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教材分析
1、本课地位:《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岳麓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在工业革命和鸦片战争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共同作用的背景下发生的,中国的农耕文明经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大冲击,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瓦解与变革,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近代经济的变动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则成为推动近代化发展的直接动力。

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引发阶级结构的变化,从而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阶级基础。

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设计: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鸦片战争及其引发的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但对其三个具体表现的深层次探究以及三个表现之间的联系所知不多。

高一学生在下学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处理材料能力的有了提高,合作探究意识增强了,所以我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前让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进而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历史史实。

3、教学目标: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史实,探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表现、变化的原因、和变化的影响,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在学习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史实过程中,逐步提高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按设计的程序,辅以多媒体教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搜集、整理和运用相关资料,参与探究、讨论等活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运用各种材料论证问题以及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

培养学生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去认识历史现象,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会归纳和整合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客观、辨证地认识到列强侵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近代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为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华奠定了物质基础。

通过了解近代企业家的事迹,感受他们奋斗的艰难历程和开拓精神,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1)、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依据: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原因之一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造成的,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形成并扩大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从认知结构上看,既是旧知识(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的延伸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解决策略:利用已学知识及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概括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补充,从而使重点问题得以解决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2)、教学难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及发展艰难的原因。

依据: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虽然产生了,它代表着新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注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前途和命运。

但这株幼苗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相反迎接它的是疾风骤雨的洗礼,中国的民族工业一直在夹缝中步履维艰。

解决策略:
第一个问题,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学中的图、表、文字等历史材料,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即可得出结论。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通过对典型性材料的解读和思考,充分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由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即可得出结论并形成认识。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6、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法、学法
1、教法: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情境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图示法、讨论式教学法,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让学生在主动阅读、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积极创新等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2、学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整合历史资料和对历史背景的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具体方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来挽救其封建统治?
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了。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小农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商品倾销和农产品、原料的掠夺)
2、表现:织”与“耕”分离,农业产品进一步商品化
积极: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3、影响:
消极: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二、洋务工业的出现: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背景:外忧内患
2、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时间口号代表人物代表企业地位评价
积极: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评价
局限性:失败,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三、民族工业产生和初步发展
(1)、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2)、特点: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
(3)历史启示:民族和国家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五、教学反思:
1、本课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探究为主线,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四个探究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让学生在主动阅读、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积极创新等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2、师生合作探究中,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法指导,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又认识到存在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合作探究学习让我走下讲台,走进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与学生一起感受历史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