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水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发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水

黄晶;孙文早;邹毅;胡绍波;李珊;张高生
【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
【年(卷),期】2016(020)007
【总页数】3页(P1093-1095)
【作者】黄晶;孙文早;邹毅;胡绍波;李珊;张高生
【作者单位】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湖北仙桃433000;仙桃市第一人民
医院内分泌科,湖北仙桃433000;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湖北仙桃433000;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湖北仙桃433000;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湖北仙桃433000;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湖北仙桃4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且发病率在逐年增高,国外有研究发现,在新发糖尿病患者中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一般人群升高[1,2],国内关于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水平与新发糖尿病的研究较少,本文对320例新发糖尿病患者的血清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到我院健康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人群共4372例,将320例新发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06例,女性114例,年龄22-78
岁,平均年龄(53.82±14.86)岁。

以上320例患者,资料数据齐全,无糖尿病史,近期未服用降糖、降压等调节免疫的药物,无严重心血管、肝脏、肾脏疾病,本次体检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超过7.0 mmol/L,所有患者均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参数测定方法实验室检查:嘱研究对象晨起空腹,真空采血管分管抽取
患者静脉血送检,检测项目包括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FPG、TC、TG、
HDL-C及LDL-C,其中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

体格参数测定: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腰围以第12肋骨下缘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水平的周长为准;血压测量取两次结果平均值。

1.2.2 诊断标准高血压:舒张压≥90 mmHg,收缩压≥140 mmHg[3];吸烟:每天吸烟≥1支,至少连续1年;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肥胖:体重指
数≥24 kg/m2。

1.3 统计学分析
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将检验标准设为a=0.05,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因素。

2.1 新发糖尿病人群一般资料及生化检查结果比较
在参加体检的4372例人群中共检出320例符合新发糖尿病病例,其中男性206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51.34±10.62)岁;女性114例,年龄24-78岁,
平均年龄(54.81±11.27)岁。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男性人群与女性人群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人群的腰围、腰臀比、吸烟人数比例均高于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FPG、TC及HDL-C均低于女性人群(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影响新发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对新发糖尿病患者根据性别(男、女)、体重指数( <24 kg/m2、≥24 kg/m2)、收
缩压(<140 mmHg、≥140 mm Hg)、舒张压(<90 mmHg、≥90 mmHg)、吸烟
史(有、无)、FPG(<11.1 mmol/L、≥11.1 mmol/L)、TC(<5.18 mmol/L、≥5.18 mmol/L)、HDL-C(<1.04 mmol/L、≥1.04 mmol/L)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单项分析,性别、体重指数、吸烟、FPG、TG、HDL-C可影响新发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而收缩压、舒张压及TC与新发糖尿病患者的血清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关(P>0.05),见表2。

2.3 影响新发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作为因变量,将性别、体重指数、吸烟、FPG、TG以及HDL-C作为自变量,经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体重指数、FPG以及TG是影响新发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我独立因素(P<0.05),见表3。

有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糖尿病患病率为9.7%[4],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人群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普遍高于非糖尿病人群[5]。

美国心脏学会及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在2003年明确提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将
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标记物,可帮助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6]。

因此,研究新发
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水平有助于对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
疾病进行预测,对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否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预后
情况提供理论依据。

C-反应蛋白是一种合成于肝脏的聚合蛋白,主要是受到炎性
因子刺激而产生,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含量较低[7],但人体发生急性炎症,肝脏细胞在炎性因子的刺激下,可迅速合成大量的C-反应蛋白。

糖尿病患者因机体处于炎性状态,长期大量分泌炎性分子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从而导致胰岛细胞受损[8],促进了胰岛素抵抗。

本文结果中,新发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大于3 mg/L的男性比
例为21.84%,女性为21.05%,有文献表明,正常人群中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大于3 mg/L的男性及女性比例分别为10.6%和7.0%,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因此,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也可作为预测糖尿病的早期指标。

本目前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布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是否存在差异仍有异议[9],本文结果显示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
(P<0.05)。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布还与代谢综合征有一定的关系[10],本研究结果显示体重指数超过24 kg/m2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体重指数低的(P<0.05)。

综上所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糖尿病患者一些并发症的早期预测指标,本研究发现性别、体重指数、FPG以及TG均能影响新发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降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但糖尿病的预后目前仍是临床难题,我们将进一步研究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糖尿病预后是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有效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关文献】
[1]周晓莉,谢贤和.血清hs-CRP、GSP、Apo A、HDL-C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转归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 2013.03(24):127.
[2]朱婕,吴寿岭,王艳秀,等.高敏C反应蛋白对新发脑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J].中华内科杂志,2010.06(05):587.
[3]吴寿岭,李金锋,李云,等.人群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内科杂志2010.12(06):255.
[4]吴伟华,孙振杰,孙丽芳,等.降糖过程中2型糖尿病患者心肌肌钙蛋白Ⅰ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10(04):361.
[5]何雪梅,蒋洪敏,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及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病中的意义[J].实用预防医学 2010.01(15):993.
[6]朱焕亮,季伟峰,程稚洁.血清CRP、TNF-α、IL-6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关系[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01(81):1128.
[7]Hajat C,Heuschmann PU,Coshall C,et al.Incidence of aetiological subtypes of stroke in a
multi-ethnic population based study:the South London Stroke Register[J].Journal of Neurology,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2011,5(5):811.
[8]艾山江·吾马尔,买买提·阿布都热依木.老年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高敏C-反应蛋白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13(52):336.
[9]贾安奎,刘彦轩,张国林,等.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水平及其与血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1.10(06):1341.
[10]Zhang G,Bai H,Zhang H,et al.Neuropeptide exocytosis involving synaptotagmin-4 and oxytocin in hypothalamic programming of body weight and energy balance[J].Neuron 2011,3(3):9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