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至2023年高一期中试卷完整版(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美学
骆冬青
汉字美学要关注汉字独特的美学创造的智慧,即汉字构造的原则。
汉字的造字原理,以许慎《说文解字》所论影响最为深远。
甲骨文的发现,固然令汉字造字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更加复杂,来自远古的蛮荒之气、野性的思维,渗透到原初的汉字形态中,值得我们从美学思维的层面进一步探索;许慎揭示的“六书”说,在思维层面对汉字的造字原理,做出了堪称经典的阐说,或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补正,但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致思方向。
汉字构造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原理,就是造字层面上的美学阐论。
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正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
这种关于造字的美学探索,也就与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以及楷书的不同书体的变易有关,更与汉字最终的“方块字”形态相关。
其中奥妙,虽与书写的物质变迁、技术要求等相关,却更应当在一种美学的思维下予以理解。
但最根本的,却在于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的探索。
这些原则的发现,当与汉字创生的原初情境息息相关。
由此原理、原则的探索,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
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
例如,一个“中”字,一个“道”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核,需要多少部论著才能阐释清楚?西方文字也有类似情形,汉字之不同则在于字形、字音的分析中已经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史的内容,这种对中国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成为汉字美学又一深刻的方面。
若深究“文”①之含义,则“文化”本身即为“审美化”的重要体现。
所以,在汉字中积淀的文化史,包含着许多美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
而这些内容,与其他文字不同,是深刻地蕴涵于汉字的训释之中的。
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②之所以重要,显然并非“识字”那么简单。
或者说,广义的“识字”,正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审美的感悟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汉字“偏旁”的构成,形成了一个稳定而持久的谱系。
这当然与汉字创造时的物质条件相关,但是,汉字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应对物质世界的变迁,灵动自如地承担复杂的表达任务,自是与汉字的特点相关。
汉字本身内在的美学谱系与汉字观照世界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
许慎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这里的“俯仰”“观象”“观法”,“近取诸身”等,昭示了文字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却在文字本身中如同活化石般被凝定。
汉字美学的蕴涵,不妨说是无尽的。
中国文化的蕴涵,在汉字美学中具有相当充分的体现。
从汉字到汉语,当是一个更广远、更深邃的美
学境域。
可是,“汉字美学”的独特性,却可以自成一体,与“汉语美学”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我们瞩目于“汉语美学”,但更注重“汉字美学”的奠基性。
(选自《文史知识》)
(注)①文:许慎《说文解字序》:“文者,物象之本。
”②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
隋唐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许慎的“六书”说对汉字的造字原理做出了经典阐释,不需要进行进一步归纳和补正。
B. 汉字在对字音字形的分析中就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史内容,类似情形也出现在西方文字中。
C. 汉字内在的美学谱系与其观照世界的方式间的关联,是其能灵动自如地承担表达任务的原因。
D. 汉字美学具有独特性,可自成一体,它虽然只是“汉语美学”的一部分,却是其基础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列举“甲骨文”和“六书”两个事例,对比鲜明地论证了研究汉字构造原则是探索汉字美学的开端。
B.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汉字中的文化精神,彰显了作者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立场。
C. 作者以许慎包羲氏治理天下的话为论据,论述了汉字与世界建立
深刻关联的过程。
D. 全文围绕对汉字构造美学原则的探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其在汉字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只有对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进行深入探索,才能找到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
B. 只要深入了解汉字的造字原理及蕴含的中华文化,就抓住了汉字美学的全部内容。
C. 传统的小学并不只是简单地教人识字,也包含审美感悟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很重要。
D. 具有无穷无尽蕴涵的汉字美学,能够相当充分地体现中国文化的蕴涵。
【答案】
【1】C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不需要”错,原文是“或许可以”。
B项,“类
似情形”指的不是选项前一句的内容,而是原文前一句的内容D项,“它虽然只是‘汉语美学’的一部分”错,原文末段说“与‘汉语美学’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故本题选C项。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对比鲜明”错。
故本题选A项。
【3】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说法绝对。
最后一段说汉字美学的蕴涵是无尽的,另外,文章首句“要关注”说得也很克制。
故本题选B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
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益
时光漫漫似水。
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
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
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
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
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
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
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
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
自幼,我们兄妹
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
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
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
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
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
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
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
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
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
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
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
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
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
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
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
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旨归。
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
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
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
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
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
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
不必求答案。
(选自《散文》)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 母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她让我明白,做永远比说重要。
这么多年来“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受到了浓烈饱满的母爱鼓舞。
C. 文中写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凝聚着作者温暖而艰涩的记忆,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家庭的困窘,生活的艰难。
D. “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虚构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2】日本友人在信中对作者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
福。
”从全文看,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请概括并分析。
