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一高中物理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高一高中物理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物体可以看成质点,大物体不可以看成质点
B .第一节课7:50开始上课,其中“7:50”指的是时间
C .我校运会200 m 的赛跑中,运动员跑完全程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相等
D .速率为瞬时速度的大小,速率是标量
2.以下关于物理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最早是由安培发现的
B .法拉第通过实验证实电场线是客观存在的
C .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法国学者库仑用实验测得的
D .奥斯特通过实验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3.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块在质量为M 的长木板上,受到向右的拉力F 的作用而向右滑行,长木板处于静止状态,已知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μ1mg
B .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μ2(m +M)g
C .当F>μ2(m +M)g 时,木板便会开始运动
D .木板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大小一定等于F
4.A 、B 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点,物体在A 点由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达到v 后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B 点时恰好停止,在先后两个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位移一定相等
B. 加速度一定相等
C. 平均速度一定相等
D. 所用的时间一定相等
5.从2014年12月10日起,抚顺北站开通了动车,彻底结束抚顺没有动车的历史,假设列车在某段距离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由6m/s 增加到12m/s 时位移为x ,则当速度由12m/s 增加到18m/s 时它的位移是( )
A .
B .
C .2x
D .3x
6.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经过A 、B 、C 三点,AB 等于BC ,经过AB 的平均速度为1m/s ,经过BC 的平均速度度为3m/s ,则经过B 点的速度为 ( )
A. 2m/s
B.
C. 2.5m/s
D. 2.9m/s
7.以下关于物理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最早是由安培发现的
B .法拉第通过实验证实电场线是客观存在的
C .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法国学者库仑用实验测得的
D .奥斯特通过实验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8.以下关于物理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最早是由安培发现的
B .法拉第通过实验证实电场线是客观存在的
C .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法国学者库仑用实验测得的
D .奥斯特通过实验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9.以下关于物理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最早是由安培发现的
B.法拉第通过实验证实电场线是客观存在的
C.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法国学者库仑用实验测得的
D.奥斯特通过实验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10.以下关于物理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最早是由安培发现的
B.法拉第通过实验证实电场线是客观存在的
C.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法国学者库仑用实验测得的
D.奥斯特通过实验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如下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三块木块并排固定在水平面上,一颗子弹以速度v水平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
运动,且穿过第三块木块后速度恰好为零,则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比和穿过每木块所用时间比分别为( )
A.v1∶v2∶v3=3∶2∶1
B.v1∶v2∶v3=∶∶1
C.t1∶t2∶t3=1∶∶
D.t1∶t2∶t3=(-)∶(-1)∶1
2.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
则关于物体在前8 s内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第4s末改变运动方向
B.0~4 s内的加速度大于6~8 s内的加速度
C.前6 s内的位移为12 m
D.第6 s末物体离出发点最远
三、实验题
我国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因此打点计时器每隔________s打一个点.如图所示为某次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打
出的一条纸带,图中1、2、3、4为依次选定的计数点(每隔4个点选1个计数点),根据图中标出的数据可以求出
加速度是________m/s2,打点3时的速度v
=________m/s.
3
四、简答题
一个物体从某个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它在第1 s内的位移恰好等于它最后1 s内位移的1/4,取g=10 m/s2,求:
(1)第1 s内下落的距离;
(2)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3)物体全程平均速度.
辽宁高一高中物理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物体可以看成质点,大物体不可以看成质点
B .第一节课7:50开始上课,其中“7:50”指的是时间
C .我校运会200 m 的赛跑中,运动员跑完全程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相等
D .速率为瞬时速度的大小,速率是标量
【答案】D
【解析】物体能否看成质点不是看体积的大小和质量的大小,而是看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研究的问题中能否忽略,选项A 错误;第一节课7:50开始上课,其中“7:50”指的是时刻,选项B 错误; 200 m 的跑道是弯道,则运动员跑完全程的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选项C 错误;速率为瞬时速度的大小,速率是标量,选项D 正确;故选D.
