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及相关工作措施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及相关工作措施的研究
【摘要】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了2.21亿人。
如此大规模的农民工流动已经成为了我国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本文通过对T市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代表开展调研,根据相关数据分析T市新生代农民工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呈现的特点、趋势和尚存的问题进行调查,据此,总结出符合T 市实际的工作措施,进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工作措施
一、导论
1.研究背景
国家人口计生委2011年10月9日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指出,新生代农民工规模不断增加,已占农民工整体的47%。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化轰轰烈烈,如火如荼,而社会的发展,除了精英的引领,更倚仗于数亿农民工的辛勤付出。
他们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同时,他们本身也处在变迁中。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在城市务工的具有农村户籍的青年。
社会各界对于农民工的市民化、城市融入方面的问题十分关注,但事实上,新生代农民工究竟能否融入城市社会,不仅仅取决于其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还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城市的文化生活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文化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对其自身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影响。
2004年,文化部下发“关于高度重视农民工文化生活切实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的通知”,首先在政策层面上提到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到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出台后,保护农民工文化权益,关注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农民工服务的重要内容。
各地相应地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意见”。
但总体上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服务缺乏整体规划和制度安排,大部分政策措施停留在“送温暖”的层面,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举措。
2.研究目的
为全面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原因,并从政府、单位、社区、市场等角度提出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工作措施,我们对地处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较快的T市通过问卷
调查、部门访问等形式开展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对象以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主,调查内容涵盖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内容、文化消费层次、文化终端利用情况、文化组织情况、文化需求与倾向以及精神健康状态等方面的特点及问题,从政府、企业、团组织角度提出相关工作措施。
3.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在T市(地处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较快,毗邻苏州上海)范围内开展,分发的问卷布及全市各乡镇、区,深入村、街道及部分企业。
对新生代农民工聚集的区域,如集宿区、外企、种植区及民工子弟学校等重点进行走访调查。
主要调查对象为在T市的新生代农民工。
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
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
此类人群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较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较高,工作耐受力较低。
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高、更强烈、更迫切。
此次调研面广量多,具有一定代表性。
4.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向T市新生代农民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9份。
分发问卷为我们了解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工作的基本情况,特别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特点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形成调查报告提供第一手资料。
②文献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相关单位的支持,向我们提供了T 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分布及就业情况等。
此外,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材料,进一步充实调查报告内容。
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状况分析
根据对T市新生代的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T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单一,娱乐化倾向明显
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主要干什么呢?据调查结果显示,活动频率最高的三项活动是“看电视”(54.8%)、“听音乐”(20.6%)、“去电影院看电影”(15.1%),显然这些活动具有个体化、低运动量、富有娱乐性的特点。
一些有组织的活动比如“参加体育或文娱活动”“参加公益活动”或具有城市化特点的文化活动比如“去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等,新生代农民工均较少涉及,文化生活内容单一。
此外,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娱乐化倾向,除了“看电视”、“听音乐”、“看电影”以外,“去公园广场”(13.6%)、“逛街”(12.1%)、“去录像厅或歌厅、舞厅”(9.5%)、“电脑游戏、上网娱乐”(8.5%)也有不小的比例。
这些基本属于“时间消磨型”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娱乐化特点。
“读书看报”虽然有
7.5%的比重,但大部分人(63.8%)只是看“娱乐消遣类”的书报。
甚至有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仍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喜欢阅读“算命风水类”的书刊。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中知识增进型或能力发展型的活动较少。
表一:新生代农民工闲暇时间主要活动
2.文化消费金额较少,文化消费层次较低
从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金额比重最高的一个区间是“11-30元”(42.1%),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每月的文化消费金额在100元以下,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群体(11.3%)文化消为零,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消费的整体水平偏低。
而那仅有的几十元钱主要用于看电影、买报纸杂志、上网等花费不高、层次较低的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看电影”也是一个重要的消费领域,集宿区的农民工的电影消费更是达到了首位(45%),但是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农民工看的主要是企业组织播放的、小影院的低价“电影”或者通过购买盗版光盘、上网点击下载等方式进行电影消费,市区的星级影城对于一般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则是极为奢侈的消费。
表二:新生代农民工每月用于
买书,买报纸,看电影,看录象等文化消费的金额
3.各类组织活动较少,组织活动参与率低
据调查统计显示,尽管79.8%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单位有共青团组织,团组织覆盖率较高,但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大部分的团组织(54.7%)开展工作的情况是“偶尔组织一些活动,但作用不大”,甚至还有一部分受访者(12.4%)表示“从没有过活动”。
其他各类组织情况也类似。
而包括团组织在内的各类组织活动缺乏吸引力,参与率较低。
4.普遍存在心理压力,但减压方式单一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压力,其中不同的群体心理压力也不一样,工作强度高、收入低的群体心理压力更大。
而他们减压的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较多的人选择比较便捷的减压方式,如听音乐、看电视或电影、睡觉等可以自己解决的方式,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
三、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问题产生的原因
1.经济收入低,文化消费能力不强
农民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与他们的职业、收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中,职业、收入稳定的群体在时间与金钱方面有着更多的支配权,他们的业余生活相对丰富。
在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除去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费用,他们每月可用于文化娱乐等消费的费用几乎所剩无几。
对于城市里动辄几十元上百元的娱乐休闲场所,他们一般都会敬而远之。
虽然调查显示农民工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很少,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需要精神文化生活。
相反,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