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人教版美术三上《前前后后》教案及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教版美术三上《前前后后》教案及说课稿
教学⽬标
思想⽬标:体会近⼤远⼩的透视规律
知识⽬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了解简单和透视规律,尝试运⽤不同的表现开⼯设计和制作。
能⼒⽬标:培养学⽣对⽣活情感的表达能⼒,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
重点:能否⽤“近⼤远⼩”这⼀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难点:画⾯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各种图⽚、彩纸、剪⼑、彩笔等。
教学过程:
⼀、激趣导⼊
1、游戏,说出⾃⼰在班级中的位置。
师:我的前⾯是⼤家,我的后⾯是⿊板,现在请⼀位同学,说出⾃⼰在班级中的位置。
⽣说:
师:同学们,可别⼩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奥妙呢?来,让我们⼀起去发现好吗?
2、出⽰课题:前前后后。
⼆、观察、发现
1、出⽰⽣活中的图⽚
我们来欣赏⼀些⽣活中的图⽚,观察图⽚中的景物是怎样排列的?是不是前前后后?前⾯的物体与后⾯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区别?感受⼀下,这些图⽚给你什么感觉?
⽣观察、感受,说出⾃⼰的感受。
2、出⽰绘画作品(速写图⽚、绘画图⽚、中国画图⽚)
观察这些图⽚给你什么感觉?和刚才欣赏的图⽚感觉⼀样吗?
学⽣回答:
从这些图⽚中,⽼师想告诉⼤家⼀个什么道理?
引导学⽣得出结论,前后排列的物体,有⼀个“近⼤远⼩”的规律。
板书:前后关系的物体→规律“近⼤远⼩”。
那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近⼤远⼩”的规律呢?
3、我们现在来看,出⽰教具。
⼀样物体放在另⼀样物体的后⾯,就产⽣前后的感觉。
物体通过逐渐缩⼩尺⼨,也会产⽣前后的感觉。
三、探索、体验
1、讨论:你以前的绘画是表现前后关系的?现在你准备如何表现?
学⽣讨论,回答
2、学⽣创作,师指导(绘画、粘贴)
注意绘画顺序,安全,纸屑
3、⾃评,互评,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
1、这节课哪⼀点给你带来了快乐。
好,同学们这节课在创作中体验快乐,欣赏中体验快乐,评价中体会快乐,这真是⼀节快乐的课。
最后,我给⼤家留⼀个作业,
1、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绘画,并⽤简单的语⾔加以评论
好,今天我们学习了前前后后这⼀课,知道了近⼤远⼩的透视规律,在第⼀课中,我们还学
习了三原⾊和三间⾊,在以后的绘画中,要学会运⽤我们所学的知识,这样,我们的画⾯看起来才会更加合理,和谐。
《前前后后》说课稿
⼀、说教材
《前前后后》是⼈教版⼩学美术三年级的上学期第4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领域。
让学⽣能够概括“近⼤远
⼩”及“遮挡”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前前后后关系,初步学会利⽤所学的美术技能以绘画或拼贴的⽅式完成⼀
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培养学⽣的想象与创造能⼒,提⾼学⽣的创新与设计能⼒。
⼆、说教学⽬标
教学⽬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较,能够概括出"同样⼤⼩的物体会显现近⼤远⼩的现象"这⼀规律。
2、能够运⽤"近⼤远⼩"的规律,绘画或拼贴⼀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否例举"近⼤远⼩"的现象。
2、能否⽤"近⼤远⼩"这⼀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
1、画⾯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2、三年级的学⽣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四、说教学⽅法
