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明县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九年级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
符合题意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ABCD)填写在第6页的“答案栏”内。
)
1.谜语“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
不要看它个子小,载着河山飞快跑。
”的谜底是()A.地球B.地球卫星照片C.地图D.地球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地球仪是人们为了研究地球的方便,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地球缩小制作而成的模型。
“不是篮球不是蛋”说明该地理事物为球形,排除B、C;从“用手一推它就转”,地球我们是不可能用手将其推动的,排除A,故本题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和地球仪。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 甲图中的数据说明了人类生活的“家园”()
A.经纬度B.大小
C.质量D.海陆分布
3. 乙图中显示“家园”的海陆面积之比约为()
A.3∶7 B.7∶2 C.7∶3 D.9∶1
【答案】
2. B
3. C
【解析】
试题分析:
2. 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图中的数据说明了人类生活的“家园”的大小,故本题选B。
3. 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
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即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和地球仪、大洲和大洋。
读“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图”,完成下列各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半球分别是()
A.北半球、南半球、西半球、东半球B.南半球、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D.东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
5.图中经线①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该经线是()
A.20°E B.160°W C.20°W D.160°E
【答案】
4. A
5. C
【解析】
试题分析:
4.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
全世界共有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七大洲;我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经线为界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
据图可知:甲为北半球、乙为南半球、丙为西半球、丁为东半球,故本题选A。
5. 我们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据图可知:该线的东侧为欧洲和非洲,西侧为南北美洲,所以该线为20°W经线,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和地球仪、大洲和大洋。
读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6.图中①大洲和②大洲的分界线是()
A.白令海峡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D.直布罗陀海峡
7.关于②③两大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均临太平洋、北冰洋B.均跨寒、温、热三带
C.气候类型复杂多样D.均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答案】
6. C
7. D
【解析】
试题分析:
6.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
据图可知:①为南美洲;②为北美洲;③为亚洲,其中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该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故本题选C。
7. 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位于东半球,北回归线和赤道从其南部穿过,北极圈从其北部穿过,地跨寒、温、热三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北美洲位于西半球,北回归线从其南部穿过,北极圈从其北部穿过,地跨寒、温、热三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故本题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大洲和大洋。
人口增长必须与当地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人地关系才能和谐。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的是() A.亚洲东部B.欧洲西部C.南美洲西部D.非洲北部
9.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的问题是()
A.劳动力缺乏B.就业困难C.人口老龄化D.国防兵源不足
【答案】
8. B
9. B
【解析】
试题分析:
8. 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一般来说:中低纬度河流中下游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临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往往是人口的稠密地区。
欧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洲,此外欧洲还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一些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零,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故本题选B。
9.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阻塞、资源紧张、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就业困难等,而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源不足等是由于人口过慢增长产生的问题,故本题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口与人种。
1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分别是()
A.汉语、英语B.英语、法语C.法语、汉语D.英语、俄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目前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语言,其中30%有文字.现在用的比较多的语言有汉语、英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其中由于使用汉语的总人数超过13亿,因此汉语成为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由于英国早期拓展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因此英语成为使用的范围最广的语言,故本题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1.下列关于世界人种与语言、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A.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B.非洲北部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
C.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以法语为主 D. 世界三大宗教都发源于西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我们根据肤色,体毛,头发等体征可以将人种划分为三类。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大洋洲、北美洲、南亚、南美洲东南部;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南北美洲北部,印第安人和主要居住在北冰洋沿岸的原住居民因纽特人也是黄种人;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目前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语言,其中30%有文字.现在用的比较多的语言有汉语、英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原来拉丁美洲除巴西和一些岛国是葡萄牙的殖民地通行葡萄牙语以外,还有许多国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导致拉丁美洲许多国家以西班牙语为主;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起源于亚洲西部的巴勒斯坦地区;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诞生在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南亚古印度,并由印度传入我国,故本题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2.下列语句中,描述气候的是()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B.明天大风降温
C.东边日出西边雨D.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其特点是多变;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所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明天大风降温、东边日出西边雨描述的是天气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述的是气候,故本题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多变的天气。
