准就是公有制。
在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犯了左的错误,给经济建设带来了损害,成为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
中国建国初期效法苏联模式,50年代末左倾错误泛滥,严重脱离了经济建设的实际,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8分)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阶段,是制定经济建设方针的关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思想。
经济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
)(2分)44、(1)受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实行银本位制度;规范、统一。
(4点8分)
(2)有利于改变晚清币制的混乱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货币本位制度的近代转型。
(三点7分)
45、(1)背景:美苏在朝鲜“势力范围”的争夺与划分;朝鲜内部各种政治实力未能有效融
合,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日趋尖锐;新中国的建立打破了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平衡;美国对东亚战略的调整。
(8分)
(2)论证:朝鲜战争提高了新中国的政治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在
强化中苏、朝关系的同时,也推动了美韩关系的巩固,客观上也有利于日本的崛起;朝鲜战争加剧了中美之间关系的持续恶化,也不利于美苏矛盾的缓和,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影响深远。
(三点7分)
46、(1)倡导教育救国;主张打破封建专制教育,培养革命人才;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办学方针;重视健全的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主张。
(8分)
(2)蔡元培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的教育救国论和组织教育会、主持全国教育会议等实践活动,对推动整个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他全面改革北大,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