2.以下关于物理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最早是由安培发现的
B .法拉第通过实验证实电场线是客观存在的
C .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法国学者库仑用实验测得的
D .奥斯特通过实验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答案】D
【解析】电流的磁效应是奥斯特发现的,A 错误D 正确;法拉第最早提出场的概念,并引入电场线描述电场,但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B 错误;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的,C 错误;
3.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块在质量为M 的长木板上,受到向右的拉力F 的作用而向右滑行,长木板处于静止状态,已知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μ1mg
B .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μ2(m +M)g
C .当F>μ2(m +M)g 时,木板便会开始运动
D .木板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大小一定等于F
【答案】A
【解析】对木板:水平方向受到木块向右的滑动摩擦力f 1和地面的向左的静摩擦力f 2,f 1=μ1mg ,由平衡条件得:f 2=f 1=μ1mg .故A 正确.因木板相对地面静止,属于静摩擦力,地面的静摩擦力不一定达到最大,则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不一定是μ2(m+M )g .故B 错误.由题分析可知,木块对木板的摩擦力f 1不大于地面对木板的最大静摩擦力,当F 改变时,f 1不变,则木板不可能运动.故C 错误;因木块的运动状态不确定,只有当木块匀速运动时,木板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大小才一定等于F ,故D 错误;故选A.
点睛:摩擦力公式f=μN 用来求滑动摩擦力或最大静摩擦力,一般的静摩擦力不能用这个公式直接求解,可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求静摩擦力.
4.A 、B 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点,物体在A 点由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达到v 后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B 点时恰好停止,在先后两个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位移一定相等
B. 加速度一定相等
C. 平均速度一定相等
D. 所用的时间一定相等
【答案】C
【解析】加速过程的加速度和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不能确定,则选项B 错误;加速过程和减速过程的位移不能确定,则所用的时间也不能确定,选项AD 错误;设加速结束时的速度为v ,则加速过程的平均速度
,减速过程的平均速度
,则选项D 正确;故选D.
5.从2014年12月10日起,抚顺北站开通了动车,彻底结束抚顺没有动车的历史,假设列车在某段距离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由6m/s 增加到12m/s 时位移为x ,则当速度由12m/s 增加到18m/s 时它的位移是( )
A .
B .
C .2x
D .3x
【答案】B
【解析】根据v 22-v 12=2ax 可得122-62=2ax ;182-122=2ax 1,联立解得,故选B.
6.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经过A 、B 、C 三点,AB 等于BC ,经过AB 的平均速度为1m/s ,经过BC 的平均速度度为3m/s ,则经过B 点的速度为 ( )
A. 2m/s
B.
C. 2.5m/s
D. 2.9m/s
【答案】C
【解析】设加速度大小为a ,经A 、C 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A 、v C .据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可得
;
;; 联立解得v B =2.5m/s ,故选C.
