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成语是一种结构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成语多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主要来源于古代寓言,如“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文》里的一则寓言;“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里的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如“退避三舍”出自《左传》的一则历史故事;“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也有从古典的文学作品的词句中来的,如“集思广益”出自《诸葛亮丞相集》:“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所以古代汉语特点,大多的短小易记的成语中仍有沿留。
文言文古今异义现象特别突出,而在成语中也保留着大量古今异义这一文言现象,在理解成语时应注意区别,成语中的古今异义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变为今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减少,
外延扩大。
如:江河日下古:江,长江;河,黄河。
今:江河泛指一切河流。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池:古:护城河。
今:水池。
2、词义缩小。
词义由古义演变为今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增加,外延缩小。
如:待人接物,恐遭物议。
物,古:事物、人。
今:事物。
古义大于今义。
3、词义转移。
词义由古义演变到今义,由表示甲事物变到表
示乙事物。
如:“贻笑大方”中的“大方”古今均作为一个双音词,但古今词性词义大不一样,成语中用古义,意思是“有某种
专长的人”,属名词,今义“举止不拘谨,对于财物不吝
啬”,属形容词。
如:“赴汤蹈火”中“汤”古热水,开水;今为菜汤。
4、感情色彩的变化。
人们对事物的爱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
代风尚、风俗习惯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人们对词义的
爱憎感情又随着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而变化,虽然古今词
义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古人和今人的感情色彩有了明
显的变化。
如:和气吉祥:祥,古:吉凶的预兆,中
性词。
今:吉祥,褒义词。
势均力敌:敌,古:对等,相当,也有仇敌之义是中性词。
今:只有敌人,敌军之义,是褒义词
明哲保身:古: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是褒义词。
今:批评那些不坚持原则,只顾保住自己
的处世态度,变成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
古代某些事物的称呼,在今天已换成另
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场合和成语中还保留着,如“目
改称眼睛;“寡”改称少;成语“目不识丁”、“目无全牛”、“寡不敌众”中还沿用。
下面再列举一些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釜底抽薪:薪,古:柴火;今:薪水。
亡羊补牢:亡,古:丢失;今:死亡,灭亡。
假公济私:假,古:借;今:虚假。
克勤克俭:克,古:能够;今:克服,克制。
高屋建瓴:建,古:倾倒;今:建造。
箪食豆羹:豆,古:木碗;今:豆类。
莫予毒也:予,古:第一人称代词;今:给予。
唯利是图:是,古:宾主前置标志;今:判断词。
求全责备:责、备:古:单音词,要求,完备;今:双音词,
批评。
短兵相接:兵,古:武器;今:士兵。
巧言令色:令,古:美好;今:命令。
还有“学而不厌”“不知凡几”“作如是观”“自怨自艾”“屡试不爽”“名副其实”“忘乎所以”等成语,加点的词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
成语中有许多词用的是古义,切不可望文生义,以今义去解释,这样的词在成语里不少,由于同形极易误解,学习时应注意区别用的是古义还是今义,准确理解成语意义,加深对这一文言现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