【3】文章后半部分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1)任劳任怨(勤劳),母亲总是默默劳作,手脚从不肯停歇。
(2)温厚乐观,母亲瘫痪了也只不过为再无法干活而沮丧。
(3)深爱儿女,千针百纳给我们做鞋,为我们缝缀衣服。
【3】①内容上: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是孔子教导他“生无所息”;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母亲对我的人生启示,下启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③主题上: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发人深思。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选项A,“没有给我们留下……精神财富”错,原文说的是: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选项B,“浓烈饱满的母爱”错,母爱内敛质朴,影响我的是她的勤劳温厚的品质。
选项C,“主要是为了突出家庭的困窘,生活的艰难”错,主要是表现“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我们在“默默劳作”的母亲影响下,都认真地做着自己的事。
故答案选D。
【2】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分析能力。
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此题从文本内容中可以直接筛选:母亲的“可敬”之处: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
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
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
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
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
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
考生可以根据以上文本中的情节,概括母亲的可敬之处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段在文本中作用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这类试题一般要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突出主题等角度。
本题文段是在中间段落,所以在结构上和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主题。
从内容上,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
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本段描写从侧面塑造勤劳的形象。
从主题上,突出了小说生生不息和勤劳奋斗的主题思想。
以上几个方面可以作文考生作答这类试题的参考,总之考生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概括。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阅读方式日益多元化,从读纸质书到读电子书,再到如今的“听书”(即有声阅读),丰富多样的阅读方式带给读者别样的乐趣。
其中,有声阅读不仅解放了人们的眼睛,还能满足大众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需要,而且也符合未来数字产品发展的方向。
用耳朵代替眼睛,正在让阅读有了更多可能。
有
声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成为阅读的新增长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有声阅读呈现上升趋势。
拿目前全球最大、增长率最快的有声图书市场美国来说,早在三年前,其市场的有声读物就达25亿美元的市场份额,那时已有约35%的美国人每年至少收听一部有声读物。
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在我国的不断普及,有声阅读已具备了充分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市场前景广阔。
有声阅读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掀起一场阅读新革命。
这种阅读潮流不仅给商家带来福音,更是为“书香社会”添砖加瓦。
目前,我国有不少专门的听书网站,现有的大型网站,大部分都提供“有声阅读”,此外,听书频道或客户端下载等不断向大众开放,例如“懒人听书软件”可以随时下载,操作简单,快速实用。
有声阅读不仅有小说、评书、相声等娱乐内容,更有科学技术、人文哲学等更多领域的听书素材。
(摘编自《广州日报》2018年5月)
材料二:
图1 2012-2017中国有声阅读市场规模
图2 2017年5月主要听书APP用户人均启动次数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我国有声阅读产业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起步较晚,市场环境尚未成熟,且发展极不平衡。
传统出版机构力量偏弱,新兴移动电台和听书APP“跑马圈地”,甚至恶性竞争,亟需进行引导与扶持。
随着传统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全民阅读的新趋势。
有声阅读
是数字化阅读的重要方式,因而也应当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推广对象。
倡导有声阅读,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全民阅读率的有效手段。
读者的有声阅读习惯是有声阅读产业长期发展的基础,政府应将有声阅读纳入全民阅读推广工程,引导全社会形成有声阅读的氛围,使之扩展为全民阅读的形式之一。
良性竞争和公平秩序的市场环境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
要稳定有声阅读的市场秩序,保障有声书产业健康长期地发展,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版权管理的力度,健全监督机制。
同时,有声阅读的发展既给传统的电子音像出版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也带来了技术变革的机遇。
我国相当一部分传统音像出版企业拥有长期积累的内容资源,自带多媒体基因,与电台、移动电台、有声阅读平台有天然的联系,应主动转型升级,实现跨媒体经营,以加快推进传统音像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摘编自蔡翔、王睿《2018年中国有声阅读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12-2017年,国内有声阅读的同比增长率经历了“增长稳定一增长下滑”的过程,但国内有声阅读市场规模仍在逐年稳步地持续扩大。
B. 2017年5月,懒人听书、氧气听书、酷我听书等听书APP用户人均启动次数分别为4.5次、4.4次和3.7次,占据前三名;其余APP 用户人均启动次数较少。
C. 在主要听书APP中,懒人听书是有声阅读市场的王者,酷听听书
与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氧气听书则与之比肩,或许有望超越它。
D. 2017年有声阅读市场规模达到40.6亿元,其中借助音频媒介开展的综合类知识付费服务贡献了约10亿元的收入规模,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中坚力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阅读方式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为人们所接受的有声阅读方式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B. 有声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成为阅读的新增长点。
以美国为例,早在三年前,那时已有约35%的美国人每年要收听一部有声读物。
C. 我国现有的一些网站和不断向大众开放的听书频道或客户端下载,以及多样化的有声阅读素材等,让商家和读者两败俱伤。
D. 随着传统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化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的新趋势。
有声阅读是数字化阅读的重要方式,因而必须倡导有声阅读。
【3】面对有声阅读产业的现状,如何让它进一步健康稳定地发展?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
【1】D
【2】A
【3】①有声阅读应当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推广对象,政府应将有声阅读纳入全民阅读推广工程。
②政府部门要加强版权管理的力度,健全监督机制。
③传统音像出版企业应主动转型升级,实现跨媒体
经营,以加快推进传统音像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二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本题D项,“其中借助音频媒介开展的综合类知识付费服务贡献了约10亿元的收入规模,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中坚力量”错,无中生有。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要收听一部有声读物”错,材料一说“至少要收听一部有声读物”;C项,“让商家和读者两败俱伤”错,材料一说“这种阅读潮流不仅给商家带来福音,更是为‘书香社会’添砖加瓦”;
D项,“有声阅读是数字化阅读的重要方式,因而必须倡导有声阅读”错,材料三说“有声阅读是数字化阅读的重要方式,因而也应当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推广对象。
倡导有声阅读,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全民阅读率的有效手段”。
故选A。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要求筛选主要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角度进行整合,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面对有声阅读产业的现状,如何让它进一步健康稳定地发展”,就是要筛选出每一则材料与此相关的信息,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三中,材料三“政府应将有声阅读纳入全民阅读推广工程,引导全社会形成有声阅读的氛围,使之扩展为全民阅读的形式之一”“ 要稳定有声阅读的市场秩序,保障有声书产业健康长期地发展,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版权管理的力度,健全监督机制。
”“我国相当一部分传统音像出版企业拥有长期积累的内容资源,自带多媒体基因,与电台、移动电台、有声阅读平台有天然的联系,应主动转型升级,实现跨媒体经营,以加快推进传统音像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第二步整合材料,按照题干要求分点概括相关内容,注意语言的简洁。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
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