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高中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历史岳麓版课后练习四十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精选高中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历史岳麓版课后练习四十七
第1题【单选题】
“台湾兵勇约四五万人,割让后半数奉命撤营内渡,官吏亦纷纷离去,兵力士气大受影响……复以仓促成军,单位又杂,唐景崧乏统驭之才及决心。
”据此可知,反割台斗争失利的原因有( )
①民众抗日决心不足
②缺乏朝廷支持援助
⑧地方官员领导不力
④军队临时拼凑而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潮水般涌入的“洋药”(鸦片),清政府不得已准许本国栽种土烟,企图通过“内地之种日多”,使“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不自禁而绝”。
这本质上揭示了( )
A、清政府对鸦片走私缺乏清醒的认识
B、为改善民生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
C、鸦片走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D、清政府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世纪中期,清政府曾有三次临时性遣使,即1866年斌椿随赫德前往欧洲的观光性访问,1868—1870年蒲安臣使团的“世界性出使”,1870—1871年崇厚因“天津教案”而进行的法国之行。
这些举措( )
A、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B、是主动融入世界的尝试
C、增强了对外交往的信心
D、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材料应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立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
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
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B、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加速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首要目标
D、太平天国运动借鉴西方先进军事技术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下列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辛亥革命( )
A、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完成了中国的近代化
D、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鸦片战争前,中国丝的出口,每年一般只有几千包,而1847年达22000余包,1852年44000余包,1856年79000余包。
茶的出口,鸦片战争前,每年大约五千多万镑,鸦片战争后历年增长,1856年已达一亿三千余万镑。
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 )
A、保持外贸出超地位
B、农副产品商品化率提高
C、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D、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结果,原本没有与清政府签类似条约的英法等列强也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其依据是( )
A、领事裁判权
B、军舰巡查贸易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曾经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
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有学者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
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
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这位学者强调中英战争( )
A、是新旧生产方式冲突的结果
B、说明英国国力强于中国
C、是一场贸易竞争
D、是由欧洲列强整体发动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有( )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关税的机会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
该条款反映出( )
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
B、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
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
D、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解析】:
第14题【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制定这一奋斗目标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二大
D、瓦窑堡会议
【答案】:
【解析】:
第15题【单选题】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外来新词语如政治、新闻纸、铁路、火轮机等在东南沿海官民中逐渐流传开来。
这表明( )
A、殖民侵略推动西方文明的传播
B、“体用”观的分歧已初露端倪
C、东南沿海的文明开化程度最高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
【解析】:
第16题【单选题】
《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答案】:
【解析】:
第17题【单选题】
吕思勉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政治上的失败是因文化上的落后。
”这一观点的依据是①创立拜上帝教②奉行平均主义③重建等级礼制④提倡效法西方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18题【单选题】
鸦片战争期间,琦善奏报:“连日详查该夷进兵情形,向共知其仅长于水战,今讵料其并设有陆兵”;“至其陆战之兵,技艺原不甚矫捷,而器械则甚属淫巧。
”琦善的奏报( )
A、促使清军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B、表达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C、直接导致《南京条约》的签订
D、隐含着“天朝上国”的观念
【答案】:
【解析】:
第19题【单选题】
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
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主要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决定发动土地革命,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B、对农民所受的各种痛苦的表示深切同情
C、已充分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大作用
D、决定开辟农村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答案】:
【解析】:
第20题【单选题】
“评价太平天国,不能非此即彼。
无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如何,无论洪秀全其人如何,也不能反过来说大清就是好的,大清的镇压是正义的,大清不需要被革命。
”这一观点认为对太平天国运动应该( )
A、遵从革命史观来评价
B、功过折中进行评价
C、结合事实作具体分析
D、主要肯定其反清意义
【答案】:
【解析】:
第21题【单选题】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
”这说明维新思想( )
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答案】:
【解析】:
第22题【问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书中指出,各种内外因素对近代中国大变革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复杂的网络运动。
如下示意图:
请从现代化、革命化、边缘化、衰败化四种趋势中任选一种,根据示意图,结合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的相关史实,对其内涵、原因、相关事件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
【解析】:
第23题【问答题】
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石。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中的史实加以说明(要求:主题鲜明,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
【答案】:
【解析】:
第24题【材料分析题】
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
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
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
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
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
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四:1919年5月4日下午1时,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
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
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
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
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被监禁的学生获释。
6月23日,徐世昌总统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从缓签字。
6月28日,原定签约之日,中国代表团驻地被留学生包围,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大事记
请回答:
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依据。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的理解。
【答案】:
【解析】:
第25题【材料分析题】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国藩是封建中国数千年尤其是两宋以下封建统治阶级一切黑暗精神的最大体现者,又是鸦片战争后百年来一切对外投降对内屠杀的反革命的汉奸刽子手们的“安内攘外”路线的第一个大师……他精通极端专制主义也是极端奴隶主义的哲学——程朱道学,运用在言论上,就是满口“诚”“礼”“仁义”“道德”等字样;运用在行动上,就是极度的残忍,屠杀数千万中国人民,认为“痛快”。
他被《天朝田亩制度》骇到了,要挽救封建统治者的权利,牺牲数千万人的生命,就是“卫吾道”,所讲的“道”,只是少数大地主大官僚的“道”,从人民看来,恰恰是大逆不道。
——范文澜《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1944年)
材料二:《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是1944年我在延安时写的。
曾国藩是近百年来反动派的开山祖师,而他的伪善乔装却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继承者人民公敌蒋介石把他推崇为“圣人”,以为麻醉青年、欺蔽群众的偶像。
为了澄清当时一些人的混乱思想,所以有揭穿曾国藩这个汉奸刽子手本来面目的必要。
这篇文章便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写出的。
——范文澜1954年8月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文澜评价曾国藩的依据以及影响其评价的因素。
你认为还可以从什么角度评价曾国藩?请补充史实说明。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