13.天气状况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下列天气符号所示天气适合晾晒衣物的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卫星云图等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这就是天气预报。
在天气预报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符号,这些符号是用来表示天气状况的,它们都有特定的含义,为了更好的了解天气,利用天气,我们应该掌握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
据图可知:A表示晴,适合晾晒衣物;B表示雷雨、C表示大雨、D表示沙尘暴,都不适合晾晒衣物,故本题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多变的天气。
14.下图中“大白”和“小黑”的对话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过度捕捞B.水土流失C.气候变暖D.土地沙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企鹅是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
通过它们两者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分析出由于我们人类大量的使用化石燃料,向环境里排放量过多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使得两极地区的永久性冰川快速融化,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5.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附近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多
B.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少,西岸降水多
C.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D.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少,内陆地区降水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世界各地的降水不均匀,一般来说: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回归线附近,大陆内部和西岸降水少,东岸降水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中纬度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6.四位同学根据表中数据分别绘制了一幅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其中最准确的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绘制气温曲线图,应先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12段,逐段标上月份;再绘出纵坐标轴,在左侧按相等的温差标上气温刻度,再将资料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这就是气温年变化曲线。
据表可知:该地的最冷月气温出现在7月,为13.2°C;最热月均温出现在1月,为25.3°C。
据图可知:图B正确,故本题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7.下图中a、b、c三地气候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A.纬度位置和太阳辐射不同
B.海陆位置不同
C.地形条件不同
D.植被状况不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以及人类活动等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据图可知:a、b、c三地距海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空气中的水汽也越来越少,因此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大,降水越来越少,故本题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8.读“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是市区气温低郊区气温高
B.近地面空气从市区流向郊区
C.城市热岛效应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D.在市区建设高层建筑,可以减弱热岛效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于城市中人类的活动如工业、民用锅炉以及汽车排放出大量废气,导致城市气温升高,中心区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污染空气在高空由中心区流向郊区,清洁空气在近地面从郊区流回城市,降低了城区区的污染程度;高楼林立,空气不易对流,不利于减弱热岛效应,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9.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A.人口数量的多少 B.国家面积的大小
C.环境质量的好坏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世界上共有22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为193个,地区为31个。
根据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将它们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多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为主,故本题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与合作。
20.小明发现家里的电脑配件来源多地,硬盘来自泰国,主板产于中国台湾,CPU产于美国…这种现象体现了()
A.国际合作与经济全球化B.国际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C.国家之间和平共处D.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独成一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国家与国家之间各成体系、相对封闭的经济格局已被打破,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逐渐成为全球共享的财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产品生产的分工协作越来越显著,朝着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故本题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与合作。
二、综合题(本大题包括6个小题,共30分。
请一定将答案填写在第6页答案栏内相对应的题号后。
)
21.东明县某初级中学九年级地理兴趣小组,在“十一”期间对山东省东部的A山进行了实地考察。
结合A 山所在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5分)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A、B两山顶标有数字440(米)、480(米),这两个数字指的是_______(海拔或相对高度)。
(2)登山路线规划有①、②两条,为安全起见,兴趣小组选择了①路线,请解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 (3)兴趣小组测量出甲村到登山路线①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则实地距离是千米。
(4)登上A山山顶后,兴趣小组发现B山在他们的方向。
(5)兴趣小组考察发现,甲村为图示区域最大的聚落。
该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海拔
(2)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3)2
(4)西南
(5)地形平坦,交通便利,靠近水源
【解析】
试题分析:
(1)海拔高度也称绝对高度,就是某地与海平面的高度差,通常以平均海平面做标准来计算;相对高度是
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
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A、B两
山顶标有数字440(米)、480(米),这两个数字指的是海拔。
(2)利用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坡度的平缓和陡峻,一般来说: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
陡峻。
要选择一条坡度较缓的路线登山,应选择等高线稀疏的地区,据图可知:①处等高线稀疏,表示坡
度缓和,②处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峭,因此如果要从①、②两处登山,则选择从①处登山要容易些。
(3)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也叫缩尺。
其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据图可知:该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兴趣小组测量出甲村到登山路线①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则实地距
离是2÷1: 100000=200000厘米=2千米,故本题选C。
(4)地图上定向的方法很多,对于一般地图,通常是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向,一般来说,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
示东西方向”来确定方向。
据指向标图可知:B山在兴趣小组的西南方向。
(5)聚落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一般来说:地形平坦,交通便利,靠近水源的地方有利于
聚落的布局。
据图可知:甲村等高线稀疏,有多条公路线从此穿过,有河流从其附近流过,因此地形平坦,交通便利,靠近水源,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图。
2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6分)
(1)小茂和小容同处0°经线上,小茂位于小容的方,小花与小容同在南北半球的半球。