7.以下关于物理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最早是由安培发现的
B .法拉第通过实验证实电场线是客观存在的
C .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法国学者库仑用实验测得的
D .奥斯特通过实验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答案】D
【解析】电流的磁效应是奥斯特发现的,A 错误D 正确;法拉第最早提出场的概念,并引入电场线描述电场,但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B 错误;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的,C 错误;
8.以下关于物理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最早是由安培发现的
B .法拉第通过实验证实电场线是客观存在的
C .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法国学者库仑用实验测得的
D .奥斯特通过实验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答案】D
【解析】电流的磁效应是奥斯特发现的,A 错误D 正确;法拉第最早提出场的概念,并引入电场线描述电场,但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B 错误;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的,C 错误;
9.以下关于物理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最早是由安培发现的
B .法拉第通过实验证实电场线是客观存在的
C .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法国学者库仑用实验测得的
D .奥斯特通过实验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答案】D
【解析】电流的磁效应是奥斯特发现的,A 错误D 正确;法拉第最早提出场的概念,并引入电场线描述电场,但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B 错误;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的,C 错误;
10.以下关于物理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最早是由安培发现的
B .法拉第通过实验证实电场线是客观存在的
C .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法国学者库仑用实验测得的
D .奥斯特通过实验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答案】D
【解析】电流的磁效应是奥斯特发现的,A 错误D 正确;法拉第最早提出场的概念,并引入电场线描述电场,但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B 错误;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的,C 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如下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三块木块并排固定在水平面上,一颗子弹以速度v 水平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运动,且穿过第三块木块后速度恰好为零,则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比和穿过每木块所用时间比分别为 ( )
A .v 1∶v 2∶v 3=3∶2∶1
B .v 1∶v 2∶v 3=
∶∶1 C .t 1∶t 2∶t 3=1∶
∶ D .t 1∶t 2∶t 3=(-)∶(-1)∶1
【答案】BD
【解析】采取逆向思维,子弹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v 12=6ad ,v 22=4ad ,v 32=2ad ,所以
.故A 错误,B 正确.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在通过相等位移内所用的时间比1:
(−1):(−)…,则穿过每块木块所用时间之比为:
t 1:t 2:t 3=(−):(−1):1.故C 错误,D 正确.故选BD
点睛:本题采取逆向思维来做比较方便,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在通过相等位移内所用的时间比为1:(−1):(−):…
2.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
则关于物体在前8 s 内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第4s 末改变运动方向
B .0~4 s 内的加速度大于6~8 s 内的加速度
C .前6 s 内的位移为12 m
D .第6 s 末物体离出发点最远
【答案】CD
【解析】由图知,第4 s 末物体的速度为正值,运动方向没有发生了改变.故A 错误.根据速度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可知,0-4 s 内的加速度小于6-8 s 内的加速度.故B 错误.根据速度图象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大小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则知,前6 s 内的位移为x=m=12m .故C 正确.由图知,物体在前6s 内沿正方向运动,在第6 s 末改变运动方向,开始沿负方向运动,故第6s 末物体离出发点最远.故D 正确.故选CD. 点睛:本题关键要掌握:速度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面积”大小等于物体的位移,根据速度图象即可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三、实验题
我国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因此打点计时器每隔________s 打一个点.如图所示为某次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打出的一条纸带,图中1、2、3、4为依次选定的计数点(每隔4个点选1个计数点),根据图中标出的数据可以求出
加速度是________m/s 2,打点3时的速度v 3=________m/s.
【答案】 0.02 6 1.23
【解析】打点计时器的周期和所用交流电的周期相同,因此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 打一个点;每隔4个点选1个计数点,则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 ;
由图中数据可知:x 1=0.033m ,x 2=(0.126-0.033)m=0.093m ,x 3=(0.279-0.126)m=0.153m ,因此△x 大约为0.06m ,是恒定的,故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x=aT 2,将△x=0.06m 和T=0.1s 带入解得:a=6m/s 2.打点3时的速度.
点睛:纸带实验中,若纸带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得纸带上的点间距,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可计算出打出某点时纸带运动的加速度和某点的速度.
四、简答题
一个物体从某个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它在第1 s 内的位移恰好等于它最后1 s 内位移的1/4,取g =10 m/s 2,求:
(1)第1 s 内下落的距离;
(2)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3)物体全程平均速度.
【答案】(1)5 m (2)2.5 s (3)12.5 m/s
【解析】(1)根据公式:h 1=gt 2得:第1 s 内下落的距离h 1=×10×12 m =5 m.
(2)设:物体开始下落时离地面的高度为H ,下落时间为t ,则有:H =
gt 2 ① H -4h 1=g (t -Δt )2 ②
由①-②得:4h 1=gt 2-g (t -Δt )2,解得:t =2.5 s ③
(3) 把③式代入①得:H =×10×(2.5)2 m =31.25 m.
平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