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教案
引言:《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宋朝著名
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
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

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带来的《题西林壁》教案【最新6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一样,观察效果不一样;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本事;
4、经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本事。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明白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明白班上的同学朗诵的本事十分出色的,能不能为教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终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教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此刻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景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景。

西
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期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
的这首诗的资料,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确定一下黑板上的图
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此刻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能够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
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十分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9、背诵
师:下头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景
10、总结
师:这首诗经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到的样貌会不一样。

此刻,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我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

诗人苏轼经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期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教学目标
1.知识本事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资料
背景资料: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述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述山的诗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
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

而古诗文则像是
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
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日教师就带你们一齐认识一位
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

(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

(帮忙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
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
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终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景,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本事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本事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小组要说明自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景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十分热烈,此刻教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教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抓住岭、峰的不一样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

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忙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

在近处。

在高处。

在低处。

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忙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

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

____,所以,我们要。

_____就要。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小结。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峰侧
远近
高低
全面地、客观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我谈谈对庐山都明白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
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
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
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此刻就让我们一齐走进诗,请同
学们大声读,等会教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

(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齐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经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能够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此刻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
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能够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明白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一样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明白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

.。

是因为。

.。

.。

.”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
“因为。

.。

.。

.所以。

.。

.。

.。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一样。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
样的情景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当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
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一样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
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此刻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能够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能够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

(齐背)
9、教师那里还有几首描述庐山的。

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