(2)小月位于五带中的带,(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3)四人在微信聊天时,小月与其他三人时间不同的原因是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
(4)图中小茂所在的纬线是。
23.大西洋号豪华邮轮2015年3月22日从上海启航,计划经过83天的环球航行,于6月13日回到上海。
下面是乘坐这班邮轮的王先生在途中的所经所见所闻,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分)
(1)邮轮环球一周,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太平洋。
(2)王先生在航行中经过了两条世界重要的运河,其中A是,B是。
(3)邮轮进入红海时,王先生听导游讲,大约2 000万年前,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分开,300万年前,海水进入诞生了红海。
请你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红海形成的原因,并预测红海未来的变化趋势。
(2分)
(4)到达雅典后,王先生了解到英法等地的居民夏季常到阳光明媚的地中海沿岸休假。
地中海沿岸夏季的气候特点是。
(5)王先生历时近三个月的航行回到上海,发现上海的白昼时间比他离开时。
(长或短)【答案】
(1)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2)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3)红海的形成是由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形成的,(红海末来的发展趋势是)面积逐渐扩大(意思正确即可)(2分)
(4)炎热干燥(5)长
【解析】
试题分析:
(1)地球上,广阔的海洋彼此相通,连为一体。
习惯上,人们把海洋划分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四大部分。
据图可知:邮轮环球一周,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2)据图可知:图中A是苏伊士运河,该运河是非洲与亚洲的分界线,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B是巴拿马运河,该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3)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组成地表的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即板块边缘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形成火山、地震。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是板块的张裂运动形成的,红海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面积逐渐扩大,最终形成新的大洋。
(4)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气体盛行下沉运动,因此炎热干燥;而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
(5)王先生出发时为3月22日,走了近3个月,就是6月22日前后回到上海,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约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前后,我国昼长夜短。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大洲和大洋。
2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5分)
(1)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得知,一年中,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之间来回移动。
(2)地球公转至乙位置时为北半球的(节气),此时,我们居住的房间内能够被太阳光照射到的面积为一年中的(最大、最小)值,北京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最小)值。
(3)在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地区。
【答案】
(1)南北回归线
(2)夏至最小最大
(3)中纬度
【解析】
试题分析:
(1)地球在公转时,由于黄赤交角和地轴空间指向不变,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
归线之间移动。
(2)据图可知:地球公转至乙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至日,约为每年的6月22
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距离我们最近,因此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则我们居住的房间内能够被太阳光照射到的面积为一年中的最小值,北京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3)习惯上,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其中,回归线之间的区域有太阳直射现象,为热带,全年高温;极圈以内的区域有极昼极夜现象,为寒带,终年严寒;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区域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为温带,四季分明,因此在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最明显。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运动。
25.阅读下列关于PM2.5的资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分)
材料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又称“可入肺颗粒”。
机动车尾气排放、生产生活中排放的烟尘及扬尘为主要来源,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体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
PM2.5数值越高,代表大气污染越严重。
材料二:我县某中学环保社跟随环境监测站监测PM2.5浓度活动的结果如下。
(1)材料二的四个采样点中,大气污染程度最轻的是。
(2)根据材料一、二有关信息,写出化工厂采样点PM2.5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3)当PM2.5浓度过高的时候,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
A.在公路旁晨练B.外出活动时尽量带上防护口罩
C.开车时要尽量保持车距D.督促施工单位控制扬尘.
【答案】
(1)居民区
(2)火电厂、汽车尾气
(3)A
【解析】
试题分析:
(1)空气污染指数指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当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时,空气质量级别是一级,空气质量状况是优,当空气污染指数在51-100之间时,空气质量级别是二级,空气质量状况是良。
据材料二的四个采样点的数据可知:居民区的PM2.5浓度最小,则大气污染程度最轻。
(2)根据材料一、二有关信息可知:化工厂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东北部有燃煤火电厂,所以PM2.5数值高,说明化工厂采样点PM2.5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火电厂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烟尘及扬尘。
(3)当PM2.5浓度过高的时候,在公路旁晨练容易吸入污染物,有害身体健康,此做法不合适;外出活动时尽量带上防护口罩;能见度较低,开车时要尽量保持车距;督促施工单位控制扬尘,故本题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保护。
26.读四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4分)
(1)A、B、C、D四地中,气温年变化最小的是__________地。
(2)四地中,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的是__________地。
(3)A地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气候。
(4)B地的气候特征是()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4)据B地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地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且高温的时候,降水少,而低温的时候降水多,属于典型的雨热不同期,因此该地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夏季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故本题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的气候。
题目答完了。
静下心来,做个深呼吸,再检查一遍吧!
九年级地理试题答案栏
一、选择题。
(每空1分,共20分)
二、综合题。
(共30分)
2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九年级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二、综合题。
(共30分)
21.(5分)
(1)海拔(2)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3)2 (4)西南
(5)地形平坦,交通便利,靠近水源
22. (6分)
(1)正南北
(2)南温无
(3)自转(4)赤道(0°纬线)
23. (7分)
(1)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2)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3)红海的形成是由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形成的,(红海末来的发展趋势是)面积逐渐扩大(意思正确即可)(2分)
(4)炎热干燥(5)长
24.(5分)
(1)南北回归线
(2)夏至最小最大
(3)中纬度
25.(3分)
(1)居民区(2)火电厂、汽车尾气(3)A
26.(4分)
(1)D (2)C (3)温带季风(4)A
高考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