我采取了互动型教学⽅法。
具体表现为在创设情境中讨论、体验;在欣赏中⽐较、探究学习技法,以解决难点;在展⽰评价中获得成功体验。
同时更重要地是培养学⽣对⽣活中的“对⽐”“协调”的美能作出正确、全⾯的认识。
本课是先通过欣赏、了解、认识到画画、做做这⼀过程,体现了由易到难的特点,可激发兴趣,提升到理性的认识。
五、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年级的过渡,学⽣要接受知
识的变化,要接受思维⽅式的变化,学习⽅法的变化。
是⼩学阶段⽐较重要的阶段。
学⽣对与美术充满了兴趣,但是学⽣贪玩好动,注意⼒不集中,缺少认真、严谨、
踏实、不怕困难的精神。
因此,这堂课学⽣的学习是在
教师有计划有⽬的的引导下进⾏的⾃主探究学习,是在
教师创设的有关情境中,通过感觉、联想和对⽐,来完
成造型表现。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课件、学⽣赏析作品
2、学⽣准备学具:剪⼑,胶⽔,彩纸,绘画⼯具。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激趣导⼊,探究性学习,实践
操作,展⽰评价。
1、激趣导⼊
这⼀环节我抓住学⽣喜欢动画⽚这⼀特点,上课开始,出⽰图⽚动画⽚《喜⽺⽺与灰太狼》中的⽺⽺运动会场⾯。
⾸先选派喜⽺⽺和灰太狼来参加男⼦短跑⽐赛。
让同学们猜猜谁跑得快。
学⽣⼤胆的猜。
播放课件,灰太狼逐渐变⼩,学⽣观看后发现谁跑得快,谁跑得慢并说出谁在前⾯,谁在后⾯,引出课题《前前后后》。
2、探究性学习:
学⽣说⼀说,你是怎么知道谁跑的快的,说出谁在前⾯,谁在后⾯的原因。
学⽣会发现灰太狼变⼩了,画⾯呈现出来灰太狼⼩,喜洋洋⼤,发现离我们近的喜洋洋⼤,离我们远的灰太狼⼩。
教师总结:物体通过逐渐缩⼩尺⼨,会产⽣前后的感觉。
板书:近⼤远⼩
继续⽐赛,展⽰课件红太郎和美⽺⽺参加⼥⼦组⽐赛,学⽣再猜猜谁跑得快,课件展⽰美⽺⽺将红太郎遮挡住,学⽣观察后,说⼀说谁在前⾯,谁在后⾯,说说你的理由。
说明前⾯的物体会将后⾯的物体遮挡住。
教师总结:把⼀样物体放在另⼀样物体的后⾯,也会产⽣前后的感觉。
板书:遮挡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活中,这种前前后后的现象⽆处不在,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在你的⽣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前前后后吗?
学⽣说⽣活中的前前后后。
(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师也带来了⼀些⽣活中的前前后后,⼤家⼀起欣赏。
课件展⽰。
提问:这些作品是怎样表现前后关系的?试选择⼀幅进⾏分析。
赏析学⽣作品
下⾯我们再来欣赏⼏幅同龄⼈的作品,看看他们是怎样在作品中表现前后关系的。
提问,我们在画画时候先画前⾯的还是先画后⾯的?粘贴的时候呢?学⽣说,教师⽰范。
3、实践操作
作业要求:⽤绘画或拼贴等形式,表现物体的前前后后。
1、构图要饱满。
2、要有前后关系。
3、要将剪下的废纸屑随⼿放在⼀旁,收集起来,下课后带⾛。
学⽣设计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4、展⽰评价
将学⽣设计好的作品进⾏展⽰,引导学⽣进⾏评价,优
秀作品作者介绍⾃⼰的设计意图。
这⼀环节不但可以使学⽣的作品得以展⽰,提⾼其审美能⼒,更重要的是给学⽣搭建了⼀个互相学习的平台,引导学⽣善于学习别⼈的长处,改正⾃⼰的不⾜。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通过创设情境,课件展⽰及多种知识向学⽣介绍了“近⼤远⼩”及“遮挡”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前前后后关系,使学⽣产⽣极⾼的创作欲望。
以学⽣学⽣为主体,指导学⽣完成了⼀幅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优美的画⾯,丰富的知识,使整节课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并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让学⽣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