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

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

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课时] 一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 新中国科技成就。

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课堂设计]
导入新课:
飞天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古有嫦娥奔月神话,明有万户飞天梦想。

但只到2003年,随着“神舟5号”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中国人这一梦想才得以实现!2007年11月7日,中国“嫦娥一号卫星”又成功实现绕月飞行,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又有了新突破。

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领域?新中国在科研基础几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奋斗,就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原因在哪?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这就是本课要讲内容,以此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科研基础:几乎一片空白。

2.科技振兴措施
(1)方针:自力更生。

(2)建立科研领导和研究机构:1949年成立中国科学院(中科院)、1958年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委)。

(3)建设科研队伍:吸收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4)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1956国务院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3.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科技成就
(1)国防科技领域:
1958年,原子能反应堆(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长征1号”运载火箭、“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问题探究之一]“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4)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2)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问题探究之二]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掀起“第二次绿色革命” 。

4.意义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问题探究之三]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保证:党和政府重视和正确决策。

(3)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

(4)吸取国际相关科技成果。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革”期间,中国科技事业严重受挫。

(2)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4)1985年开始实施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
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3.意义
①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②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②“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2.成就
(1)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①国防: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

②和平利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科研。

如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③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2)空间技术:
①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②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3)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成功。

②2003年,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4)信息技术:
高性能计算机的开发应用取得重大突破,1983年,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2002年,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5)生物工程:
①2001年至2002年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②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

3.意义
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4.认识
①说明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才具备取得这些成就的基础。

②党的领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科技的进展。

③中国人民是有智慧、有能力的。

[问题探究之四]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哪些重大作用?
答案:(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小结](略)
[课堂训练]
1.新中国建立后的十几年中,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居世界之首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D、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2.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A、吴阶平
B、邓稼先
C、李四光
D、袁隆平
3.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下面所列的几项成就能够直接改善人民生活的有:
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②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理论③大亚湾核电站建成④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A 、①②③B、②③④ C 、①③D、①②③④
4.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 、①②
5.下列科技成就中,由中国最先取得的是()
①一箭三星技术②籼型杂交水稻③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④同步实验通信卫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是()
A、远洋航天测量船技术
B、人造卫星技术
C、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D、导弹核武器试验工程
7.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大科技成就。

“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是指()
①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视和封锁②苏联背信弃义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③生产力水平、科技设备落后④“左”倾错误对科研的冲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实施的科技战略不包括()
A、“863计划”
B、“两弹一星”计划
C、“火炬计划”
D、“星火计划”
答案:DDCAC/C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