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杂技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杂技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摘要:在社会的发展中,我国杂技艺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而我国杂技艺术的繁荣景象,是几代杂技艺人的艰苦努力、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成果,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发扬光大。
杂技演员挑战极限、战胜自我,推出新节目,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寻找出一条发展的道路。
基于此,文章介绍了杂技传承的主要方式,研究了现代杂技艺术创新的优化措施,希望我国的杂技艺术能够得以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杂技艺术;传承;创新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家对杂技节目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高。
新时期的杂技演员在挖掘优秀传统节目的同时,也应该进行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杂技艺术的生命力。
同时,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杂技艺术发展的灵魂,创新也是艰苦的超越。
杂技艺术历经千年而久演不衰的原因就是坚持创新、打造品牌、开拓市场。
因此,杂技艺术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
1杂技传承的方式
1.1动态传承
动态传承是指通过表演、教学等活态形式进行的传承方式。
动态传承是杂技传承的主要方式,其主要有班社传承、师徒传承以及社会传承等三种方式。
1.1.1班社传承
在新中国成立前,杂技多是以班社和家庭等为演出单元。
例如,武汉曾有12个以著名杂技家、魔术师为首的杂技班社在汉口民众乐园驻场演出,其中,主要有凌幻天的金星魔术团、汤少连的光明技艺团、程雅琴的环球马戏团、徐飞龙的全球飞车团、毛龙厚的青年技术团、夏群的群艺马戏团、沈春林的中国戏法团、姚新亭的南洋国术团等。
以此流动进行杂技演出的班社更是不计其数。
这种杂技班社多带有家族性质,往往集中老、中、青、少几代人,形成了较好的杂技传承氛围和环境。
1.1.2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传统杂技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
这种传承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师傅带徒弟口传身授的方式以及虽未拜师却常看常听、耳濡目染杂技艺人的表演而无师自通的方式。
这两种传承的共同点是不需要多种因素介入,师傅尽心尽力反复言传身教,徒弟刻苦训练,不断领会,使杂技代代传授,代代总结,并且不断对其进行创新,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艺经验的积累和发展。
1.1.3社会传承
社会传承是以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传承行为。
这种传承主要有以团带班以及院校教学两种情况。
许多杂技团用以团带班的模式培养杂技人才,该模式被杂技界点赞为新型的杂技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传承机制至今还在全国杂技界实行。
院校教学是一种在正规学校进行杂技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模式,现今在全国多个地方的艺术院校开设杂技班,比如,吴桥杂技学校、北京杂技学校等专业学校。
杂技学校培养的大批优秀杂技人才,输送到各杂技团,为杂技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1.2静态传承
静态传承是指通过石刻、绘画、文字等固态形式而进行的传承,是杂技传承的一种辅助方式。
1.2.1石刻
我国很多地区存在着大量古代的崖画和石刻,其中有许多杂技的原始图案,
比如,青海的卢山崖画“三驾战车”,内蒙古的乌兰结拉嘎第三组岩画“赛马”,云
南沧源岩画“斗牛”,四川扬子山汉墓石刻“杂耍”,这些图案以固态形式真实地反
映了上古时期杂技的表演场面,后人也通过这些历史遗迹了解和研究杂技的发展
脉络、杂技与生活的关系,进而使得后世杂技的各种形态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2.2绘画
在一些历史绘画中,生动传神地描绘杂技场面,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比如,甘肃敦煌壁画“太子相扑图”,唐代漆绘弹弓图“叠置伎”,敦煌壁画“宋国夫
人出行图”,宋代“杂技戏孩图”“太子习武壁画”,明代“宪宗元宵行乐图”“走索”“蹬坛”,清代风俗画“跑马卖解”“天后宫过会图”“布库角力”“蹬梯”“豫园把戏图”等,
这些绘画能够使大家从这些画中体会杂技趣味,为更好地理解杂技发展水平提供
了依据。
1.2.3文字
现阶段,我们了解到的杂技历史状况主要来源于各种文献和史籍,比如,
《西京赋》、《史记》、《汉书》、《后汉书》、《太平御览》、《洛阳伽蓝记》、《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帝京景物略》、《清稗类钞》、《鹅
幻汇编》以及《金秋堂文集》等。
通过相关调查发现,从先秦至清末,记载杂技
事宜的文献多达两百余部,这些文字对杂技的描述极好地完善了杂技的动态传承。
2现代杂技艺术创新的优化措施
2.1建立科学规范的杂技体系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相关人员必须结合新时代科技手段追求杂技艺术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形体动作艺术领域。
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舞蹈家爱德华•多姆贝罗尔在设计舞蹈动作采
用了电脑技术,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电脑技术能够通过屏幕向观众展示杂技
的各种创新,观众可做出类似于“弹幕”一样的反馈,屏幕上演员能够通过获取观
众的反馈,选择和调整自己的动作,这种科学化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为杂技演员
的技术满足现代人的欣赏需求提供了保障。
2.2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技巧创新
任何技巧创新都离不开传统,传统的技巧当中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合理的
部分,不合理的技巧是违背人体科学的东西,不能带来美感,而合理的部分就需
要继承下来。
因此,相关人员在继承杂技艺术的前提下,应结合时代审美以及人
体科学的深化认识,再融合舞蹈、戏曲等舞台艺术的优长,实现杂技艺术的技巧
创新。
2.3培养高等杂技人才
杂技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对杂技人才的培养,中国杂技急需高等专业人才。
现阶段,我国的杂技教学缺乏全国统一的专业教材,这是杂技教育的不足之处。
现代杂技教学是迫切需要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之上的现代教学。
同时,杂技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培养
杂技人才的重要保障。
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杂技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以
教材建设为突破口,坚持以严谨、科学、可操作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构建杂
技艺术教材框架和内容体系。
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杂技艺术高等院校,切实加强
杂技艺术理论研究及专业教育,培育高素质杂技人才队伍,推动杂技教育的科学化、标准化发展,这样才能形成杂技高等教育专业理论体系,传承传统杂技精华、创新现代杂技理念。
2.4强化市场运作
市场是检验杂技艺术作品的重要手段之一。
杂技作品的主要目的是在舞台上
进行表演,这就可以开发一系列的衍生品,比如,在线视频,与广告商合作等。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要充分运用现代市场理念,做好杂技节(剧)目的市场开拓
工作,这样才能使传承创新的杂技艺术得到真正的发展。
2.5主客双向信息的流动
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创新而忽视艺术互动性。
演出效
果是杂技艺术的最终结果,而演员和观众的互动、观众的认可对演出结果起着决
定性作用。
因此,相关部门应深入探究观众的审美需求,及时地掌握和反馈信息
在观众审美基础上创新杂技艺术。
除此之外,欣赏和创作过程实际上是信息双向
流动的过程,这样能够保证杂技艺术的有效传承。
结束语:
杂技艺术承载着人民群众生活的记忆,研究杂技的传承与创新是我国文化建
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有效地传承和保护杂技
文化,是为了多角度、多层次探寻杂技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在继承优秀杂
技节目的同时,从事杂技表演的专业人士加强了对节目编排、创意、配乐、灯光、舞美、服装的投入,有效地实现了杂技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亚峰.浅谈杂技艺术的传承和创新[J].戏剧之家,2015(11):255.
[2]周磊.浅谈当今杂技的创新[J].杂技与魔术,2016(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